社会问题范式及其理论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模式与理论观点初探_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问题范式及其理论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模式与理论观点初探_社会问题论文

试析社会问题范式及其理论见解——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 Society Problem and Theoretical Opinion,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社会问题论文,见解论文,理论论文,Preliminar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学自产生以来,社会问题一直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时代的社会学家都对社会问题作了大量研究,阐发了丰富的理论见解,特别是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即达百种之多,这些界定形成了关于社会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见解。而了解这些见解,即可以把握各种社会问题范式。

范式概念在国外被认为是由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所共有的世界观构成的、是一门学科具有的关于其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假定。一般来说,社会学范式系指社会学家对其研究主题所作的潜在知识假设,包括他们对所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些主题的概念选择;用以说明和揭示这些主题而对观察和分析的具体现象的选择;对这些主题分析和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对这些主题分析和研究过程中所持的基本价值前提。而依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主题是对整体社会还是具体现象所具有的潜在知识假设,又可以将社会学范式划分为整体的或具体的两种范式理论。

无疑,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现象的研究中也存在或体现为一定的潜在知识假设,即关于社会问题的对象选择:社会问题在何领域;事实选择:以何现象说明对象及其特殊性;概念选择:以何概念描述、界定和解释对象;方式选择:确定对象、说明事实及进行一系列解释的假定前提和具体方法等。这些内容即是关于社会问题的“具体范式”。

本文试图通过归纳、阐释社会学家关于社会问题的诸种基本理论见解,剖析其潜在的知识假设——社会问题范式,并分析诸基本理论见解和社会问题范式在社会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以期探讨科学的社会问题范式和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理论解释。

一、主要类型

西方社会学界流行的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见解和社会问题范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1、病态论。19世纪末, 由于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出现了社会进化论学说,其有机体的类比分析产生了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病态论见解。它认为,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早期的社会病态论认为社会是健康的,而社会问题是由不健康的个人或某些人造成的。本世纪六十年代重新复兴的现代社会病态论则认为社会肌体本身是不健康的,有病的社会构成了社会问题。不过,新老社会病态论主要都以道德作为标准,把社会支持的现象和人看成是正常的、健康的,而把那些社会不支持的看成是非正常、非健康的;社会问题即是非正常、非健康或非道德的现象。这一理论见解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以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道德期望;事实选择——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现象;概念选择——社会道德期望、非道德状态、非健康状态、社会病态等;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社会道德维持社会健康,因果分析方法。

2、生物社会论。 与早期社会病态论几乎同时产生的还有生物社会论。它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其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以概括为:对象选择——行为的生理本能;事实选择——特殊的生理本能现象,特殊的行为方式和倾向;概念选择——生理本能;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生理本能是天生不可改变的,生理本能的差异决定行为方式和倾向的差异,因果分析方法。

3、社会解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社会病态论逐渐被社会解组论所代替。它认为,社会问题即是由于社会变迁的影响而产生的失去规则的现象;或是由社会失控——缺少规则所引起的现象,并将失去规则或失控的现象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缺乏规范,即社会对于某种情况没有确定的规范或控制规则;二是文化冲突,即社会有多种规则可以遵循,但有些规则是互相矛盾甚至势不两立的;三是制度失效,即按社会某种规则行为,结果回报是赏罚不明,规则失去效用。这一理论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以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规则;事实选择——社会变迁中社会规则及功能变化的现象,某些社会规则缺乏或丧失功能的现象;概念选择——社会变迁、社会规则、制度失效、社会解组、社会失控等;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社会规则控制社会,因果分析方法。

4、文化失调论。它由社会解组论演化和发展而来。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在社会变迁中当各个部分的文化以不同的速度改变时,其中的一部分可能脱离整体而造成混乱,并由此而提出“文化落后”概念。据他们的观点,社会解组主要来源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后来,有的学者将这一观点加以发展,提出关于社会问题的文化失调论,认为:社会问题即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这一理论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概括为:对象选择——文化变迁;事实选择——社会各部分文化变迁速度不一致的现象,某些部分文化变迁速度过慢的现象,文化不协调现象;概念选择——文化变迁、文化落后、文化差距、文化失调等;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各部分文化同步发展形成文化协调,因果分析方法。

5、亚文化论。 由社会解组论演化和发展而产生的还有亚文化论。有的社会学家研究了波兰在美国的移民状况,认为,他们所面临的规则太多,且互相冲突,移民从本国带来的规则同新环境的主体规则不相宜,产生了文化冲突。后来的学者把他们研究的现象解释为亚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冲突,提出关于社会问题的亚文化论见解,认为: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时,即产生社会问题。其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以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中并存的多种文化;事实选择——多种文化并存现象,各种文化特别是主、亚文化的矛盾、冲突现象;概念选择——主体文化、亚文化、文化矛盾、文化冲突等;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各种文化相容形成文化合谐,因果分析方法。

6、价值冲突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出现了运用价值冲突观点研究社会问题的范式。如1925年劳伦斯·法兰克曾把这个观点应用到住宅问题的研究上。到四十年代,这种观点盛行起来。依价值冲突观点所整理出的第一本有关社会问题的教科书于1948年在美国问世。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即是与某些群体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或是指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发生矛盾致使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的状况。其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价值观;事实选择——多元社会价值观现象,群体、集团之间价值观矛盾、冲突现象,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现象;概念选择——社会价值观、群体价值观、价值冲突、思想准则混乱;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社会价值观影响群体之间关系,因果分析方法。

7、群体冲突论。一些学者针对价值冲突见解指出, 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仅在价值观方面,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看法或社会思想准则混乱,主要不是由于价值观的矛盾和对立。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利益矛盾、冲突。他们提出关于社会问题的群体冲突论见解:社会问题是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异而发生的矛盾、冲突;或者说由于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异而发生矛盾、冲突便造成社会问题。其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群体利益;事实选择——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相异现象,群体利益矛盾、冲突;概念选择——社会群体利益、利益冲突、群体冲突等;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社会利益影响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因果分析方法。

8、比较论。由于比较社会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影响, 出现了关于社会问题的比较论见解,它认为,社会问题是人们经过社会比较所发现的一种特殊或异常的现象。其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各领域、各方面;事实选择——一般、普遍社会现象和特殊、个别社会现象,特别社会现象的社会影响;概念选择——一般、普遍现象,特殊、个别现象,异常现象,社会比较等;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比较而言的,抽象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9、要素论。以上各种见解大都曾“时髦”过一段时间,而且其中的任何一种见解在解释某一形态的社会问题时,较之解释其他形态的社会问题更有说服力;也较之其他见解对这一形态社会问题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种见解都不能对所有形态的社会问题有解释能力;各种见解并不能都对某一形态的社会问题具有解释能力。由于诸种见解的缺陷及学者们的批评,也由于二次大战,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后成熟起来的综合社会学学派的影响,产生了关于社会问题的要素论见解。这一见解认为社会问题现象具备几个方面的要素或条件:客观而非主观臆断的现象,表现为社会失调并影响社会机能和社会生活,其表现和影响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关注,需要并且只能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其所体现的具体范式可概括为:对象选择——社会各领域、各方面;事实选择——社会非平衡、非合谐、非稳定现象,其对社会机能、社会生活的影响;概念选择——社会平衡、社会合谐、社会稳定、社会失调、社会关注、社会力量;方式选择——假定前提为社会共同体是一定要素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结构分析方法。

此外,较为流行的社会问题范式还有阶级冲突理论、越轨行为理论、标签理论、人格理论、心理失调理论等。它们都在社会问题范式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基本分歧

由于社会学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基本见解不同,其社会学范式也不同,因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基本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视野分歧。社会学从各种角度、层次、范围观察、研究社会, 其中素有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的宏观社会学或宏观分析角度,与侧重研究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人际关系等的微观社会学或微观分析角度的不同。不同的社会问题范式在方式选择——分析角度和策略、对象选择——对象范围及相应的事实选择上均有两种,并由此而呈现出两种分析视野。

“宏观说”从社会整体范围或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观察和确定社会问题,认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社会整体或与社会整体有关的现象。例如,社会解组是从社会变迁角度,认定的是失去规则的现象;文化失调论是从文化整体角度,认定的是文化失调现象;阶级冲突论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认定的是阶级利益冲突现象;亚文化论、群体冲突论等也均属宏观分析的视野。“微观说”则从社会个体的范围和角度来观察和确定社会问题,认定社会问题是由个别、个体因素引起的个别互动或非社会整体性的现象。例如,生物社会论是从个体人差别的角度,认定的是个体人生理本能导致的现象;人格论、心理失调论、越轨论等均属微观分析的视野。

这一分歧,其焦点在于观察、研究社会问题现象的角度究竟是宏观,还是中观、微观。其实质在于社会问题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显然,承认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社会性特征的“宏观说”视野较之“微观说”视野,对于认定和研究社会问题现象更为合理和科学。

2、成因分歧。探究一种具体社会现象的产生或形成, 历来有不同的方法。如何解释社会问题现象的产生或形成,不同的社会问题范式在方式选择——分析策略和分析方法方面分别有三种不同选择,由此而形成三类分析见解。第一类是选择认识事物相互联系、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因果分析方法的“原因说”,它从探求社会问题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上解释社会问题的产生,认为社会问题是由某些其他现象引起的。例如,文化失调和亚文化论均从各部分、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出发,认为社会问题是由文化差距、文化不相容引起的;社会病态论、社会解组论、阶级冲突论、群体冲突论、价值冲突论、心理失调论、人格论、生物社会论、越轨论等均属此种分析见解。第二类是选择认识事物内在构成方式和组合因素及相互关系的结构分析方法的“要素说”,它从探求社会问题的内在构成和组合上解释社会问题的形成,认为社会问题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例如,要素论从现象的构成条件出发,认为社会问题由社会失调、社会关注、社会力量解决等因素构成。第三类是选择对事物归纳、抽象和对照,认识相似性和差异性,去同存异的比较方法的“比较说”,它从探求社会问题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上解释社会问题的形成,认为社会问题是比较中发现的特殊或异常现象。例如,比较论的见解。

上述分歧的焦点在于分析社会问题产生和形成,是采用因果分析法、还是结构分析法,或比较分析法。其实质在于什么是将社会问题从整体社会现象中分离出来的科学方法。这一分歧不仅决定对社会问题产生、形成的认识,而且影响到对社会问题的内容、特征、实质、类型诸方面的认识。社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其内容、形式、表现、影响均多种多样。因果分析方法只适用于对具体现象的认识,因而对具体分析和解释某一社会现象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但用以认识特定现象——社会问题的形成及诸方面则有极大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方法显然能够认识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因而可能认识社会问题的某些特征,但由于比较分析自身的相对性,不能确切认定事物的完整内容和本质特性,因而也不能准确认识社会问题这一特定类型的构成。相比之下结构分析方法更能全面、准确说明社会问题的形成,并能提供关于社会问题的含义、内容、主要特征、实质诸方面的科学认识。

3、性质分歧。社会现象十分复杂,依事物的根本性质而言, 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或原生事实。例如,社会人口多少,社会结构状况如何,物价是否上涨了。另一类是对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所产生的社会主观反映现象或派生反映现象。例如,人们对人口多少,社会结构如何,物价是否上涨等事实的感受、态度、认识、评价、意愿、期望。社会问题是属于哪一类性质的社会现象呢?不同的社会问题范式在对象选择——社会问题现象的性质及相应的事实选择、概念选择上有三种不同的选择,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解释论点:“事实说”,它认为社会问题是客观发生、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不论这些社会事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人们对这些社会事实有何反映,因而,社会问题的性质是原生社会事实。例如,社会病态论认为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群体冲突论认为是群体间的冲突现象,社会解组论、文化失调论、亚文化论、阶级冲突论、生物社会论、越轨论、人格论、心理失调论等也均属这种论点。“反应说”则认为社会问题是人们对种种客观事实所产生的某种社会反映,即某些认识态度、评价、期望及倾向,而不是被反映的客观事实本身。例如,标签论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主观臆断,即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态度、社会评价。依此而论,社会中任何客观存在的事实本身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作出反映,由此决定所谓社会问题是否存在,因而社会问题的性质是派生社会反映。持第三种论点的“双重性质说”认为,社会问题既包括原生社会事实,也包括派生社会反映现象,这两类现象对社会问题都具有意义,社会问题具有原生社会事实和派生社会反映双重性质。例如,要素论认为社会问题既包括客观的社会失调,又包括人们对这些失调的主观感受、关注的态度和予以解决的期望。

这一分歧,其焦点在于社会问题究竟是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等状况,还是对这些状况的感受、态度、评价、期望的倾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其实质在于社会问题是社会客观因素性质的现象,还是社会主观因素性质的现象,或社会主、客观双重因素性质的现象。实事上,绝大多数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和研究并未从根本上否定社会问题中的社会主观因素,而且,假若完全排斥派生社会反映现象,便无法解释社会问题对社会机能、社会生活的影响,甚至难以将社会问题从整体社会现象中分离出来并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因此,认定社会问题的原生社会事实和派生社会反映双重性质,是较为科学的解释。

4、内容分歧。社会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活动、 生活构成和表现的现象,而人类活动过程是外显行为形态即举止行为和内在行为形态即心理过程的统一,由此又构成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社会问题属人的何种行为形态、何种生活过程呢?不同的社会问题范式在对象选择——社会问题的内容及相应的事实选择、概念选择上,同样取三种不同选择,由此也产生三种不同的解释论点。

“行为说”认为,社会问题的内容是人们的某些行为状态或由其产生的现象,其典型的说法是越轨论和生物社会论。越轨论认为是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或由此造成的现象;生物社会论认为是先天本能行为造成的现象。“心理说”则认为社会问题的内容是人们的某些心理、意识形态或由其产生的现象,其典型是心理失调论和人格论。前者认为是心理失调状态或其表现,人格论认为是特殊人格(如反社会人格)状态或其表现。与这两种论点相联系的是:“物质过程说”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领域来界定社会问题的内容,例如,阶级冲突论、群体冲突论、社会解组论、越轨论等的见解;“精神过程说”则从社会精神生活过程领域来界定社会问题的内容。例如价值冲突论、心理失调论、人格论、标签论等的见解。要素论持第三种论点,其为社会问题所规定的内容中,既包括人们的外显行为状态,也包括人们的内在心理过程状态,还包括人们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既有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也有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此论点可称之为“双重内容说”。

这一分歧,其焦点在于社会问题的内容究竟是人们的行为状态、社会物质生活过程,还是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或是两种状态、两种过程。其实质在于被认定为社会问题的那些人的活动、生活,是客观活动因素,还是主观活动因素,或主、客观双重活动因素。若依据具体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而论,“行为说”与“心理说”,“物质过程说”与“精神过程说”均有理由各持一端,但又均未能完整界定社会问题的所有内容。要素说所界定的社会问题的内容虽很宽泛,但却涵盖了所有社会问题的全部内容。

三、几点启示

通过上述的阐述、归纳和剖析,我们基本了解了社会学家们将社会问题从整体社会中分离出来的诸种思路及区别,他们关于社会问题的诸种基本理论见解及分歧,他们的社会问题范式及区分,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 社会问题范式规定了将社会问题从整体社会现象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路,决定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途径,奠定了关于社会问题诸认识的基础。因此,社会问题范式既是社会学家的一种基本意向和潜在知识假定,也是他们的一种理论分析系统和模式,在整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问题范式的诸内容相互联系。对象选择是事实选择的基础,人们依赖于事实选择来说明;对象选择和事实选择是概念选择的基础,又依赖于概念选择来表述;方式选择特别是假定前提是对象选择、事实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象选择、事实选择又影响着方式选择的可能性;等等。因此,必须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社会问题范式的内容和意义。

3、不同的社会问题范式在对象选择、事实选择、概念选择、 方式选择及价值前提等方面均不同。不同社会问题范式相互区别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方面,乃是对象选择方面。

4、诸社会问题范式大都具有不同的缺陷,因而不能作为分析、 研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现象的系统和模式,即不能作为研究所有社会问题的科学的具体范式——科学的潜在知识假设中。但是,其每一种具体范式都对某一类社会问题具有解释能力,而且其每一种具体范式都具有作为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因此,它们都分别可以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范式。那么,由此可以断定,社会学家关于社会问题的具体范式或社会问题范式可以是多元的。

5、虽然社会问题范式可以是多元的, 但由于大多社会问题范式固有的缺陷,且至今社会学家们尚无共识的社会问题范式,因而不能排斥对科学的社会问题范式的探讨。科学的社会问题范式或社会学范式理论,首先必须能够作为所有社会问题现象的分析、研究、解释系统和模式,即能够作为社会学者研究所有社会问题的潜在知识假设。这是社会问题范式理论科学性的根本标志。

6、 基于对社会问题诸基本理论见解和诸社会问题范式及其在认识社会问题现象上的区别和分歧的分析,应当肯定,分析、观察、研究社会问题的宏观视野较之微观视野更为科学。

7、也应当肯定,分析、研究、 解释社会问题的结构分析方法较为科学,至少较之因果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更为科学。

8、还应当肯定, 社会问题应包括原生社会事实和派生社会反映这两类性质的社会现象;也应包括人的行为过程、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人的心理过程、社会精神生活过程这两种内容。

9、由此,社会问题不是社会某特定领域、方面的社会现象, 而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但社会问题现象又是具有特定的本质特征或实质,可以进行抽象,且可以理论、逻辑和概念阐释其实质的现象。

10、科学地对从整体社会现象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特殊社会现象定义,至少应能够概括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所有这类现象;能够说明这类现象的基本特征;能够揭示这类现象的实质;并能够用明晰、确定的概念和正确的逻辑来表述。

标签:;  ;  ;  ;  ;  ;  ;  ;  ;  

社会问题范式及其理论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模式与理论观点初探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