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莎[1]2003年在《口腔鳞癌中HLAI类及相关分子异常表达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表达HLA I类分子是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CTL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肿瘤细胞中HLA I类分子表达异常是肿瘤逃逸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探讨口腔癌组织标本中HLA I类及相关分子的表达与临床意义,以及口腔癌细胞株中HLA I类及相关分子表达异常的分子基础,为临床成功开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首先应用4种HLA相关分子单抗,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ABC法)检测口腔癌组织标本中HLA I类分子的表达,统计分析各分子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系表面HLA I类复合物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多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异常;Western Blot检测叁种细胞系中HLA I类重链、轻链及LMP2分子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利用 IFN-γ处理细胞,观察处理前后各分子在蛋白及 mRNA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组织学水平,口腔鳞癌中HLA I类分子表达异常,其中LMP2 、HLA-B/C、HLA-A、β2m分子的下调率分别是18%、18%、30%、12%;LMP2 、HLA-B/C、HLA-A、β2m的丢失率分别是25%、13%、25%、23% 。HLA-B/C、HLA-A2、β2m各位点的表达情况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1、0.001、0.008)、HLA-A2、β2m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有显着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1、0.008)。基于细胞系的研究表明,与正常对照细胞系(Hacat )比较,HLA I类复合物的表达在KB细胞系呈现明显下调(MCN为正常对照的25%),而Tca8113细胞系呈现轻度下调(MCN为正常对照的63%)。RT-PCR检测的结果表明Tca8113 细胞系中 A、B、C、LMP2、LMP7、LMP10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下调;在KB细胞系中除了A、B、C、LMP7、LMP10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下调,LMP2、PA28α基因的mRNA显着减少或缺失;而两个细胞系中TAP1, TAP2, Tapasin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无改变。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两个细胞系中轻链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改变 ;在I类重链的B/C基因位点,KB、Tca8113细胞系都呈现明显下调(蛋白表达量分别为Hacat的29%,28%) ;在I类重链的A基因位点,KB细胞系呈现明显下调而Tca8113细胞系呈现轻度下调(蛋白表达量分别为Hacat的38%,63%);在 LMP2基因位点,KB呈现明显下调而Tca8113细胞系呈现轻度下调(蛋白表达量分别为Hacat的18%,57%)。IFN-γ处理细胞后,纠正了多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异常,但在检测细胞表面HLA复合物的表达时,KB细胞的表达明显增高(5倍),而Tca8113细胞的表达无改变。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我国OSCC中,存在着HLA I类分子表达下调且HLA-B/C、HLA-A2、β2m各位点的表达情况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HLA-A2、β2m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有显着相关性 。基于细胞系的研究表明:多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异常也即转录效率的低下很可能是该下调的重要原因。IFN-γ诱导表达实验的结果表明:除了多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异常,可能还同时存在着转录后或翻译水平的异常。
毕迎春[2]2004年在《巨噬细胞融合瘤苗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反应》文中提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多发生于舌、牙龈、颊、腭等处,近年来手术方法有了很大改进,使口腔鳞癌的局部控制成为可能。但尽管联合应用了化疗和放疗,仍有部分病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尤其是主动性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思路。对肿瘤逃逸机体免疫的机制的研究表明,一方面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低,并有抗原调变能力,或肿瘤表面MHC分子表达异常,使T细胞无法识别,另一方面是抗原呈递细胞(APC)功能下降,无法提呈外来抗原或提呈能力低下,从而导致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因此,体外诱导功能正常的APC,经肿瘤相关性抗原或特异性抗原修饰,或与APC作融合,以提高肿瘤抗原,作为疫苗免疫肿瘤患者,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MHC在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临床之间的关系;采用专业的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与舌癌细胞Tca8113融合的技术路线,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探讨融合瘤苗在OSCC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病理分级中MHC-Ⅰ(HLA-ABC)、Ⅱ(HLA-DR)类分子的表达,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 利用人巨噬细胞与Tca8113细胞融合,通过磁微珠筛选出融合细胞并扩大培养,观察融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诱导抗肿瘤特异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免疫的能力。 结果:在不同病理分级的OSCC中,HLA一ABC、HLA一DR类分子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在临床分期中,二者在晚期鳞癌(In/W期)的表达显着低于早期鳞癌(I月1期)(P<0.05)。HLA一ABC类分子在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未转移病例(P<0.05)。HLA一DR在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也低于未转移者,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HLA一DR表达降低的口腔癌有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倾向。 融合细胞瘤苗的生长低于其亲本Tcas 113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融合细胞的MHC一I、H类分子的表达高于Tcas 1 13,能有效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并能在体外诱导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细胞Tcas 113的生长。 融合细胞瘤苗能显着提高亲源舌癌细胞Tcas 113的免疫原性,提示融合细胞瘤苗是一种新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可能成为现实的个体化肿瘤疫苗新方案。
郑燕芳[3]2000年在《抗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基因核酶对宫颈癌细胞株表型和基因调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设计和克隆一种能特异性切割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6基因mRNA的核酶,研究该核酶对HPV16阳性的宫颈癌细胞株的恶性表型、免疫学特性、凋亡表型和基因调控的影响,以探讨HPV的致癌机制和治疗方法。 方法 1、采用计算机软件,针对HPV16E6基因设计锤头状核酶。2、合成核酶的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质粒中,进行体外切割实验以鉴定核酶的活性。3、将抗HPV16E6核酶装入真核表达质粒,以脂质体法将核酶与空载体质粒分别导入CaSKi细胞,分别命名为CaSKi-R和CaSKi-P细胞。点杂交检测核酶在细胞中的表达,northern杂交检测叁种细胞中E6基因的表达。4、测定叁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并以皮下接种法检测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叁种细胞中HPV16E6、PCNA、C-erbB-2蛋白的表达。5、流式细胞仪分析叁种细胞的DNA和凋亡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myc、bcl-2、p53、Fas等的表达。6、流式细胞仪分析叁种细胞的表面抗原HLA-1、HLA-2、B7-1和B7-2的表达,诱导制备NK、LAK、CD3AK和肿瘤细胞激活的LAK细胞,检测各种免疫细胞对CaSKi-R、CaSKi-P、CaSKi细胞的杀伤效应。 结果 1、选择E6基因的170位为切割位点,设计锤头状的核酶,两侧的结合臂各为9个碱基。2、体外切割实验证明抗HPV16E6核酶具备切割活性,在体外能准确、有效地识别和切割HPV16E6 mRNA片段。3、脂质体转染后,点杂交证实核酶能在CaSKi-R细胞中稳定表达,northern杂交证实CaSki-R中E6 mRNA的量比CaSKi-P、CaSKi明显降低。4、CaSKi-P、CaSKi细胞生长速率相近,CaSKi-R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与CaSKi细胞相比,CaSKi-R细胞表达HPV16E6、PCNA、C-ethB-2蛋白明显减少,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显着降低,在裸鼠体内的致癌能力下降。而CaSKi-P细胞无此改变。5、与CaSKi细胞相比,CaSki-R细胞的凋 亡率明显增高,出现凋亡峰,S期、GZM期细胞百分率下降。CaSKi-R 细胞表达HPV 6E6、C-myc、hcf上蛋白明显减少,而表达P53明显增 高:两者中FSS蛋白的表达相近。*ashF细胞中表达各种蛋白与*拈o 细胞无显着差异。6、CaSKi和CaSKIP细胞中HLA上、B7J、B7刁抗 原表达都很低,两者无显着差别。CaSKi-R中 HLA-2、B7-l、B7-2表 达均明显升高。叁种细胞中HLA1表达率都很高。NK、LAK、CD3AK_细胞对 Caski-R细胞杀伤率显着高于 CaSXi细胞,CaSKi、CaSXi-R分可 别激活的LAK细胞(称Ca-LAK和CaR-LAK)杀伤活性与LAK细胞 无明显差别,对CaSXi-R的杀伤活性高于CaSKi细胞。而各种兔疫细 胞对CaSXiP细胞的杀伤率与CaSXi细胞无显着差异。 结论 所获得的抗 HPV 6E6核酶能特异性切割 HPV 6E6 InRNA。 该核酶的导入不但能部分逆转 HPV阳性的宫颈癌细胞株 CaSKi的恶 性表型,而且使Caski细胞易于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杀伤,难于免疫逃 避,并能诱导Caski细胞发生凋亡。其原因可能在于病毒癌基因E6表 达的降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包括PCNA、 C-erbB-2、HLA-2、B7-l、B7-2、P53表达的上调,c-myc、bclZ表达 的下调。抗 HPV 6E6核酶不能提高 Caski细胞的免疫原性。
参考文献:
[1]. 口腔鳞癌中HLAI类及相关分子异常表达及其机制探讨[D]. 唐秋莎. 东南大学. 2003
[2]. 巨噬细胞融合瘤苗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反应[D]. 毕迎春.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3]. 抗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基因核酶对宫颈癌细胞株表型和基因调控的影响[D]. 郑燕芳. 第一军医大学.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