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信息分布对比研究

英汉信息分布对比研究

钟丽丽[1]2017年在《英汉关系从句的语篇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语篇功能为视角,采用文献收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语料分析与语法判断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英汉小说为语料,对比分析了英汉语关系从句在优先论元结构和谓词类型的分布,以及有定和无定及有指和无指关系从句的语篇分布与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我们发现英汉谓词类型的分布情况不同,而谓词结构相似。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常规形式和复杂形式的相对分布几乎一致,复杂结构都多于常规结构。复杂结构是英汉语关系小句共同的主要形式。这与语言的复杂性相统一。英汉不及物动词在语篇功能方面表现一致,以描写功能为主。研究发现,英汉语关系从句在优先论元结构(PAS)方面很不一致。汉语书面叙事语体中不及物主语关系从句(S-RC)和直接宾语关系从句(O-RC)基本符合PAS的制约,而汉语及物主语关系从句(A-RC)违背PAS的制约。英语S-RC和O-RC完全遵循PAS的制约,A-RC也基本遵循PAS的制约。这跟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有关。英汉语关系从句都存在论元省略,但汉语省略比例高于英语。这是因为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是隐性的。汉语的灵活自由,使汉语语序没有严格的标准,省略现象非常丰富。英汉语在省略方面的异同,与各自植根的文化有关。我们发现汉语有定、无定关系从句分别主要分布在主语和宾语位置。这与句子主宾语原型特征高度一致。而英语有定、无定关系从句都倾向于分布在旁语位置。这是因为,英语介词丰富,而汉语动词丰富。汉语关系从句主要做谓词的主宾语,而英语关系从句主要做介词宾语,即旁语。从有指、无指范畴的角度,我们发现英汉语都以单指从句为主;英汉无指类指从句都主要表达描写功能,但汉语单指从句以叙述功能为主,而英语单指从句叙述描写功能几乎各占一半。英汉关系从句都主要表达后景功能;但英语关系从句表达前景功能的能力强于汉语,我们认为这由英汉关系从句的相对位置决定。本文将语言类型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有机结合在一起,基于书面叙事语体,对比了英汉语关系从句在书面叙事语体的异同。虽然局限于书面语体,但也有助于关系从句整个课题的研究。

杨玉明, 温晴[2]2006年在《英汉倒装句及其信息分布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从英汉倒装句的定义差别入手,分析英汉倒装句的结构异同,并重点探讨英汉倒装句的信息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现英汉虽都有完全和部分倒装,但倒装的成分并不一样。在信息分布上,英汉书面语倒装句的后置部分分量较重,信息状态从已知到未知。汉语口语倒装句完全不同,重要的、分量较重的信息先脱口而出,后置部分只是补充意义的完整。

于春昱[3]2002年在《英汉信息分布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中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信息与信息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连贯、通顺的整体,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在信息联系中,语言总是有一些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构成了信息分布的特点。英、汉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以对比语言学、句法学及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对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中心分布特点及功能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找出两种语言在信息分布与构成的异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出本文的研究方向、课题以及该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阐述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对比语言学以及功能语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第叁章分析了语篇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阐述了信息的基本概念并在英汉之间进行了粗略地对比。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了信息中心在小句及篇章的分布与功能,指出突出信息中心可通过分裂句、假拟分裂句、前置法、后置法、被动句等方式进行。另外,在语篇中,已知信息起到支点的作用,从而引出新信息,使得篇章向前发展,完成交际的目的。 在英汉语中,均有各自突出信息中心的方法。其方法主要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语音、语调层面,另一方面是语法层面。本文侧重于语法方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比研究,以期找到两种语言信息分布与传递特点的异同。增强人们对信息分布的认识,帮助学习者提高阅读与翻译能力,它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薛思寒[4]2016年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建成环境设计适应于气候条件来实现经济节能与健康舒适双赢效果的思路已日趋明朗。岭南庭园是湿热气候下形成的特定的园林形式,探究岭南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与地域气候的关联性,有助于更深入的挖掘岭南庭园的地域性价值。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岭南地区特有的湿热气候,以气候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重点进行景观要素协同作用下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研究。深入发掘岭南人居环境中的生态智慧,将其古为今用;探究如何使景观要素协同作用,更好的发挥庭园改善微气候的效应;将传统经验与原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指导方法,促进传统庭园空间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益于传统岭南庭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的传承,同时为通过景观微气候设计,解决园林室外环境舒适性问题、提升园林空间品质提供参考,为庭园在当代绿色建筑规划中的合理运用提供指导,对营造节约能源的绿色社区和城市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结合史料文献调研及现场实测分析,考证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的成因、发展及表达。明确研究与利用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对地域性现代建筑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庭园空间的差异性,将庭园基本空间单元进行分类,提取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庭园空间抽象模型。(第二章)其次,对现存传统岭南庭园典型案例进行现场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所得结果,探讨湿热气候下的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环境的热舒适性,并结合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计算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环境热舒适指标PET阈值范围,建立适用于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热环境的评价标准。(第叁章)第叁,以原理分析结合实证研究,厘清景观要素与庭园微气候的关联机制,论证庭院空间要素配置在调节庭园微气候、营造庭园舒适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明晰要素配置对庭园微气候调节的重要性(第四章)。在此基础上,以两类典型“庭”空间的代表案例余荫山房和可园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met软件进行庭园景观要素配置的量变模拟,结合庭园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不同的景观要素水平对庭园室外热环境舒适度的影响。明晰微气候效应的作用原理,既有利于指导设计师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又有助于对后续获得优化方案、策略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和判断。(第五章)。最后,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庭园空间抽象模型进行分组模拟试验。量化分析设计因素对庭园室外空间热环境的影响程度;针对庭园不同使用功能,考虑各时段权重,结合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重点研究景观要素协同作用下两类典型岭南庭园的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并为优选方案进行舒适度评级;在此基础上,整合提炼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庭园优化布局方法;进一步,从庭园空间布局与景观要素配置两方面,总结提出适用于湿热地区的庭园室外热环境优化布局策略。(第六章)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湿热地区夏季庭园室外环境热舒适PET阈值;搭建了要素协同作用下小尺度园林室外热环境的整体性预测工具与分析方法;提出了满足夏季热舒适性的典型庭园空间要素配置多样化组合模式。为园林空间设计方案舒适性比选提供了客观的定量化评价依据;为厘清园林空间要素与微气候环境的关系、实现园林空间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为湿热地区景观微气候设计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指导。对实现通过技术手段量化园林景观微气候设计、高效发挥庭园设计在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中的调节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是对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陈卓伦[5]2007年在《关于英汉语法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往来越来越频繁,因此克服语言障碍刻不容缓。对外汉语教学就正是顺应这样的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世界上的语言据统计有五千多种。语言之间的同与不同决定了语言之间的可比性。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正是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任务。研究表明对比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比语言学起源于国外,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英汉对比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界就兴起了一股英汉对比研究的热潮。从国内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开展汉外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对比分析,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语言教学内容可以有深刻的理解,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材编写和进行课堂安排。而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与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产生的负迁移作用,减少偏误的产生,以便正确地运用目的语。对比分析的对象是语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言体系本身具有民族性,而语音、词汇和语法叁者中又属语法最能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因为语法是语言组织规律的体现,是经本民族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规则,反映了本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也正因为语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所以它在语言对比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也同样如此。既然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那么明确语法教学的内容则是很有必要的。陆俭明曾提出需要着重教的汉语语法现象主要有这样叁类:一是汉语有英语没有而英语区学生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二是虚词的用法;叁是一些常用的同义句式的对比。这种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该注重语言之间的对比,尽量找出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之中,看看哪些差异最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哪些相同之处能够帮助学生的汉语学习。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随时留意学生容易出错的语法点,并对其进行搜集、分析,找出适当的方法给学生纠错。一句话,就是“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本篇论文就是将对比语言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之中,根据陆俭明先生提出的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需要着重教授的汉语语法内容,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句法和词法层面的对比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英汉语法的静态对比、共时对比、微观对比以及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结合的对比。通过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探寻二者之间的对称性,以便在教学中一方面能尽量克服由于语言差异带来的困难;另一方面又能利用语言之间的对称性促进、方便语言的学习。同时本文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偏误进行了部分搜集与整理。全文就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绪论,主要论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是从词、语素角度对英汉词法进行对比。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层面对英汉句子格局进行对比。第叁章,主要是以汉语“把”字句和英语的复合结构为例探寻英汉语法的对称性。第四章,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实践中的偏误搜集与略析第五章,结束语,对本文的论述作综合说明。

许文胜[6]2015年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连词对比与翻译研究——基于“英汉文学名着语料库”的采样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借助"英汉文学名着语料库"(ECCC),以语言类型学为切入点,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连词使用情况展开考察。文章介绍了ECCC取样范畴、基本构成及选取依据,对语料库中英、汉源语文本,英-汉、汉-英翻译文本进行定量分析,力图用数据揭示英汉语篇衔接中连词使用数量、分布和用法方面的异同,旨在发掘英汉连词翻译及转换规律以及经由翻译对译入语可能产生的影响。

李茂莉[7]2009年在《英汉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状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状态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句子结构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意图、前提、语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本文从多角度,通过实例对英汉信息分布状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英汉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状态不只是在已知和未知两极,中间还有过渡情况。对信息分布状态的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

张平[8]2007年在《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以《汉语水平考试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HSK词表,3051个甲乙级词)和《Longman Advanced American Dictionary》朗文高阶英语词典英文版释义词表(ESL词表,2078个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汉英常用词的语义系统进行描写、对比和解释。常用词作为一个系统,它的语义系统包括语义分布、上下义关系、多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组成部分。本文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常用词,较深入而全面地考察了汉英常用词的语义系统,揭示了其语义系统特征、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通过对汉英常用词在语义系统方面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较全面系统地描写,搭建了汉英常用词的对比研究框架,揭示汉英常用词在语义系统方面的异同之处,探索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另外,本文对汉英常用词在日常交际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也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汉英常用词对比研究概况。包括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常用词的界定,HSK词表、ESL词表性质的界定,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从语义分布角度对汉英常用词进行对比。汉英常用词语义类聚分布的统计以林杏光、菲白编着的《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为框架,在此基础上将3051个汉语常用词和2078个英语常用词进行语义类聚分布的统计和对比。结果表明,汉英常用词的语义分布覆盖范围较广,分布比例呈现均衡趋同态势。为此,作为语言的“共核”部分,常用词才能够在日常交际中承担80%以上的交际任务,才能表现出常用词的“全民常用性”。另外,汉英常用词的上下义关系在共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第叁章,从汉英常用词的多义关系角度进行对比。本章在语义类聚的基础上考察了汉英常用词的义项构成。在词汇系统中,常用词是多义关系较为集中的部分。与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整体多义关系状况相比,汉英常用词多义关系均达到整个词汇系统的二倍。汉英多义词的义项构成指数在语义类聚中也呈均衡趋同态势分布。多义关系表现出语言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是语言效率的必要条件。常用词的本质属性——使用频率高——正是通过常用词的多义性得以体现。第四章,从汉英常用词的同义关系角度进行对比。本章以语义类聚为基础,考察了汉英常用词的同义词在语义类聚中的分布、同义关系的类型。同义词可以完成词汇间的解释、替换功能,作为“常用语言手段”的常用词与非常用词之间有极为发达的同义关系,93.84%的汉语常用词和100%的英语常用词都可以与非常用词构成同义关系。汉英常用词的同义词聚合呈现出这样的共性:汉英常用词的同义词聚合关系和汉英常用词的多义性呈正比关系;绝大多数同义词组是在同一语义类聚内部产生的同义关系。第五章,从汉英常用词的反义关系角度进行对比。本文考察了汉英常用词语义类聚中的反义词分布、反义词的类型。反义关系也是将常用词和非常用词联系起来的纽带。反义词体现一种反向的联想关系,可以从反向思维出发对系统中的词进行解释和替换。汉英两种语言的反义词类型分布基本均衡,相对反义词是两种语言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反义词,其次是绝对反义词,表示相关对立的反义词数量最少。整体均衡下,各部比例在汉英常用词语义类聚中的分布略有出入。第六章,对全文的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成果还可以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翻译和词典编撰等领域。

刘科成[9]2016年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学术论文摘要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运用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对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主位述位进行自动识别,对其推进模式进行自动标注,将自然语言处理中文本分类的经典算法应用到篇章分析之中,对语篇模式的分类判断及信息结构的提取实现了从人工到机器处理的转变。研究从篇章的角度对汉英学术论文摘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对比,总结了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特征,分析了产生汉英学术论文摘要语篇模式及信息结构差异的原因,为构建对比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提供了一个实例,丰富了篇章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语言研究不是为了语言本身而是为其应用而服务,汉英学术论文摘要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作者在思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主体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意义及价值,研究的目标及方法,并简要说明了研究的框架及语料对象。第二章: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现状。本章重点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即篇章结构理论和中文信息处理中的文本分类方法,同时从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篇章语言学中关于篇章结构(动态及静态)的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做了归纳和总结。第叁章:研究的设计。涉及到研究语料的介绍,收集和预处理,同时介绍了学术论文摘要主述结构及篇章模式的人工赋码方案,重点描述了篇章主位推进模式自动识别的核心算法和语篇模式文本分类的核心算法。第四章:汉英学术论文摘要主述结构及其推进模式(动态)研究。本章在介绍篇章表示方法及定义基础上,对汉英学术论文摘要主述结构语言形式及特征做了重点描述。第五章: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篇章模式(静态)研究。详细分析了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篇章模式的总体特点,为进一步做对比分析提供了语言的特征数据。第六章: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篇章的对比研究。运用统计中的卡方校验对汉英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及其篇章模式的构成比例做数据上的分析,研究的最后结果认为,汉英学术论文摘要在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篇章模式的选择上差异并不明显。第七章: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篇章静态与动态结构差异性原因探究。本章从汉英语言自身的特点,语境的因素,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及文化差异探讨了产生汉英学术论文摘要篇章静态与动态结构差异的根本性原因。第八章:结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的主要发现,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和研究的局限性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叁个方面对本文做了归纳和总结。

周惠[10]2016年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文中指出围绕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界涌现出了诸多针对其语类特征、语篇结构、词汇语法偏误、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同时,由于国际上以英语作为媒介发表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的情况日益普遍,国外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学术写作中的困难及其影响因素。但是,这些研究中,对英语学位论文的词汇语法偏误等语言问题关注较多,却忽视了较深层次的学术语篇评价与立场表达问题。学术语篇评价与立场表达指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作者在学术语篇中表明自我立场的同时也在进行与读者的动态互动,既包括对于某个实体或命题的作者观点阐释和态度表达,又涉及就这个实体或命题的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因此,对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术语篇评价与立场表达进行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拓展语篇评价意义研究的理论探索,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的现状,从而提出改进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建议,提高英语学位论文写作水平。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语篇评价资源分布与使用差异,探究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使用二语/外语进行评价立场的建构、态度情感的表达和作者-读者关系的协商时,呈现出的语篇评价意义的规律性特征,揭示二语/外语学术作者在这一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与学方面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语篇评价意义生成的主要词汇手段具有哪些特征?(2)语篇评价意义生成的主要语法手段具有哪些特征?(3)词汇语法共同作用下的语篇评价资源具有哪些特征?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学术语篇评价研究的文献梳理与述评,本研究阐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核心思想,进而提出了 "学术语篇评价意义实例化理论模型"以及"语篇发生层面的学位论文语篇评价意义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自建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语料库(CEMTC)和本族语者学位论文语料库(NSTC)。CEMTC语料源自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中来自我国7个不同地区共计50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NSTC语料源自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PQDT)数据库中由北美地区英语本族语学生撰写的共计50篇语言学与TESOL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本研究语料库总容量为1,675,748形符。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考察了学位论文语篇中典型的评价性词汇手段(包括标示名词、投射动词和评价性形容词)、语法手段(包括语气系统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情态附加语成分,以及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动词)和词汇语法共同作用下的评价手段(包括学术立场语块和语法隐喻)。通过分析与讨论以上叁个方面、多个范畴的语篇评价资源的使用差异,深入探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语篇评价意义的规律性特点。通过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具体发现如下:(1)在使用频数上,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评价性词汇手段使用匮乏,尤其过少使用标示名词和投射动词;评价性形容词的结构模式也趋于简单化和单一化,体现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储备的评价性词汇资源尚存在完备性与多样性上的不足。标示名词的过少使用表明,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浓缩命题信息、打造学术语篇抽象性上遇到困难,对于论辩型和语篇型标示名词的使用偏好和程序型、证据型以及观点型标示名词的使用匮乏也说明,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常常难以呈现清晰的研究立场,客观性较低、思辨性也有所欠缺。投射动词的具体使用差异表明,开启对话空间的投射动词没有得到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应有的重视,但是挤压对话空间的投射动词却被他们过度使用,只关注与持有相同意见的读者建立一致关系,却忽视与持不同立场的读者建立联盟关系,不利于与假定读者共同建构语篇的对话性和主体间性。评价性形容词使用的单一化表明,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二语学位论文语篇中的评价站位(positioning)过于偏向积极性、断言性、强加性,对于客观情态取向、试探性立场及研究者身份的建构明显不足,影响了立场鲜明度。(2)在使用频数上,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评价性语法手段使用过度,过多使用语气系统中的人称代词系统和情态附加语成分,以及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助动词。从人称代词系统使用来看,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自我指称时较多使用we,但过少使用人称代词I,从而减损了作者的主体凸显度。在身份建构上,他们倾向回避人际风险较大的思想者及知者身份,而青睐人际风险较低的学生身份。就语篇互动性来看,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中的作者-读者人际距离较远,主体间性较低。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过多使用确定性情态附加语,闭合了语篇对话空间,而过少使用表达语篇协商性的情态附加语,如可能性情态附加语,难以介入读者共同建构语篇的对话性。核心情态动词及半情态动词的使用差异也表明,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不及本族语者学位论文语篇的对话性及主体间性强,立场的表达缺乏试探性与礼貌性,观点表述不够谨慎,也欠缺说服力。(3)我国英语学位论文中词汇语法共同作用下的评价手段使用趋势呈现波动性。就立场语块来说,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总体上显着过多使用立场语块,尤其是认知立场语块与评判语块,但少用模糊语语块,致使学术立场表达过于确凿,评价立场倾向于积极性,缺乏必要的协商性立场。同时,语块的共选机制也非常有限,类联接与搭配缺乏多样性,难以体现形式、意义与功能叁者之间的优选。就语法隐喻来看,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对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严重不足,导致语篇的信息结构建构低效,缺乏读者友好度,从而降低了论证说服力。综上所述,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语篇存在客观性、专业性、权威性、互动性与介入性建构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语篇主观性失衡,研究惯例生疏,身份意识模糊,表述直白武断,对话空间闭合。具体来说,本应该凸显自己的评价站位,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却偏好主观性的客观化,弱化主体凸显度;当需要谨慎地表达观点和降低人际风险的时候,他们却强化确定程度,体现高值的人际投入;协商的、开放的对话空间在本族语者学位论文语篇中俯拾皆是,但在我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篇中却很少见。根据以上主要发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与本族语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对评价性资源的使用存在显着差异,体现出二语/外语学术语篇评价意义的规律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二语/外语学术写作中评价意义的协商与表达,在学术写作教学中提升语篇评价意识,并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指导。首先要强化学术写作的规范意识并加强读者意识,其次要树立学生作者的研究信心,再次要融入国际学术惯例,并采取加大目标语篇阅读量、避免强加性与确定性词汇语法资源的过度使用、排除母语负迁移影响等方法,促进我国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外语学术英语写作实践。此外,本研究对我国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大纲内容修订与学位论文修改这两方面也提出了建议。总而言之,本研究课题在理论上深化了评价机制与评价意义发生的理论考察,拓宽了评价研究的范畴,在研究方法上丰富了基于使用的研究范式下的二语修/外语学术语篇对比研究,在实践上为增进我国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二语/外语写作现状的认识和推进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尤其是学位论文写作教学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英汉关系从句的语篇功能[D]. 钟丽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2]. 英汉倒装句及其信息分布对比研究[J]. 杨玉明, 温晴.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3]. 英汉信息分布对比研究[D]. 于春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4].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D]. 薛思寒.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 关于英汉语法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 陈卓伦. 四川大学. 2007

[6].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连词对比与翻译研究——基于“英汉文学名着语料库”的采样分析[J]. 许文胜.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

[7]. 英汉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状态对比研究[J]. 李茂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 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研究[D]. 张平. 鲁东大学. 2007

[9].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学术论文摘要对比研究[D]. 刘科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10].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D]. 周惠.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英汉信息分布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