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梗死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对于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_韩秋月,王光曙

韩秋月 王光曙

(铜陵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本院和外院收治的高血压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40例,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度、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脑梗死体积均小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治疗效果显著(P<0.05)。结论: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的减小了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提高了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吡拉西坦注射液;神经系统损害;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18-02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发病率较高,若患有该疾病的患者没有尽早的进行治疗与控制,或治疗不彻底,则很容易并发脑梗死疾病,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损害。笔者认为可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具有可行性,为分析其效果,与甘露醇药物作对比,选取了80例高血压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本院和外院收治的高血压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5.12±4.79)岁;实验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3.76±5.03)岁。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本研究具有可比性。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排除精神障碍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器官疾病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患者与家属研究详情,经同意后方进行本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甘露醇药物进行治疗,每天125ml或间隔12小时注射一次,静脉滴注,于30分钟内完成注射,治疗时间至患者的颅内压恢复正常为止[1]。

1.2.2实验组

给予实验组患者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每天100ml或间隔12小时注射一次,静脉滴注,于10分钟内完成注射,治疗时间至患者的颅内压恢复正常为止[2]。

1.3评价标准

于治疗前与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其脑梗死体积,记录并对比。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进行评价,总分值为0-4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越严重。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颅内压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显著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颅内压下降幅度超过5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颅内压下降幅度小于50%但超过30%;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患者的颅内压没有变化或升高,或下降幅度小于30%。治疗总有效率以治愈患者人数、显效患者人数与有效患者人数之和进行计算[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算护理满意率等计数资料,并采用率(%)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住院时间等计数资料,并采用()来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梗死体积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梗死体积为(8.12±3.17)cm3,治疗两周后的脑梗死体积为为(6.35±3.33)cm3;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49,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梗死体积为(8.42±3.43),治疗两周后的脑梗死体积为(4.63±2.93);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t=3.344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梗死体积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脑梗死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25,P<0.05)。

2.2神经功能缺损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为(24.73±7.62)分,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为(18.42±6.39)分,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4.0130,P<0.05)。实验组患者前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为(25.53±7.14)分,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为(14.89±4.42)分,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8.013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8734,P<0.05)。

2.3治疗效果

据表1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4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为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结论

高血压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疾病,该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多发于老年群体中,且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该疾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对人们的威胁与影响加剧。

患有该疾病的患者通常会因脑部供血不足而导致神经功能受到损害,笔者认为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遂进行本研究。使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可以使患者更好的吸收氨基酸与磷脂,从而提高患者脑内的蛋白质合成速度,另外吡拉西坦注射液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缺氧与缺血情况,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保护患者的大脑[4]。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改善了患者的精神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了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蓉.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2):3176-3177.

[2]丁淑爽.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3):111-112.

[3]徐珂.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8,37(18):110-111+117.

[4]孙付军.吡拉西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7,15(03):88-89.

论文作者:韩秋月,王光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1

标签:;  ;  ;  ;  ;  ;  ;  ;  

高血压脑梗死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对于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_韩秋月,王光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