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酝酿价值回报潮_保险论文

保险业酝酿价值回报潮_保险论文

保险业酝酿价值回归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保险资金入市、保险公司上市”,浏览一下中国保险业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会发现每一件事都和投资、和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在理论界也近乎存在着一致的声音:应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步发展。

不过,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低迷导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大幅下降,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投资收益真的应该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吗?保单的质量和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哪个更重要?与理论上的出现分歧同步的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调整组织架构,转变战略重点,一场保险业价值回归的浪潮正在酝酿。

保险“核”阴影

最先切身体会到变化的,往往最前线的人员。“现在的保险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关华女土对记者说。已经退休的她去年做起了保险业务,本来已经越做越顺手,但最近她的一笔业务被拒保,还有两笔业务被要求加费。”我现在还得和客户谈谈加费的事。”关华显得很疲惫:“以前不是这样的,通常我们把保险‘卖’出去,任务就算完成了,现在‘上面’对保单的质量要求高了。”

关华的这种体验已经为更多的保险代理人和代理机构感受到。据消息人士透露,太平洋寿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的一家代理机构正在酝酿“叛逃”,寻找新的东家,原因就是很多接到的保单被拒保,业务似乎变得难做。

“今年中国的保险公司对核保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在华外资保险公司的示范效应,另外,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都在准备上市,资产的质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险代理人的展业和保险公司核保之间的矛盾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存在,只是以前国内保险公司粗放式的经营没有充分暴露出来而已。”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对机构的重组让人更深刻体会到了其对核保的重视。该公司的执行副总裁王和对记者讲,中国人保以前实行的是县、地(市)、省和总公司四个层级的管理架构,共有4000多个机构,每个层级都有承保、核保的功能。而目前进行了机构调整,在325个中心城市建立了承保中心,在省级层面设立承保管理部,总公司也设有一个承保管理部,这样就形成了三级管理模式。“我们把核保、承保的功能相对集中,这样便于有效控制风险,也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专业技术。”王和说。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保险公司都将核保权力集中,造成很多代理人、代理机构觉得日子不好过。不过,王和认为,要解决效率和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如果代理人员的素质高,就可以对业务进行有效地判断,提高核保的效率。当然,制度的保证和技术的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

王和承认:现在国内的保险公司对代理人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在国外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说对代理业务进行考核,如果保单整体质量高,那么,就增加手续费,分享公司的经营效益,这在国外称为利润手续费。不过,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香港就曾出现代理机构把优质的业务都给一家保险公司,而把风险模糊的业务都甩给另一家保险公司,形成逆向的驱动,获取更大的利益。现在国外也在探索一种好的模式。而在国内,这些制度的实行还有些障碍,因为国内规定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手续费不能超过8%。

“对代理人的激励是提高保单质量的一个手段,但更重要的是核保人员要学会说‘不’。”王和着重强调了一句。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是近年来在华业务发展最快的外资保险公司,该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徐水俊谈到了友邦对核保业务的做法:“我们按核保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授权,核保的权限是因人而定,不是因机构而定。另外,展业人员就是第一线的核保人员,因为保单的质量会影响他的信誉,急功近利的行为对他事业的发展没有好处。”从最基层保险代理人做起的徐水俊更看重代理人的素质,他认为保险代理人是保单质量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

显然,中国的保险代理人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在核保越来越严的阴影下,他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或者应该说是一项事业。

投资和保单哪个更重要

核保权限集中,重视保单质量,这些保险公司的分内之事却让很多人觉得是一个突兀的变化。因为最近几年,保险业一直弥漫着一种论调:保险业的盈利主要是靠投资实现的,直接承保业务并不一定要创造价值,只要能够占有资金并进行投资运作,仍然可以实现经营效益。频频见诸报端的是这样一些标题:“要大力拓展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谈商业保险投资基金主宰未来中国股市之必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喜欢这样引证:在西方国家,直接承保业务都是亏损的,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靠资本市场的运作,国内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还是太狭窄了。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中,基本也都赞同这一观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告诉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保险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不是保险业务而是投资业务。保险资金从投保到赔付有个闲置期,在这段期间资金如何运作对保险业的盈亏非常重要。保险业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冒险借贷”,所以,保险业一开始就是和投资紧密相连的。不过,郝演苏也同时强调:保险公司应该先把主业做好,再考虑投资。

而具体的统计数字却给那些热衷于用保险资金投资的人泼了冷水。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03年8月31日,我国保险总资产为8186亿元,同比增长43.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再创新高(达7300亿元),其中持有证券投资基金442.4亿元,同比增长78.8%。据悉,这是自1999年保险公司投资基金以来的最大投资数额。而资金运用收益率却由于受证券市场走势低迷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2002年仅为3.14%,比2001年的4.3%还要低1个多百分点。其中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流入股市的资金收益率为-21.3%,远远低于2001年的20%。

来自国外的统计数字也不是那么乐观:由于资本市场的低迷以及安然等一批跨国公司出现的财务问题,使2002年的保险业出现了新一轮的危机。据统计,仅美国的寿险业就因此出现估计高达234亿美元的坏账,其中有13家公司的坏账超过5亿美元。深受其害的还有欧洲市场,欧洲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下跌超过1500亿美元,苏黎士金融服务公司的亏损达到34亿美元,瑞士再保险公司因股票减值损失高达39亿瑞士法郎,荷兰国际集团则亏损了104亿美元。由于保险业的资产大幅度缩水,投资回报率持续低迷,致使全球产险市场的承保能力减少了大约2300亿美元,降幅达到25%。一些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纷纷调低了上百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信用等级。其中产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比例已经上升到1.33%,且大部分产险公司的信用等级处于B级。为此,一些保险公司大幅度增提准备金,导致经营性亏损;另一些保险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性收缩。

中国人保公司的执行副总裁王和就坚决反对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应该是投资回报这一观点。他认为由于全球资本市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阶段性的繁荣,因此,保险公司就出现了投资经营这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保险本身仅仅是一个融资、投资的手段,不需要在保险业务本身上实现盈利,只要通过资本市场的高额回报,就可以解决保险公司的盈利问题。

“我不否认投资功能对于现代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业界的种种逐利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思潮对于保险理论界所产生的影响,一些学者片面地提出了投资是保险行业的核心业务,没有投资就等于没有保险业的论点。这种思潮影响很大,中国的保险业会为此付出代价。”王和说。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徐水俊也不同意保险“投资论”,他分析说:“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三块,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这三部分都很重要,没有孰轻孰重之分。投资产生利差益,承保、核保的把关创造死差益,控制成本创造费差益。只有三方面都创造收益,才是产生利润的最好方法。”

徐水俊举了个例子:我在友邦保险工作了29年,在以前台湾股市很好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友邦(台湾)保险不会投资,去买收益低的公债,而不去投资股票。但当股市大跌的时候,很多保险公司的财务结构都受到影响,而友邦很稳健,偿付率100%,这时人们才发现友邦果然是保险业的行家。“保险资金用的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不可以冒太大的风险。利润越高往往意味着风险越大,保险公司不要追求暴利,客户的保障是最重要的。”徐水俊说。

价值回归

保险业的盈利是不是应该依赖投资来实现?这个观点也许还应该放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去检验,因为毕竟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都还年轻。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思潮已经使全球的保险业长期以来偏离了价值经营的根本,也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警示。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作为保险业经营基础的直接承保业务,连年亏损,入不敷出,可谓每况愈下。以美国财险市场为例,从1980年至今,每年的承保亏损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2002年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仍然高居107.2%。

在现在保险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时,国际上不少保险界人士已经理性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不久前,位于纽约的得勤(美国)公司保险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欧文·莱思撰文指出2003年无疑是全球保险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保险界应当痛定思痛,认真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应当重新认识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为了面对和回应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战略和管理方法上来、实现理性的回归。

麦肯锡纽约公司前任总经理,资深保险专家彼特沃克也指出:“通过追求投资的高回报来弥补承保亏损是保险公司经营观念上的一个误区。”来自欧洲的安联保险集团董事会主席舒尔特·偌勒日前在面对公司连续四个季度亏损的严峻形势时,也提出公司要摆脱资本市场的阴影,就应当集中精力于保险业务的经营,实现保险业务的独立盈利,并呼吁保险业应“回到基点”。

可见,全球范围内的反思正在促使保险业价值经营的理性回归,进一步提高承保的技能和质量,实施战略性的成本削减计划,最终赢得客户。王和指出:保险业的存在就是通过一种制度的安排来实现甄别的机制,合理地负担在全社会可能形成的风险。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也就是做一个定性和定量和分析,只有做好定性和定量和分析,才能实现甄别机制和合理负担,才能使保险业更好地发展。定性和定量的工作都是在承保和核保的过程中完成的,保险公司要回归价值经营理念,承保和核保工作相当重要。

徐水俊告诉记者:“保险业需要非常科学地选择风险和承担风险,一切工作都是要有依据的。在“非典”时期我们没有推出“非典”保单,是因为没有数据无法计算。同样我们一直没有推出终身医疗保险,同样,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数据。承保、核保,精算,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这样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保险价值链。

徐水俊还谈到:保险代理人应该意识到他所从事的是一个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不要太急功进利。只有把保险当做一项事业做,才能找到其中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压力。把公平合理的保障带给客户,让客户满意,这才是保险业的价值所在。这也许就是一位在保险业工作了29年的资深保险人的感悟。

标签:;  ;  ;  ;  ;  ;  ;  

保险业酝酿价值回报潮_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