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五大消费热点能否持续?_服务经济论文

2005年:五大消费热点能否持续?_服务经济论文

2005:五大消费热点能否持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五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视点一:今后几年消费品市场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消费 热点的形成和巩固。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以汽车、住房、信息产品、教育、餐饮等为代 表的的投资型和服务型消费热点将继续扮演推动消费增长和升级能力的角色,由此拉动 信息通信产品、家居装潢、休闲购物等消费也将保持快速增长。但2005年消费热点在市 场的表现将出现变化,其对市场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强弱程度将会有所不同。

视点二:据有关专家估算,目前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GDP上涨0.22个百分点,居 民消费率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上涨0.8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不言而喻。怎样让消费这驾马车尽快跑起来,已成为政府着手解决的问题。

视点三: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 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 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 肯定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降投资过热,另一方面要扩大消费, 而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是要培育和巩固消费热点。

视点四: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进入小康 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处于以发展性消费为主的阶段,发展空间相当大。而 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 空间也十分巨大。预计未来10-20年居民消费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中国经济 的贡献度将显著增强。不过从目前的经济周期阶段性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来看,加快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消费的可持续性尤为关键。

视点五:从中长期看,我国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国仍属发展中 的低收入国家,大部分农民正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化过程中,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 ,耐用消费品拥有率也比较低,服务性消费的份额还较小。另外,我国经济现已步入新 的发展时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内需将会 进一步扩大,消费政策、消费体制、消费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改进,这些都将对消费增 长产生巨大推动。

视点六:初步测算,在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拉动作用。要实现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 需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政府要围绕居民住、行消费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

视点七: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 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还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会 发生新的变化,消费的作用增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加快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 消费。

五大消费热点将会有所变化

1、餐饮消费——热点持续。零售额将继续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4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继续了保持旺盛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增幅将达到22%,比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高9个百分点左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4% 左右,约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由于餐饮业市场的火爆,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 百分点左右。餐饮业成为国内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也是目 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

以下各种因素预示,2005年我国餐饮业将会继续红火:

——社会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也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社会经济交往和商务会 展活动增加,加快了餐饮业发展的步伐。近两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国内餐饮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外社会经济交往活动急剧增 加,国内商务会展活动逐步增多,推动了餐饮业快速发展。据有的省市反映,一些地方 特色的家常菜馆、火锅店(城)、小吃街、美食广场、中西式快餐相继开业,生意异常火 爆。

——消费观念的更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 更新,外出就餐已成时尚。加上饮食观念的转变,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在饮食方面, 讲究营养和风味,讲吃“精”、吃“怪”。城镇居民在外就餐越来越多,支出也明显增 加,餐饮业的火爆已成为消费市场持续闪现的亮点。

——餐饮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质量提高将进一步活跃市场。近年来,我国餐饮业发 展很快,一是加快调整了餐饮业的经营结构,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经营方式 ,推进国际化战略,增强大众化的社区餐饮服务功能,扩大了服务消费领域。餐饮业的 连锁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强劲的发展 势头,各地都涌现了不少于几十家或上百家连锁店的餐饮企业。二是拓展了新的经营空 间,大力发展绿色饭店和绿色餐馆,引导绿色消费,尤其是做好品牌经营和技术创新两 篇大文章,发挥好品牌、网络、技术在开拓市场中的作用。三是强化了饭店与餐饮业管 理,加快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的转变步伐。以社区餐饮为载体,便民利民的餐饮消 费、休闲消费也快速增长。以信息化改造传统餐饮业,加快了现代餐饮业的发展步伐。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情况(台/百户)

年份 移动电话 普通电话家用电脑

1997 1.7

89.22.6

2000 19.5

91.09.7

2001 34.0

92.8

13.3

2002 62.9

93.7

20.6

2003 90.1

95.4

27.8

2004109.1

96.2

32.3

为适应市场变化,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时,不少中高档宾馆、饭店和餐饮企业积极为 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提供周到的服务。餐饮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节假日 消费成为市场的新亮点,大众化经营持续红火,小吃、快餐、家庭宴席和成品、半成品 市场日趋扩大,市场更加看好,对餐饮业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服务消费的比重将大幅提升。2005年我国服务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占最终消 费的比重也将不断提升。2002和2003年我国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3%和32% ,为近年较低水平,预计2004年服务消费所占比重可提高为34%,2005年将进一步提高 为35%左右,恢复到1995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促进明年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是人均GDP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服务消 费增长创造了条件。经济实力和货币支付能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 消费的快速增长。二是服务价格上调意愿强烈、幅度较大,将从价值量上推动服务消费 的快速增长。一些服务项目的价格在2005年上调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将使总消费支出增 大。

由此可看出,2005年餐饮业将成为服务消费增长的重中之重,将极大地带动相关服务 型消费的快速增长。

2、信息通讯消费——旺销依旧。整体发展趋势是:城市消费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 费群体逐渐扩大。

根据多因素分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发挥而且必将继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支柱作用。统计显示,到2004年9月底,全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装电话 达到96.2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09.1台。

随着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类商品销售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需求大幅 度增加。信息技术商品化已为电子产品注入新的商机。信息家电、通讯设备、计算机、 数字彩电等将继续走俏。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开展的网上商场、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网 上教育、网上国际贸易等都渐成热点。据全国限额(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批发零售贸 易业统计,2004年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零售额预计比上年增长12%,通讯器材 类零售额增长42%,增幅居各类商品销售之首。

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是我国信息产业在新世纪的主要任务。“十一五 ”期间,信息产业将会快于国民经济增速的速度发展。信息化将作为21世纪的发展重点 ,信息网络及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的发展速度将更加迅猛,加入WTO三年来,我国企 业已基本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外国品牌的挑战中,不断求发展、求生存,已成 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今后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 2010年市场规模将翻二番,以信息产业翻两番来保证国民经济翻一番目标的实现。中国 的电脑、手机数量及上网人数正在急剧增长,尽管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由于人口多, 普及率仍然很低等因素影响,发展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令人乐观,加上家用电子市场从城市市场向 国际市场和农村市场扩展,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今后两年 我国家用电子市场的总体运行格局将是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格局。家用电子行业的竞争 将是非常激烈的,有的家电企业可能感受不到宏观形势的好转给他们经营带来的好处, 而是竞争对手带来的更大的压力,决定了今后几年家用电子行业必将继续演绎激烈的产 业重组和行业调整态势,只有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形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以往的 优势。

可以预计,今后家用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市场份额的分布将会有所 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行业利润水平不断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适应市场需求 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3、文化教育消费——方兴未艾。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娱乐等市场将继续红火。

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短短5年间,教育支出中的学杂保育费上涨了112.1%,年均递 增16.2%;城镇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内部构成中,教育消费支出基本都占 有绝对比例。比如,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中,我国城镇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中教 育消费比重都在50%以上,2001年更是高达62.07%。大城市中城镇居民,如北京、上海 、天津近年来教育消费比重也呈大幅上升势头,所占比重均在50%左右。我国农村居民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尽管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但其文化娱乐和文娱 用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很低,教育消费比重反而高出城镇居民不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一至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1 1.6%,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2%,教育支出增长9%。

另据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根据连续数年多项关于我国城乡居民储 蓄目的的调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子女教育费用 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

与之相对应的是,世界多数国家在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文教娱乐 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教育的费用有所下降。因此,无论是 绝对水平还是提高速度都大大高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同发展阶段的水平,也大大高 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

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更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 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子女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 密切相关,大多数家长都愿把钱花在子女的教育上。

4、住房消费——热度不减。住房消费将继续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重点。

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住宅投资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住宅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 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到2003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 房面积达到27.2平方米。2004年1-11月,商品房销售6546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 ,个人购买商品房6136亿元,同比增长34.1%。

预计2005年我国房地产业投资和销售快速增长的局面将不会改变,商品房仍将成为带 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导产品。

从商品房三大需求方面来看,一是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后,每年新增家庭和新增人口对 住房需求潜力巨大,特别是城市化以每年1.5%的速度发展,大量农转非人口对住房需求 空间扩大。二是各地二手房交易市场不断规范和完善,一、二级住房市场联动,将有效 满足不同的购房需求。三是较低的利率水平和储蓄负收益导致贷款买房自住的人增多, 买房后准备靠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将扩大,买房后倒手卖出的投机购房 者也大有人在。主要理由是:

首先,从潜在需求看,我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我 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至8.5亿人。在此期间约有3-3.5亿 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 件的需求。2003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3.8平方米。初步测算,我国2020年 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要达35平方米。也就是说,每个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 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0平方米以上。

其次,从有效需求测算,不算农村进城经商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只计算城镇居民改 善住房的需求,如果假定有20%的城镇家庭有改善住房的要求,而且这20%要求改善住房 的城镇家庭每户也只是想增加20平方米的住房,那么中国20%的城镇家庭是2700万户, 每家增加20平方米,这个现实需求总量是5.4亿平方米。

综合判断,预计2005年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25-28%的较快增长,在投资和消费双重买 房需求的推动下,商品房销售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

5、汽车消费——低谷徘徊。消费需求将以平缓回升为主。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汽车消费开始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汽车消费 的快速增长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2003年,我国汽车销售440万辆,同比增长34%, 居世界第三位。

预计2005年汽车销售不会明显回暖,家用轿车仍将处于低迷增长阶段,这一趋势将贯 穿全年。

汽车消费热度减弱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制约:

一是入世5年的保护期临近结束,2006年我国进口车关税将由70%降为25%,许多人预期 熬过2005年,进口车和国产车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明年的购车需求将被有意推迟。

二是全球能源价格暴涨,2005年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汽车油耗成本提高已成为制 约汽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燃料价格上涨不利于汽车消费的增长。2004年,煤、电、 油、运的瓶颈制约加剧,国际市场油价也持续高涨,国家先后几次对汽油和柴油出台了 价格上调的措施,而且幅度较大。油价上涨使汽车使用成本越来越高,一项调查表明, 油耗已成为左右人们购车的第三大影响因素。油价持续看涨将延缓一部分人的汽车消费 。

三是连续两年汽车销售高速增长之后,受基数和新增需求影响,会有一个回落期。目 前大城市轿车的购买力已经释放。

四是频繁价格战打破了消费者对中国车市的价格信心,汽车价格一再下降,也对购车 者的打击甚大,加剧了潜在购车者的观望心态,“买涨不买落”又将重现汽车市场。

支撑五大消费热点持续的有利因素

1、政策面的支持有利于市场持续活跃

近年来消费率持续偏低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岁末年初召开的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 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乃至相 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增长。

2、农民增收使农村消费有望迈上新台阶

2005年,农村消费将继续快速增长,并有望在增速和总量上迈上新的台阶。农村消费 快速增长基于以下原因:一是2004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增长11.4%,全年农民人均 纯收入也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收入增长对消费增加既有同步作用、更有滞后影 响,对2005年消费增长有较强的后续推动作用。二是国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政策 不会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05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政 策支持将推动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新增收入有利于农民即期消费的增加。三是以家 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在农村已初显端倪,在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的推动下, 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将在农村逐步掀起,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核心内容。

虽然2005年总体消费增速低于2004年,但是在良好收入预期的促进下,农村消费增长 将比2004年加快0.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由2004年的2.9个百分点,缩小为2005 年的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升温将是今年消费增长的亮点。

影响消费热点持续强弱的制约因素

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撑,消费仍未成为 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造成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扭曲,消费率偏低,消费热点不 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消费重视不够的问题

经济工作中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偏向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 加快工业化步伐,在当时的苏联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发展”理论的影响下, 我国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以各种政策手段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工业特别 是加快重工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都受到了抑制。

第二,居民收入增长长时期低于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差距扩大

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9.3%,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 收入增幅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

据统计,2004年1-3季度,城镇居民户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10元 ,最低10%收入组为2116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超过9;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 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8%,而最低10%收入组仅增长了10.9%,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 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的报告显示,2004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没有得到 有效遏制,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将有 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 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将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 比重仅会维持在1%上下,80%的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

我国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会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近 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主 要原因是按人口分布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但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 偏低,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影响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第三,社会保障不到位,居民不敢放心大胆消费

由于目前社会保障水平低、不健全、不完善,老百姓不敢消费,往银行存款以备不时 之需。存款越多,最后的结果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积压,失业人口增多。社会保障没有 到位,致使消费者花钱谨慎。而消费减少又迫使大量的产品依赖出口,依赖外国的消费 。出口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受到国际市场各种贸易摩擦的抑制,这种出口并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产品过剩的问题。因此,要启动内需就要加速建设社会保障,给老百姓一个 定心丸。如果社会保障能逐步完善并建立,内需就能有效启动。

众所周知,工业发达国家能够保持较高消费率,是因为其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因而减 弱了人们的养老、事业、医疗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同时,有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 ,如美国的教育。我国的医疗、失业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中,导致居民预防动机增强,增加储蓄,降低消费。

第四,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扩大消费的基础不够稳固

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存在起征点低、档次多 、税率级距小等问题,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对高收入者缺乏有效调节;对 居民收入缺乏全面有效的统计,工资外的各种收入如金融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缺乏系 统的统计数据,无法纳入所得税调节的范围;由于收入差距较大,使人口占绝大比重的 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难以扩大,出现了“有钱的不想买,想买的没有钱 ”的消费断层现象。

第五,缺少相应的消费信贷政策的配合与支持

经济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制度比较完善,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借款, 因而也降低了某些私人储蓄的必要性。由于我国市场信用体系没有建立以及其他种种原 因,信贷消费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难以推广,如我国几年前提出的 教育贷款政策,一直难以有效推行。

目前,尽管我国已开始启动消费贷款业务,但由于贷款手续繁琐以及社会征信体系不 完备,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不足10%,不能很好地响应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发达国家消 费信贷一般占贷款总额的40%以上,老百姓消费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住房等)大都是 通过消费信贷形式来实现。所以,我们在鼓励城乡居民大胆消费的同时,不仅要改善消 费硬环境,而且要提供相应的消费信贷服务和政策,改善消费软环境,从需要和支付能 力两个方面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

消费热点强度减弱将带来的负效应

第一,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 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 供给”的两重性,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最终需求”,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 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实现国民经 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主要依靠提高投资增长率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在短 期内产生较明显的作用,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消费来实现产品的价值,投资形成的生产能 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不可能实现良性循环,反过来也会制约投资规模的进一 步扩大。

第二,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投资率形成合理的 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较为普遍的重复建 设、低水平建设和盲目建设的现象,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和企业库存积压,直接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归还银行贷款能力。

第三,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率偏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 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

如何驱动消费快速运转

1、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静态地看,投资与消费是此消彼涨的关系。事实上,就较长周期而言,通过调整投资 结构,改善供给,不仅有利于投资效益的提高,也会促进消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 设施的投资,无疑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 、教育的投资,将有效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 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有助于扩大住房消费;发展服务业,会带来扩 大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等连锁反应。

2、提高居民收入是驱动消费的直接手段

扩大消费刻不容缓。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当期收入是影响 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收入分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之一,收入分 配差距越大,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越低;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城乡居民改革 预期的不断增强,消费倾向将继续降低;消费信贷对促进近几年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作用 比较明显;利率的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

由于广大城市居民消费的多与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当前扩大消费首先就要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这包括: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 策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发展农产品流通,真正使农民从农产品价格回升中得到好处, 从而确保农民增收再上新台阶;根据各地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其次,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就业,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才能使消费主体增 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第三,鼓励消费增长,推动消费升级。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要积极促进和正 确引导。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进 一步规范发展消费信贷。要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推行 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3、通过间接手段刺激消费

在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后,对于政府如何提供更为完善的消费环境,减少阻碍 消费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可以从税收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 间接刺激消费。

增加居民收入是消费增长的最根本动因,但以大幅增加个人收入作为直接手段刺激消 费在短期内又不现实,而从完善消费环境,包括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税收体系入 手,以间接手段刺激消费,则是目前社会应该而且又能够做到的。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1200元(有些中、西部地区是800元)的起征点应该适当上调, 这将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和整个社会分配,促进低收入人群消费;而在消费和个税优惠的 关系上也应该做出调整,而类似于捐赠这种直接的社会收入分配调整也应该在税收方面 得到鼓励。

社会保障方面,要让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样才能扩大消费意愿,而这 其中应该特别重视建立农村的医疗和教育保障体制,并适当提高城市低保,完善城市低 收入群体的保障。

4、建议取消利息税

向储户征收利息税是前几年我国经济回落、消费低迷的背景下出台的政策,当前我国 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适时取消利息税是可行的,对整个经济的震动影响较小。这样一 方面有利于维护广大储户的现实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负利率对居民财产的侵蚀;另 一方面有益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有效促进和扩大消费。

4、发展信贷消费,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

在我国,要发展信贷消费,一是要破除陈旧的消费观念,促使人们树立信贷消费观, 并逐渐完善消费信贷服务,培育信贷消费市场,推动商业银行改进消费信贷服务,规范 房地产公司和汽车经销企业在代办消费信贷时向消费者的收费。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 征信体系,积极稳妥地扩大信贷消费。引导和推动居民消费观念从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 消费的转变,提倡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三是政府、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资金,提 供良好的信贷消费服务和环境。

此外,因为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有着勤俭克己的特点,和西方主张提前消费的文化不同 ,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改变国人对信用消费、借贷消费 的固有偏见。

5、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升级消费结构,扩大居民即期消费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私人住房消费。要按照早年国家提出的“中央让点税、地方 让点费、企业让点利、银行让点息”的思路,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强化多层次的住房供 应体系,使房价与居民收入更加适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住宅消费建设比较好的环境, 并充分发挥信贷等金融服务对房地产消费的支持。二是引导汽车消费。建议建立全国统 一、开放的汽车市场、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并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服务对汽车消费的 作用,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和完善汽车信贷抵押以及保险服务,鼓励保险业推 进汽车保险产品多元化和保险费率市场化。三是鼓励信息、文化、旅游等消费。

总体而言,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各种消费政策,建立健全各种消费机制,使旧 的消费热点得以延续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最终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强大 支撑力。

标签:;  ;  ;  ;  ;  ;  ;  

2005年:五大消费热点能否持续?_服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