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习预习的利弊分析_高中物理论文

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习中预习的利与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高中物理论文,利与弊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课前预习,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等等。但是预习也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为学生的预习通常是浏览一遍教材内容,被教材的叙述牵着鼻子走,直接记住知识本身的内容,而极少会主动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就人为地使学生放弃了主动探索这一思维活动,进而使学生变成了记忆知识的奴隶。然而,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了解人类探索这些知识的方法往往比记忆知识更重要。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物理学习中课前预习的利弊谈一些看法,进而探讨教师应如何对物理预习的新变化。

二、做好课前预习对高中物理学习有很多好处

1.做好课前预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果预习前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目标,上课就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活动。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有了回旋余地。随着思维空间的拓宽,可将教师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增加理解的深度。这样,学生不仅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也能进一步发现难点,从而提高下面听课的效率。

2.开展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预习中对疑点的思考,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就会逐步养成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有一个学生来教师办公室问我,说惯性跟质量有关他能理解,但他觉得惯性应该跟速度也有关,并且还举例说公路上的汽车速度越大越难停下来,我当时觉得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以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总是强调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而为什么与速度无关却很少向学生做出解释。注意到这一点之后,我便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个新的实验来说明惯性跟速度无关,结果这节课上得较成功,解决了学生的疑点也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同时也为我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应该说,这归功于学生预习中敢于提出问题。

3.开展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学生预习课本后,可以在掌握课本知识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课外书、互联网上找到许多课本上所未提及到的相关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同时为学生后继的学科学习、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节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在课前查找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资料。结果第二天这节课的热烈气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有的学生查找到伽利略的生平、成就,有的查找到他的爱好、脾气以及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习惯,甚至有学生查到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小时候是如何教育他的等等。学生们讨论的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上升到了人性、宗教、教育等多个领域。这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快乐,比起教师一一讲述给他们听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生对当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4.开展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要靠自学来获得新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后的继续学习带来很大好处,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也不会落在时代要求的后面。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这话不假。学生预习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去收集和分析学习材料,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个过程正好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展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了然在胸,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疑点,以便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上课时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记录的能力外,丝毫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预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有弊端

虽然课前预习有许多好处,但若运用不当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学生要学习或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在预习前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和学习方式,而预习后学生的想法全被课本所提供的想法所束缚和限制,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较难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笔者认为,预习不当会产生以下问题。

1.实施课前预习,不利于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出并倡导的,概括地说“就是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首先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然后获得发现,最后把发现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经历发现的过程,更多地体验发现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能力。经过课前预习,学生从教科书中看到了所要探究的领域(或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学生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那么未知的、需要深入探究的东西就失去了新意,因而较难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迫切愿望,更谈不上提出智力挑战了。一位教师在讲“反冲运动”时,事先特意让学生不翻书,而直接观察演示实验。为了加强实验的“悬念”效果,事先将透明水槽中作反冲运动设备的弯管遮住,让学生只看到水注入锥形容器自动旋转起来的现象,然后让他们猜测被遮住部分的设计,这样做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回答:下面接着“之”字形两端开口的弯管。问他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答曰:预习时从教材上看到的,其他学生看到“谜底”已揭也就不再去思索了。故而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思考问题的机会。其实这类情况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会削弱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习惯的培养。

2.实施课前预习,影响学生的大胆猜想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猜想”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各种想法自由发展,对反思不作限制。而一旦学生经过预习直接获得了问题结果,探索的情境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得不到充分展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猜想的源泉也因此而枯竭。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课中,如果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便知道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显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做的猜想也只局限于课本的几种情况,更无从谈起展开想象及深思。

3。实施课前预习,不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两者在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上的相似,又为学生能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训练的基础。但是,一旦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了解了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就较难深入开展,学生也就不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实施课前预习,有时候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的作用,这叫负迁移。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尽量防止负迁移。然而,预习常会使学生自以为懂了,于是上课时的注意力就难于集中,似懂非懂的地方不引起重视了。长此以往,不正确的认识即使经过多次纠正,也难有良好的效果,这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障碍,造成负迁移。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预习带来的利与弊,教师该怎么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预习给我们物理教学带来利与弊的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该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以及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只有对这些问题弄清后,我们才可以探讨预习后该如何演绎、展开课堂教学的问题。

1.预习的天地有多宽

(1)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高中物理新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解释和知识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新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适当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探究为主的课就一般不宜学生提前预习,像“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等,就不适合于学生预习。因为对这类知识、方法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高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应侧重于训练他们的物理思维,培养他们逐步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

例如,预习“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节教材,可以给学生拟定如下的提纲:

①你了解我们生活中哪些形式的能量?

②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

③什么叫能量耗散?

④你能举出自然界中具有宏观过程方向性的实例吗?

⑤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调查、访问,并提出可行的方案。

第三,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而言,物理预习可以采用如下的预习方法:

第1步: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中发现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勾划出来。

第2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3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物理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虽然不一定都要在预习时解决,但已经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记录下来。

第4步: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物理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一些新的物理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相关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能抓住重、难点进行学习。

2.预习后如何演绎、展开课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总的说来,应该把握以下问题。

(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

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少说或者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学习收获。例如,在《必修1》课本第67页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以看出,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的夹角而变化。分别考虑:当夹角等于0°和180°时,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这是在引入“平行四边形定则”之后学生所做的工作。待解决的问题是课本编者提出来的,学生要根据解决矢量问题的经验,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如果在学生学习时教师板着面孔平铺直叙地讲解一遍,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不少。

(2)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

有些知识学生预习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觉得这样理解或者那样理解都可以。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例如,在《必修1》课本第40页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

教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学生所做的“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表(见表1),表1中“速度v”一行是这位学生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

表1

教师:能不能根据表1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该实验中小车的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

学生A:能。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

x=0.38×0.1m+0.63×0.1m+0.88×0.1m+1.11×0.1m+1.38×0.1m=……

学生B:这个办法不好。从表1中看出,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加,0.38m/s只是0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用这个数值乘以0.1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面的几项也有同样的问题。

学生A:现问题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

教师: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要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一个方法请大家考虑:如果当初实验时的时间间隔不是取0.1s,而是取得更小些如0.06s,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是不是会小一些?如果取0.04s、0.02s……误差会怎样?这个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提示,学生才可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3)课本上“看不到”的,教师就“补充”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课文内容,体会到课文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补充”,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必修1》课本第3章“相互作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节“受力分析”,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力的认识和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必修2》课本第6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中可以补充一些竖直平面内约束圆周运动问题的分析,例如轻杆和轻绳拴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小球在表面光滑的竖直轨道和细圆弯管的运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并切实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手段需慎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预习。需要学生以发现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内容不布置预习,需要学生以接受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内容可布置预习。布置预习,不可笼统,应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思考提纲;对前后联系较为密切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非要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可提供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前研究。同时还应教育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预习态度。总之,我们在乎时的物理教学中应该用好“预习”这个有力的手段,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益。

标签:;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习预习的利弊分析_高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