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效益导向型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导向论文,效益论文,方向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有些同志提出素质教育的模式,主张基础教育应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视素质教育为改革的理想的目标模式和突破口。然而素质教育是否已经抓住教育的根本?是否能成为理想的目标模式?是否能起到教育改革的枢纽作用?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性性质和方向,务必加以认真深入的探讨。诚然,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然而追求素质只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的但并非最重要的和完全自足的属性和工作目标,相比之下,追求价值和效益是教育的更深层的、根本的属性和工作目标。笔者提出效益导向型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模式应是以效益导向型教育为主,素质导向型教育为辅。这也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一、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效益导向型教育:教育模式的二次飞跃
素质教育的模式的提出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动和补弊救偏。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其主要表现,一是脱离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教育重筛选轻培养;二是把精力集中到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批教育的弃儿和不合格生;三是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存在极大的重重轻轻现象和片面性,重知识轻品德、体力、技术,重知识轻智力和能力,重记忆力轻思维能力,重考分轻才干,致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个性和素质畸形发展,求实求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缺乏;四是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而拼命,排斥兴趣、爱好、特长,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五是在教育上违背教育规律和制度、规范,搞死记硬背,满堂灌,大运动量,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人们根据这些表现,将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概括为应试教育。显而易见,应试教育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正确方向,背离了基础教育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要求。虽然应试教育也能局部地、有限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方面的素质,但从总体上看,对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国民的整体素质来讲,是一条狭窄的路,片面发展的路,不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路,从教育效益的角度看,又是一条低效、零效甚至负效的路,是一条不成功的路。
改革的出路何在?人们把目光转向提高师生素质和更广泛的国民素质,给基础教育重新定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模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并以此作为实现个体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的综合和统一的平衡点,以教育的培养和发展人的功能为根本,严格限制和正确引导教育的选拔功能;第二,面向全体学生,以每一个学生成功的通过教育实现个性自由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第三,实行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的提高,五育并重,和谐有序。着眼于学生的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提法顺应了追求教育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大趋势,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经济强国的现代化战略,扣准了基础教育的以育人为本的脉博,着力于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切中了基础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中存在的时弊,指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出路。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至于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提出者们提出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1〕但是,素质教育能否作为我国今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想的整体目标模式呢?我认为不能,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还不充分。理想的整体目标模式的另一更重要的内容是效益导向型教育。现行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第一,没有充分考虑价值和效益这两个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不能为素质而讲素质,教育不会是价值无涉的(valuefree)教育必然有价值取向,教育也必然有对效益的追求。“教育有无功能,功效的大小以及追求什么样的功效,这些问题就是教育的价值观问题。”〔2〕“智力投资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前途和民族兴亡的头等大事。”〔3〕诚然,素质教育也有价值观,但它关注的是质量和素质,价值和效益是隐含的,是处于边缘位置的。第二,没有从大教育的观点综合考虑各种各类素质的提高。大教育是一个多样、开放、综合的大系统,具有时间长、空间广、效率高、效益好、质量高、内容多的属性,涵摄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基础教育是大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单纯在基础教育内部谈素质恐怕是很不够。同时素质教育比较关注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教职员的素质,对于从大教育生产角度看的教育的投入素质、运行素质,都比较忽视,微向取向特征很明显。第三,过分强调转变教育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通过教育制度变迁、运行机制转换、行为模式变化在实现教育转型中的作用探讨不多,肯定不足。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成因是教育考试制度不科学,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不在教育评价制度上取得科学化的进展,素质教育也许会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效益导向型教育,辅之以素质教育,构建新的基础教育整体目标模式。效益导向型教育是以教育效益为最高范畴和绝对规律的教育形态,以提高质量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教育效益作为教育工作的一切判据,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协调、优先、稳定的发展。效益导向型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致性,因为两者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基础,但效益导向型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因为质量、素质和效益是不同的范畴和行动目标,效益可以包容质量,质量却包容不了效益。效益导向型教育以教育效益的高低作为考虑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教育合理与否的标准。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重视教育质量,但它并不特别关注取得质量的代价以及质量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我国教育的原则、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上都特别指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应并重,两者缺一不可,表明了对质量和效益关系取得了富有意义的新认识。认真分析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在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以及素质教育与效益导向型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
二、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我国近些年来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基本上是数量型发展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片面追求数量、规模、速度,结果造成教育的质量低、效益差。其主要表现为:1.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形成强烈反差。我国1989年小学毛入率高达135%,居世界之巅,净入学率为100%,差距为35%,远高于1989年世界(16%),其他低收入国家(9%),中等收入国家(13%),高收入国家(8%)的平均值。这35%的学生大约需花费(或基本上是浪费)国家62.65亿元经费(计算中、小学生均经费为144.67元)。2.入学率与毕业率形成强烈反差。3.高入学率和高流失率形成强烈反差。1990—1993年,流失初中生945.99万人,年平均流失率5.98%。4.高小学毛入学率与高重读率形成强烈反差。1990年小学一年级重读人数408万人。重读生大大提高了生均教育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因为产出增加微乎其微,投入却增加一至数倍。5.教师数量多、超过编制与教师学历低和业务水平基本合格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我国1992年小学教职工超编131.85万人,1993年小学、初中、普高的教师学历不合格率分别为35.53%、48.84%、74.01%,另据十四省、市中小学典型抽样调查,1984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业务水平基本合格比率分别只有48%,26%、48%,820万中小学教师,基本合格的只占42%。大多数教师水平低极易造成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恶性循环。6.教育的超大规模与极低的生均经费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强烈反差可用生均经费指数来表示。生均经费指数是生均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我国1987年小学、中学生均经费指数分别为0.0587、0.1381,远低于发达国家(分别在0.12和0.18以上),也低于印度(0.139,0.200),巴基斯坦(0.082,0.141)和苏丹(0.235,0.426)等低收入国家。7.教育数量与质量形成强烈反差。我国1990年小学生考试全科合格率76.2%,初中仅53.5%,教育质量偏低,造成相当的投资浪费和低效。8.多年来致力于普及小学和初中教育与新的文盲继续产生形成强烈反差。在普及教育上不时有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的壮举,但一部分入了学的中小学生,或者因学业差或者因流失,令人失望地成为文盲。9.在招收学生和扩大规模上,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即通过增设学校来扩大招生量,我国小学1949—1993年,学生数增长了5.01倍,学校数增加了2.2倍,而学校平均规模增加了2.2倍,这说明学校平均规模增长缓慢,发展没有体现出内涵式发展的特点。10.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与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强烈反差。据1988年统计,全国53%的中学和94%的小学没有建立实验室,基本配齐实验仪器的中小学不到10%。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图书周转率,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高。11.教育的超大规模与教育结构的低重心、非均衡形成强烈反差。中小学教育规模举世无匹,但教育结构中,小学入学率畸大,高中入学率偏小,大学入学率畸小,非均衡特征非常明显,合理的教育结构演化应是大中小学入学率有比例地均衡地推进。12.基础教育中学校众多与缺乏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一流学校起龙头作用,形成反差。办学条件完全达标,质量效益较高的学校太少了。13.资源配置完全采取单一的行政及计划方式与很少采用市场方式形成强烈反差。没有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14.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向质量效益好的学校、单位有序流向的机制与大量投入不足,效益差的学校单位形成反差。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基础教育呈现出强烈的数量、规模、速度取向的特征,教育质量效益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如果说教育有什么危机的话,那危机不在教育数量和规模上,而恰恰在教育质量和效益上。基础教育改革已到了一个转折点。基础教育由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如果延缓或抵制这种转变,同既不能应付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一流教育国家强加给我们的挑战,也不能应付跨世纪对国民素质的港要求,更不能适应目前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对效益导向型教育应从战略高度予以科学的认识,以教育效益为导向改造、转化现行教育的体系、体制、运行机制。
三、效益导向型教育的实质
效益导向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效益为最高范畴和绝对规律的教育形态,其实质是以效益作为教育战线一切活动的唯一判据,以实现和提高教育效益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教育效益的质和量是有层次地、具体地统一的:教育所产生的宏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以及微观的生产效益、管理效益、道德效益、社会心理效益等等,是不同层次上不同质的效益。每一种效益都有一种量上的优化形态,即“最佳效益”,或所获得的效益成果与付出之间可能的最高比值。效益导向教育追求的是最深刻而普遍的社会效益性质与最佳的效益率的统一。
教育效益中最基本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及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社会效益包含政治效益、教育认识效益、智力知识效益、娱乐审美效益、文化积累和发展效益。社会效益体现出超经济、非功利属性。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背离的一面,如何正确对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效益导向型教育态度鲜明,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使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两个效益的结合部下功夫。争取创造最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在两者相矛盾冲突不可兼得时,舍经济效益取社会效益。
除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教育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效益。在这些效益中,内部效益要服从外部效益,微观效益要服从宏观效益,各当事者的效益要服从全社会的整体效益,当前的效益要服从长期效益,决不可以本末倒置。当然,在实际工作应努力寻求每对效益的统一、综合和极大化。
效益导向型教育以服务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教育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教育的效益即潜在生产力“现实化”的程度。教育工作只有讲求效益,才能全面充分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教育以育人为本,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最大的生产力”(马克思语)。教育的效益要由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来检验。效益导向型教育以促进财富的增长为具体目标。财富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内部看,教育所创造的财富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才能的提高,从外部看,教育所生产的财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宏观上表现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微观上表现为教育对个人处境的改善,对个人的劳动致富,对个人自我完善所起的作用。只有实现财富增长的教育才是有效益的教育,效益导向型教育坚决反对空虚无用的教育。
效益导向型教育是适应需要的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主动性越强,满足需要程度越高,则教育效益越高。教育要在数量、质量、结构、效益、水平、平等、稳定性等方面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效益导向型教育是系统协调的教育。教育的协调主要包括(1)教育与社会相协调,将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实施中,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寻求统一点;(2)教育与经济相协调,确保教育的投入的优先增长,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3)实现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就协调的特征而论,协调是均衡与非均衡、稳定与变化、开放与封闭、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统一与多样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效益导向型教育是致力于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的教育。“最小——最大”是效益的本质规定。价值规律是在教育工作中起作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必须计成本,讲效益。价值规律要求教育产出不仅补偿投入,而且有盈余,实现教育价值的不断增殖。马克思指出:“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算,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效益导向型教育除了上面讲的基本规定性外,还有下面一些基本规定性:第一,质量与效益优先,兼顾数量。第二,实现教育的高投入与高效益并举。教育的低投入,往往难以保证教育的必要效果,也就谈不上良好的效益。第三,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贯通,发挥各种教育形式最佳效益的大教育。实行教育财产的社会化教育资源的共享,真正做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第四,追求教育的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布局有致、开放有序,以有限的成本和代价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依据西蒙的现代管理理论,最大化不一定最优,令人满意即最优。以最优为教育效益根本标准。第五,在确定教育规模,从事学校布局,建立教育体制,落实办学条件,进行新设学校的可行性论证等等方面都要优先进行效益的分析,特别要注重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第六,在教育工作中努力追求“实效”,反对追求“虚效”,杜绝各种“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