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_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_世界历史论文

浅论世界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历史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类历史的脚步由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时刻,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的提出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有的认为21世纪仍将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社会主义面临挑战的世纪;也有的提出了历史的终结论,认为20世纪已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变和作为人类最后统治形式的西方民主普及的终结,等等。各种观点,众说纷纭。但许多观点依然侧重于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方面的探讨,沉湎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中。实际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各种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其产生和选择的具体特点又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认为,要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必须基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特点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必须以世界整体体系的考察为着眼点。

历史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是以世界整体体系为其研究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视野的,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以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的历史都是狭隘地域性的民族历史,因为在落后的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不足以提供打破限制民族普遍交往的自然隔阂和屏障的手段,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交往的扩大和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和各国的封闭状况结束了,它们才能程度不同的卷入社会历史的洪流中来,“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整体高度, 认为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开创的,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有为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开创世界历史和造成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马克思、恩格斯才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1页。)强调“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19页。)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的尖锐,爆发革命将不可避免。尽管历史发展到19世纪70、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针对俄国公社的发展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857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但这一设想的提出则是基于严格条件的设定基础之上的。其一,俄国公社的存在,即俄国是在全国内把“农业公社”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5页。)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其二,俄国的农业公社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5页。)其三,必须有俄国革命,即“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3页。)其四,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互相补充及相互支援。即“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公共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41页。),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显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社会发展进程问题时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这就是说,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由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状况决定的。但在世界交往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即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各个具体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由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而且还受制于世界各种矛盾的发展状况,是国际社会各种矛盾发展的具体反映,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既坚持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又重视历史的选择性。强调“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8页。)“历史只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尽管“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8页。)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这就是说,历史必然通过历史选择实现,历史选择是历史必然的表现和实现形式。符合历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历史选择最终会取得成功。尽管有时倒退的落后的历史选择也得以实现,但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看,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直至最终胜利,这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发展规律。

历史上的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考茨基等人以及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称十月革命是“荒唐的”、是“原罪”等等,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错误无疑是没有从世界整体联系、从世界现代化进程以及俄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等方面来思考十月革命产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致。毫无疑问,俄国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就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据资料显示,1913年俄国的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总产值的5.3%,而美国则占35.8%,德国占15.7%,英国占14%,法国占6.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俄国是18%,美国是45.7%,德国是64.8%,英国是75.8%,法国是44.1%。(注:参阅: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1913年俄国·文献资料集》圣彼得堡1995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综合统计室:《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历史统计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同时,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的障碍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世界大战的历史环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俄国“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777页。),即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因为战争异常地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从而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即“在用革命手段争得了共和制和民主制的20世纪的俄国,不走社会主义,不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就不能前进。”(注:《列宁选集》第3 卷,第266页。 )从世界整体联系来分析,在资本主义动乱的年代,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国家恰恰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注:薛汉伟:《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特征是工资劳动与非工资劳动的混合,因此资本主义必然会不断地向存在着非工资劳动的“落后地区”扩张,不断地使这些地区纳入世界体系,且使它们“边陲化”。在世界体系中,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若要避免“边陲化”的命运,就需要借助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结构来干预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注:参阅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纽约学术出版社1974年版。)

就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以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无疑是近现代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独立自强发展的一种历史选择。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强行纳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和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为寻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上先后涌现了以李鸿章、曾国藩倡导的以“变器”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的“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和以孙中山领导的以革命求共和的辛亥革命运动,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面前,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的现代化模式都一一破了产。向西方学习,先生总是打学生;和平变法,封建顽固势力总是血腥镇压。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人民唯一的选择就是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历史的进程表明,社会主义在俄国、中国的胜利已不仅仅是一国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是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具体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而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是世界范围的历史现象,那么这种选择的历史,必然要求与世界历史进程相统一。也就是说,在特殊条件下,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有步伐,大力吸引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花大力气去完成本来应由资产阶级完成的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才能尽快地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可惜的是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曾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经济发展缓慢,或忽视生产力发展,或思想上重视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对头等,特别是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利用资本主义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关系,使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仍然处于劣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拓展以及苏联、东欧国家的历史演变,再一次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世界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历史选择的统一规律。尽管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是对社会主义的放弃而不是坚持,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它将是一种新的选择的开始。正如俄罗斯政治理论家A·布兹加林教授所说:“现在, 社会主义在各个领域(包括理论领域)都经受着危机……同时,这一危机也带来了净化和更新社会主义的浪潮。”(注:〔俄〕《自由思想》1996年第2期。 )由于世界化浪潮的兴起不仅使现实社会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选择,而且也使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发达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和新的矛盾、危机的出现,以及发展中国家遭受着新的苦难、新的奋争和新的选择,从而促使世界历史朝着社会主义的文明前景发展。

其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的“繁荣”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新的矛盾境地。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科技成果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使高度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标志的新生产力发展阶段愈加逼近,它将逼迫生产关系向生产力投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美国为20%左右,日本为30%左右,法国为40%左右。1981年瑞典国家控股公司在就业、产值和投资方面均占全部公有工业企业的3/4左右。80年代意大利国家参股制企业占全国公有企业投资总额的60%左右。90年代由于国家电力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机构改革,国家参股制的企业数目、就业人数、投资比重大大增加,1990年法国国家参股制企业占法国公有企业总数的95%以上。(注:《参考消息》1997年8月28日。)另一方面, 20世纪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不仅没有消除剥削的本质和阶级矛盾,反而使这种剥削和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剧着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伊东光晴在1997年日本《世界》月刊10月号发表文章指出,20世纪是资本主义不断产生内外矛盾,在与其对抗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时代。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平等、不景气、失业、社会不稳定和敌对意识形态等现象交织在一起,到21世纪,围绕社会地位的竞争将成为导致社会紧张的主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地球环境恶化和各国围绕稀有资源展开的争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技术领域的竞争,将成为21世纪资本主义的重大问题。许多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学家,如森岛通夫、哈恩希克斯等人认为,21世纪经济学的重心将从数理经济学转向历史学、社会学等社会制度方面。这无不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到来。

其二,从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影响来看,将促使其选择新的社会发展道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并不直接是持久和平的到来,而仍是地区危机不断、局部战争烟云弥漫,南北矛盾日益突出、西西矛盾不断加深。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人口与最贫困国家的人口各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即存在一个“金十亿”和一个“穷十亿”,它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已从60年代的30 倍上升到90 年代的90倍。也就是说,一方面战后随着发达国家的大发展,使广大不发达国家遭受发达国家高利率的资金、昂贵的技术设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不等价交换的盘剥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南北贫富差距扩大。正如美国拉美研究院教授卡罗斯·M·拉维斯所说:“资本主义, 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困、受压迫和达到极限的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因此“对于不仅寻求经济上发展,而且也寻求真正有效民主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是唯一可能的选择。”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不是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或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而是选择社会主义的独立还是资本主义的附庸问题。”(注:参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12期第20页。)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地缘政治经济、资本输出、资源配置、冷战思维、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使其区域化集团和全球协调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其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以及对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的追逐,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根除,反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某些受制约的矛盾又进一步凸现出来,特别是个别国家霸权主义行径的猖獗,使西西矛盾愈演愈烈。尽管我们难以断言这种矛盾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历史诞生,但这种矛盾将加剧资本主义的动荡和不稳定,从而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结局,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选择的信心。

其三,苏东剧变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创新,将成为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飞跃的开端,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历史选择的新起点。苏东剧变后,世界范围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无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失败论的攻击,还是关于社会主义创新论的探讨,从客观上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生长点。一方面,由于各种观点的论争,将促使现实社会主义各国冷静思考,总结经验,果断地抛弃某些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的认识,适应世界历史进程的要求,充分考虑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发展变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致力于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向着文明、繁荣、和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从而显现社会主义的威力。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特别是那些关于社会主义各种新模式的探索,如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经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企业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伦理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方面的探讨,无疑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繁荣和发展,进而推动实践上的突破。当然,就目前情况看,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新模式的观点和主张与我们所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但其价值目标则是统一的,都追求社会公正、平等、互助、民主。这从实践上来说必将有利于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历史选择。

如果说历史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选择,是由于世界大战等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选择的话,那么未来社会主义的选择将趋向成熟、自然,这主要是由现实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二者的不同价值目标所决定的。如同古巴共产党中央对外关系部何塞·路易斯·罗瓦依纳所说:“社会主义是一种选择,对全人类来说,它是真正的、美好的前途。因为在所有制方面它不是人剥削人的,这是至关重要的。”(注:参见《当代世界》1997年第4期第44页。 )即社会主义不仅是作为克服资本主义弊端和矛盾的理想和历史运动而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因为社会主义代表着广大群众的利益,是一种合理的历史选择。

收稿日期:1998-09-14

标签:;  ;  ;  ;  ;  ;  ;  ;  ;  

世界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