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引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案例:《图形的周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喜欢)两只小乌龟正在进行比赛,想不想去看一看?(动画演示)
师:(教师随课件讲解)现在,两个小选手马上就要比赛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学生在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明明最先跑完一周。)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这时,部分学生高声回答说是明明,有的则表示反对,还有的高高地举起了手想说什么。
师:我看有的同学有话要说,你们想说什么呢?
生1: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生2: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噢,你们观察到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好,现在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看一下。(课件演示)
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让学生引起了对树叶的周长不一样的思考。情境的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
二、教学过程方法生活化,张扬学生个性
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指、量等活动得到喜欢的图形的周长。
案例:《图形的周长》教学片断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这一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一部分直线图形,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先量后计算的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出示圆和树叶等凸的曲线图形。学生的方法是线绕后量,或者软尺直接测量。基本方法是“围着图形忙活”。
我拿出尺子,问学生:“你认为用尺子可以吗?”
“不行!”毫不犹豫。
“我们来试试看!”我让一生帮忙拿尺子,自己则让圆在尺子上滚了一周。
同学们的眼睛里对我流露出佩服的神情。
“有些图形像我们一样,喜欢活动,就像刚才,这个圆打了个滚,我们就知道了它的周长,你看,它多爱玩,而且还很会玩。”
“树叶你会测量它的周长吗?”
很多学生除了用“围着图形忙活”的方法,更愿意让树叶打个滚。
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们对于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除了量和绕,念念不忘“爱玩的图形”,并且还总结出了“凸的曲线图形爱打滚,直线图形翻跟头”的方法,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其兴趣爱好,又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是一举两得!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为此,我在练习环节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化。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论文作者:刘义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周长论文; 图形论文; 情境论文; 方法论文; 树叶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