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
引言:
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
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
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所以新厂厂址定在了涧河西地区。洛阳市的规划,最后没有采用当时较流行的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的模式,另辟蹊径,获得了好评,这就是后來被专家学者誉为的“洛阳模式”。
“洛阳模式”的核心是:远离旧城建设新城;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虽然“洛阳模式”开创了遗址保护的先河,但在当时其实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行为,具有一定偶然性。无论是政府还是苏联、国内专家,当时都没有明确的文物保护的理念。
3.改革开放后洛阳城市规划的三次演变
3.1二期城市规划(1981-2000年)
二期规划编制时期,全国都在恢复重建。洛阳二期规划中给出洛阳的定位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发展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这次规划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对旧城区的保护。但是西工区中心地位的不动摇,为历史遗迹得不到保护埋下了隐患。
3.2三期城市规划(2001年-2010年)
此次规划把城市的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中原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旅游城市。但是城市中心还是南、北各一个,并没有结构性的转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四期城市规划(2008年-2020年)
四期规划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培育洛南的中心功能,涧西的商贸次中心功能,弱化西工的中心功能,改为以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为主的城市次中心,降低遗址空间上的城市建设强度,缓解遗址保护压力。
4.洛阳城市规划演变分析总结
4.1政治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洛阳城市发展最辉煌时期就是其做为都城时期。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西安、北京取代了洛阳的国都地位。建国后,洛阳仅在一五计划期间成为全国八大重点城市之一,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兴建了重型工业区。
4.2经济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经济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北魏、隋唐时期,洛阳是全国经济中心,各种商业林立。解放后,大型厂区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让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初,重工业开始下滑,几大国企厂负债增多,利润下滑,员工纷纷下岗。此时洛阳城市的发展也开始缓慢起来。
4.3文化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做为都城,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人、士大夫聚集之地。河洛文被誉为华夏文化源头。近代开始,洛阳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丧失了,城市规划发展开始缓慢。
4.4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洛阳城按照都城规制建设,规划理念简单。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多采用苏联专家的观点,重在功能,主要落实国家工业建设的目标。洛阳三期规划时,开始注重宜居性,生态性。20世纪90年代,大遗址保护概念被提出。从洛阳四期规划开始,才终于将建设在周王朝遗址上的西工区的城中心功能免去,为遗址保护让路。
5.总结
洛阳的城市规划,无论古代还是当代,都在被政治、经济、文化、规划理念因素影响、制约着。从朴素的“洛阳模式”到大遗址保护,随着人们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洛阳城市规划必将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 .“梁陈方案”与“洛阳模式”——新旧城规划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 2015,3:106-116.
[2]张国斌.《洛阳伽蓝记》中的城市设计文化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011
[3]杨茹萍.“洛阳模式”述评:城市规划与大遗址保护的经验与教训[J].建筑学报,2006,12:30-33
[4]丁一平.城市规划中的“洛阳模式”及其当代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8
[5]苏原.大遗址保护与洛阳城市总体规划[J].中国名城(城市规划与设计),2016,2:66-72
[6]阎宏斌.洛阳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2
[7]苏健,苏江.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天人合一”理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1:33-37
[8]栗艳芳.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洛阳城市形态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9]许菁斐.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J].设计,2015,9:35-37
[10]姬亚飞.洛轴集团并购与重组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11]白雪.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历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12]谢美婧.北魏洛阳城的营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3]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洛阳市国土资源与城市规划局.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R]:2002
论文作者:杨庆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洛阳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都城论文; 城市论文; 遗址论文; 隋唐论文; 模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