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论文_熊孟孟

熊孟孟

徐州市澳洋华安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 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目的 评价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7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功能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干预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临床收益性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障碍是存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常见后遗症,而患者伴肢体活动受限,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伴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自康复护理学科的提出,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各科专门护理技术,对患者残余机能进行康复训练,缓解因各功能障碍造成的不便,提高其活动能力,恢复到基本能生活自理等效果[1]。故笔者根据老年脑梗死患者个体差异,结合康复医学特点,行康复护理,旨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且审核通过。入组患者对研究各项事宜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入组时经头颅CT、MRI等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性疾病、智力低下、血管性痴呆者。本组选取9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系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就诊。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性32例,女性15例;年龄60~76岁,平均(68.43±2.14)岁;观察组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年龄60~75岁,平均(68.51±2.20)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行神经内科基本药物治疗,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常规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常规护理+康复护理(1)心理康复干预。根据患者性格、心理及病理状态,介绍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基本情况;疾病稳定期,对患者行思维情感及自我评价,进行焦点解决疗法及认知领悟疗法,调动患者心理资源,重新建立准确认知。待疾病恢复期,定期召开患者照顾者座谈会,向照顾者介绍老年患者生理特点,进行床边守护及协助,行功能训练等知识,予以患者社会支持。(2)作业治疗。患者于每晚睡前90min,适当对患者行适量作业认知训练,每次20min,作业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包括视觉记忆训练、地图作业训练、记忆复述训练及认知交流训练。(3)早期康复训练。患者仰卧位时,肢体功能位,肩关节轻度外旋,髋关节伸直,避免足内翻及下垂。患侧卧位:躯体后旋,取枕垫在后背,患侧上肢向前伸,上臂与躯干角度在90°以上,前臂旋后,腕背伸;下肢轻度屈曲,脚掌垂直小腿,健侧上肢位于支撑枕。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呈90°,患侧下肢位于支撑枕,膝关节屈曲;患侧上臂上举至耳缘,腕关节与指关节伸展;定期每2h更换一次体位。(4)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对患者行床上训练、手功能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转换、站立平衡及步行训练。运动想象疗法:患者取平卧位,全身放松,闭目想象自己处于最舒适的环境中,各部位肌肉交替舒缩、放松,想象自己在“海滩漫步”、“上下楼梯”、“树林中奔跑”等,15min后引导患者返回到周围环境。(5)日常训练。根据个体性差异,对患者行持筷、洗脸、刷牙、梳头、如厕、系扣子、穿衣服等日常生活训练;将生活用品置于患侧,利于患侧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干预6个月后,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肢体功能,包括运动与平衡能力、轻触觉及位置觉、关节疼痛及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等;其中上肢功能分值66分,下肢为34分,评分越低,肢体功能越差;②采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情绪,HAMD评分<7分:正常;7~17分:可能抑郁;17~24分:肯定抑郁;>24分:严重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评价

干预前两组上下肢功能恢复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上下肢功能恢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更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抑郁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常见心理障碍,患者因神经中枢系统受损,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心理上难以适应,极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因此在老年患者康复护理中,应重视心理康复干预,帮助患者准确认识疾病,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同时认识创伤对患者心理影响,积极引导患者向正常人角色转变,选择恢复较好的功能进行暗示,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某个动作,予以鼓励及安慰,逐渐增强患者治疗及康复信心,获得较多的正性情绪体验,缓解患者抑郁程度,提高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受限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常见症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此降低肢体残疾率,缓解患者功能残疾,加快脑梗死康复进展。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采取一级康复治疗,因患者仍存在一定的运动流程图,帮助患者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先帮助患者树立运动意念,进行肌肉收缩及状态功能;早期运用运动想象,改善患者感觉输入,促进休眠突触活性;待体征稳定后,进行积极的肢体锻炼,利用作业训练,开展视觉记忆、地图作业、记忆复述及认知交流等训练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同时,并能锻炼患者肢体功能[3]。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功能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干预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运用康复护理,积极开展心理康复护理及肢体活动康复训练,明显提高了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使患者抑郁情绪显著缓解,有着积极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中的运用,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能提高患者康复效果,鼓励患者自理、自立,尽快回归到家庭及社会,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2]陈瑞全,吴建贤,沈显山.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4):519-522.

[3]孙茹,刘春梅,王影茹.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抑郁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6):261-262.

论文作者:熊孟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  ;  ;  ;  ;  ;  ;  ;  

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论文_熊孟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