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外贸形势预测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形势论文,外贸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外贸出口有力地支撑着国内需求增长,持续低迷的进口逐步趋向好转。在国内需求相对稳定的总体背景下,未来外贸走势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日益突出,因此应当认真分析预测1998年的走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1998年外贸形势分析
准确把握当前走势是预测未来的基础。199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25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9%;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 外贸进口与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使外贸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达403.4亿美元。1997 年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外贸出口特别是一般贸易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以国有外贸企业出口为主导、以传统出口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增长,呈现出较强的可持续性。第二,进口逐步有所增长。在1996年进口基数较低、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采取促进进口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进口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一般贸易进口依然不振。第三,全年进出口走势呈现阶段性差异。外贸出口上半年增长26.3%,下半年较之趋向回落,为17.1%,增幅低9个百分点;外贸进口上半年为负增长0.2%,下半年有所回升,达到4.9%。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总体判断和各种相关条件的分析,1998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向好的因素仍将处于主导地位,外贸进出口发展的总体态势仍将延续,但影响因素的差异会使进出口增长格局较1997年有所改变。概括而言,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趋势是:从总量规模看,外贸进出口总额中速增长,可望达到3640亿美元,约增长10%,比1997年预计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从增长结构看,增长基数偏高和内需扩大可能导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减缓,预计为1900亿美元,增长9%;外贸进口则由于降低关税税率及投资需求适度扩张的刺激, 会在较低增长基数之上恢复增长,预计为1640亿美元,增长15%。外贸顺差约为350亿美元,规模较1997年有所缩小。从贸易方式看,1997 年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进口明显滞后的状况将有所改变,一般贸易出口受增长基数和产品结构的制约,增长速度趋向回落;进口则会因政策性因素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出现低增长基数基础上的反弹。加工贸易进出口仍将大体稳定,维持1997年的水平。根据以上总体预测,在1998年服务贸易仍维持大体同等水平逆差的情况下,贸易净顺差将会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较1997年减弱。如果投资增长率不能有较大幅度提高,国内需求状况将会更不利于经济的适度增长。影响1998年外贸形势的主要因素是:
(一)国际经济环境
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全球GDP增长率约由1996年的2.9%升至3.1%。1998年世界经济仍将温和上升。据联合国有关组织预测, 1998年全球GDP增长率将由1997年的3.1%上升为3.4%。其中, 美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强势,欧共体国家经济增长加快,东欧和俄罗斯经济可望继续复苏。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加之1997年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并成功地进行了多起反倾销应诉,传统商品出口增长明显恢复。这些因素与上述增长态势相配合,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稳定。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全球贸易额的增长率将有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将由1997年的3%上升到1998年的10.7%。 增长率出现如此大幅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预计世界出口产品价格将由1997年的-3.9%上升到1998年的4.2%。而1998年我国物价水平仍然保持低位,这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原有的市场,并在扩大的世界贸易规模中得到更多份额。
但是,国际市场也存在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首先,我国仍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出口扩大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它国家。自1997年正式实施的ISO14000环保规定,也给一些国家通过所谓“绿色壁垒”来实行贸易保护提供了借口。其次,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升级和更新换代仍然落后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扩大市场的潜力十分有限,不仅需要面对拉美国家同类出口商品的竞争,还要应对这些国家的反倾销指控。同时,欧盟已确定从1998年1月起对我国皮革制品、鞋、帽、伞、 部分贱金属制品、玩具、杂项制品实施“毕业”,停止享受普惠制待遇。上述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不可低估。而且,从世界贸易额的增量部分来看,主要是服务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等,这些方面的出口我国仍然处于劣势。因此,就出口而言,世界贸易额扩大所能带给我们的实惠相对有限。
考察国际经济环境时,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值得重视。理论上讲,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后,出口能力有所恢复,而其出口产品与我国具有同构性,有可能对我国出口产品市场形成挤占,进而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但进行深入分析后,总体上看,上述影响不会很大,既使在近期明显反映出来,也不会带来长期影响。其原因是,第一,当一个国家由于货币对外贬值而带动出口增长时,其往往也伴随着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并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直到抵消货币对外贬值对出口增长的促进效应。东南亚国家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通货膨胀会随之带来其工资成本的上升。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原本就高于我国,通货膨胀指数上升将加大其出口产品的成本。加之我国物价指数明显下降,相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讲,我国出口产品在成本上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第二,受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国家目前资金严重短缺,企业生产能力明显下降。资金匮乏使出口企业既难以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贸易,也无法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在这种情况下,外贸出口企业不敢轻易接受外贸出口定单,出口产品供货相对不足。如泰国,尽管近两个月出口有所回升,但由于以上原因,预计1997 年出口只会达到3%,比1996年的零增长略有好转。这种由于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出口滑坡将会持续两至三年的时间。第三,本国货币贬值短时间能够带来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加,但要扩张市场占有份额,必须要使出口量增加部分大于因价格下降导致价值量的减少部分。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来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国际市场对此类产品需求大体稳定。同时,出口产品市场的开拓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东南亚国家前几年退出的国际市场,要在短期内重新夺回来,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综上所述,尽管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着东南亚国家新的竞争,但总体趋势仍然向好。
(二)国内经济环境
决定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最基本的因素是国内经济状况。199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力度有可能在微调中渐趋松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供给仍将大于需求,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3.5%,低通胀、适度高增长的格局可望延续。 在改革步伐加快和资金供给相对充裕的总体背景下,随着物价指数持续低位运行,国内总需求的适度扩张存在着必要和可能。其中,消费需求大体稳定,投资增长率会有所提高。在这一格局下,外贸出口和进口的趋势基本得以确定。
1、出口方面。上述经济环境将使外贸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外贸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再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加快归还出口退税拖欠的进度;同时,银行对产品出口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特别是对机电产品出口给予政策支持。这些都使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
第二,国内供求状况有利于扩大出口。1998年,面对增长速度的惯性回落,宏观调控政策上对投资增长率势必要予以提高。但投资主体约束机制的增强和对投资项目的谨慎考虑,将使投资短期内难以较快回升。受1997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偏低的影响,消费需求乐观地看或许能与1997年大体持平。这样,国内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将使竞争加剧,形成企业产品出口的“挤出”效应。在多年来重复建设所形成的众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局面仍将维持的情况下,机电、轻纺等行业的一般性产品供过于求,也为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货源。
第三,物价回落有利于出口产品成本的稳定。1997年,部分出口商品国内价格下跌,外贸企业平均出口换汇成本有所下降,6月份为8.36元,比1996年年底的8.51元下降约2%。 原材料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一直比较低迷,1998年仍会大体如此。随着企业改革深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中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趋于减弱。尽管大量外汇储备存在着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但只会略有升值。即使如此,又会有利于进口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提高进口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出口增长具备相应的条件。
第四,国有外贸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1997年国有外贸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出口增量占全部外贸出口增量总额的55%以上。这虽然有1996年国有外贸企业出口大幅滑坡使增长基数偏低的原因,但连续数月保持高速增长,其内在动力已经上升为主导因素,即国有外贸企业适应1996年政策调整的变化,努力降低出口换汇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档次,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因此,作为出口规模扩张主导因素的一般贸易出口,其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已经相对较为稳定,1998年将继续发挥其作用。
从制约因素来看,大量外汇储备和国内物价的回落,使人民币汇率稳中微升,估计会达到1∶8.27左右。尽管物价回落, 出口换汇成本也将维持在8.35元左右,比之高出近0.10元。在企业出口首先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多出口多赔钱的机制对部分创汇率低的产品出口会产生限制作用。同时,1997年增长基数相对较高,使得出口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
2、进口方面。我国进口规模的变化与国内需求状况密切相关。 国内需求旺盛则进口动力增强;国内需求不足则进口乏力。目前,抑制和促进进口的因素同时并存。抑制进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需求不旺。如前所述,国内需求状况在促进出口增长的同时,也相对抑制了进口的增长。我国消费品市场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据国内贸易部统计,目前消费品市场上滞销和平销的产品占约94.7%,畅销的产品只占5.3%,工业品绝大多数为平销和滞销。1998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即使有所提高,也仍将远远低于“八五”时期的平均水平。由此导致国内市场对原材料、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需求下降,进口缺乏动力。
第二,国内替代产品使用增加。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增强产品竞争力,采用国内替代品,减少了进口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除引进先进技术和进口国内短缺的资源外,大部分采取成本较低、产品性能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国内替代品。这一趋势表现在产品的进口构成变化上,即初级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工业品进口增长。 1997 年初级产品进口286.2亿美元,增长12.5%,大大高于整个外贸进口2.5%的增长速度;工业制成品进口1137.4亿美元,增长0.3%。其中, 机电产品进口593.3亿美元,仅增长0.3%。
因此,1998年投资需求的温和增长不会对进口形成很大牵动效应。长期来看,国内总供求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国内市场多数一般性商品的相对饱和,减弱了通过扩大进口增加国内供给的作用。同时,随着国内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增强,相当部分进口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已不具备优势。这些都从深层次限制了进口产品规模的扩大。
导致进口规模会有适度扩张的因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97年创历史纪录的外贸顺差和充裕的外汇储备,使我国来自国际上的压力明显增大,为减少贸易磨擦和改善谈判地位,我国的外贸进口势必要有所增加,例如,1997年秋季我国对美国的一次性采购达40—50亿美元。第二,自1997年10月份开始实施的再次大幅度降低关税,是在取消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减少了外商投资和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对吸引外商增加设备投资和国内企业扩大进口会产生一定作用。1997年10月份以后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昭示着这一效应在1998年会进一步显现出来。第三,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占领市场,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加快技术进步。因此,对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会逐步扩大。第四,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的高科技产品和设备的进口,这一政策的逐步落实也将带来进口规模的扩大。
在国内投资需求有所增大和进口政策略有调整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在1997年进口增长基数较低的基础上,1998年外贸进口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各方面来考虑,这种进口增长的回升是必要的和健康的。
二、促进外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确定外贸发展政策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外贸进口、出口对宏观经济的意义及其相互影响。1997年,在投资需求回落,消费需求偏稳的情况下,外贸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大大缓解了需求相对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压力,而外贸进口的低迷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因此,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也相应带来了外贸顺差过大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同时,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规模的萎缩也在一定程序上延缓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要依赖于投资需求的拉动。就我国的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而言,都尚不足以起到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因此,在充分发挥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要适度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积极启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并且,发挥外贸进口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利用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以上基本认识,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方针是: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在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相对较快和稳定合理的增长速度。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外贸进口体制改革
从市场化程度来看,外贸进口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制约合理进口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明显加快,我国也处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大量合理引进蕴含着先进技术的机械、电子及仪器仪表设备,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改变机电产品一般贸易进口大幅下降,特别是机电仪表仪器进口萎缩的状况,扩大一般贸易中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口。体制上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在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已经改变和市场机制约束企业行为的情况下,弱化进口体制中计划管理的职能和力度,在保证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大类产品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减少进口计划配额商品的管理范围。其二,放松对企业经营外贸进口业务的审批,外贸企业逐步由审批制向自动登记制转变。在合理纳税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进口业务由企业自主决定。其三,改变进口管理多头、手续繁琐的状况,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海关等部门相互协调,统一进口政策,提高管理透明度。
(二)采取政策优化外贸进口结构
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主要是实行针对先进技术的鼓励进口政策,以确实属于先进且国内尚不能提供的设备进口带动进口规模的扩大。其一,对高科技商品和国内结构调整急需的设备进口实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通讯、航天、生物工程等先导产业和机电、化工、冶金、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上述部类产品的进口,包括关键件、原材料,可以增设一档优惠关税税率,也可以考虑减免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这既可以适当刺激进口,又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外资。其二,放宽企业进口限制,允许有一定出口能力的企业开设外汇帐户,并拥有一定规模的外汇使用权。同时,有针对性地改变进出口联系制,使企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口所需原材料和设备,而不必以出口为条件获得进口产品。特别是进口关键部件用于进口替代的企业发展项目、产品,应当放宽进口限制。其三,改革进口信贷制度,对于合理需要的进口给予相应的贷款支持,以扩大进口需求。
(三)继续鼓励扩大外贸出口
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形势相对较好,但是,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加工贸易比重偏大、外贸企业效益偏低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因此,绝不能因一年外贸出口的高增长而放松发展外贸出口,应当继续实行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政策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其一,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扶持大型外贸出口企业集团。制定扶持标准,对出口金额达到一定规模(如机电产品1000万美元)的外贸企业、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实行配套政策,在融资、保险、税收、出口退税、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外汇管理、设立海外企业或办事机构及人员出国等方面给以优惠待遇。鼓励外贸经营企业、产品出口企业的联合和资产重组,特别是对机电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的兼并、联合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其二,扩大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高附加的机电产品出口。可以考虑出口信贷实行比商业贷款更为优惠的利率,由国家财政或从外贸出口风险基金给予贴息。对于资信条件较好且出口市场相对稳定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按信贷原则核定一定授信额度。其三,加快推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切实解决实行外贸代理制中的政策问题。如改变出口配额主要分配给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只能把产品卖断给外贸企业的状况,加快企业自营业务的审批,同时扩大对生产企业的出口配额;调整收购出口全部由中央财政退税,自营和代理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分担抵扣的政策,逐步减少地方分担比例,最后过渡到由中央财政全额退税。其四,鼓励加工贸易逐步形成国内配套体系,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例如,为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料件出口,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应当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对为出口加工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对于最终商品直接出口,或者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实行进口料件保税政策,免征加工中间环节增值税;对全部出口的进料加工部分的加工增值实行退税。其五,利用对外投资实现市场多元化。目前,我国国内资本向外输出出现一定势头,需要与带动国内的产品输出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例如,总装厂投资在外,零配件由国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