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建低碳社区建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刘扬

浅谈绿建低碳社区建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刘扬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全球环境变迁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低碳”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它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变革,变革人类过去两百年来所引以为豪的快速发展模式,绿建筑与低碳小区的提出便是低碳时代对近现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的质疑与改造。而绿建筑与低碳小区的发展并非两个独立的概念,绿建筑促进发展低碳小区,低碳社区完善绿建筑,只有用相互联系的眼光来看来处理两者的问题,才能将其所产生的低碳影响力发挥至最大。

关键词:绿建;低碳;社区;建筑;规划设计

1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低碳节能设计指的是在保证建筑使用舒适性、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设计技术的同时改善管理水平方式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四节环保作为当前最主要的绿色设计方式,它指的是节财、节地、节水、节能以及环境保护等。绿色节能技术一种传统的和高新的科学技术,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可以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满足,还可以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少的消耗。设计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合理利用原有建筑空间,通过技术手段,使建筑达到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环境保护的目的。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能耗问题不断深化,所占整个能耗的比例逐渐增加,严重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都会新建和改建大批建筑,耗材多,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建筑系统内外环境的良性物质循环,影响了能量的有效转换,严重的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环保设计。在建筑环保设计中,环保节能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紧密相连的,人类自主营建的舒适的建筑环境需要依赖于良好的通风、温控、照明等设备,这些设备的耗能较大,长期过度消耗会形成能源危机,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坚持可持续发展。

2可再生能源使用

在建筑中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是低碳、零耗能建筑的重要趋势,可再生能源是完全自然且用之不尽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浪能、地热能、水电能和生物能等。每种可再生能源都有其独有的特性,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性,才能在建筑上有效地利用这些能源。而在这些替代能源之中,太阳能和风能是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相较其他能源,他们更容易被采集和安装于建筑物上,藉由因应不同形态的建筑

而产生各种形式的设计措施。太阳光电模块既然要接触到太阳,最佳的方式就是建筑整合太阳能(BIPV),让光伏电板成为建筑外壳的一体,此外也能节省建材的消耗,并且达成一物多用的多重效益,如屋瓦型,能成为屋顶的一部分,或是玻璃帷幕型太阳能板,就是利用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将它镀在玻璃上取代一般的玻璃帷幕外墙,达成建筑与再生能源一体的设计。

3 场内植物固碳

为了使建筑达成低碳排,除了在设计规划初期减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利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以及使用现场可再生能源外,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并且只要给予阳光及水分便可以成长,制造自身所需的养分。在都市环境中,乔木 40 年之间每平方公尺绿地约可吸收 808 公斤的二氧化碳,因此建筑设计融合植栽,透过植栽在建筑场址内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将自然引入建筑内,强调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除了乔木以外,灌木、藤蔓、植被以及绿藻等植物都应被提倡应用在建筑设计上,如屋顶花园,植生墙的应用等。此外在基地场内植树造林也可改善空气质量,选择适当的树种,可大幅提升净化空气的效果,亦能吸附落尘和空气中悬浮微粒,打造低碳的生活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引进节能交通、建筑

交通与建筑作为现代城市能耗最大的两个产业,占总能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规划,构建将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交通模式,倡导低能耗出行方式。针对对外交通规划来看,应推行将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逐步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从而实现对交通的高效规划和控制目标。针对城市建筑规划,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本地气候条件的研究,制定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取代传统建筑。在实践中,可以制定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建设更多节能化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同时,能够建设符合低碳理念的建筑工程,为人们创建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低碳化城市持续发展。目前,从低碳城市规划层面来看,实现建筑节能、绿色化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扶持力度,促使城市能源供应能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协调好高热值与无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为低碳城市构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5低碳节能是绿建筑的主要内容

低碳节能是绿建筑的主要内容,以现行的绿建筑范畴内容还包括生态、减废、健康等其他范畴的内容,使绿建筑相较低碳建筑而言更加全面。关于这三个范畴的设计内容,每个范畴都有其一套完整的设计策略,而在此将其归纳为一整体,是因本研究主要讨论建筑设计的前期部分,对该部分起主要影响的仍以低碳节能为主,生态、减废、健康这三项范畴中虽有一些内容也应在前期中得到考虑,比如雨水的充分利用、生物通道的设计等,但大部分内容为建筑后期设计,甚至是在具体运营过程中的策略,比如工地土方平衡、垃圾的回收与改善等,是故在本研究中相对弱化对其的讨论。但因在绿建筑前期设计中仍会涉及到一些内容与这三者相关,因此将其整合为“其他具体设计措施”,这并不影响对绿建筑的整体看法与本研究的讨论内容。通过以上整理分析,大致可厘清绿建筑的设计策略(以前期为主),并以此为设计指导原则,便能实现绿建筑的有效设计。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回归都绿建筑的本源,其理想模型是“风土建筑”,而风土建筑除了就地取材,采光通风的等设计手法与当地气候紧密联系以外,与当地生态环境的相融共生更是当今绿建筑之楷模。假如绿建筑的目标是“新时代的风土建筑”,那么由生态、节能、减废、健康所设定的设计范畴又远远小于风土建筑。绿建筑缺少风土建筑的在地性、文化性与精神性,在地性除了与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关系以外,也是区域性的文化、地理条件及社会背景等其他因素的结合,当一个区域内的建筑由于这些大环境的共性而自然形成一些地方性鲜明的空间类型时,因其长期与当地人的生活相适应,不仅影响了本地的生活习性,也融进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便产生了当地人的空间情感。如中国南方建筑由于阳光强烈且多雨而出檐深远,由此形成独特的“檐下空间”,这是一个灰色性质的空间,又具有遮蔽又同时开放,甚至其良好的通风采光使其空间感受是舒适宜人的,因此人们愿意在这样的地方从事劳动,家庭的集体活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等等,使它成为一个内容丰富,非常有弹性的空间。

6 总结

然而今天的绿建筑发展却逐渐忽略了这些重要内容,在早期阶段一些先驱人士提出的绿建筑畅想是完整的沿袭了风土建筑的精华,或许是由于制定具有适用性的评估手册之需要,还是迫于今天现代建筑仍然盛行的现状所致,绿建筑的所应有的范畴被缩小了。这直接导致大家对绿建筑的理解产生局限性,同时所设计的“绿建筑”方案仍旧是“国际建筑”为体,附加上一些与当地气候相关的节能减碳设计手法,并无明显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精神。因此,绿建筑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同时也要与在地文化、在地精神相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小凤.浅论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0.

[2]谭平.绿色建筑设计的探索与节能设计发展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论文作者:刘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  ;  ;  ;  ;  ;  ;  ;  

浅谈绿建低碳社区建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刘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