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保平镇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曾 琨,翟有龙,陈洋东,唐 菡,苟 锐
(西华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 基于航拍影像图、社会经济数据、实地调查的图斑和解译等数据,利用撂荒率、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保平镇撂荒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撂荒地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撂荒地各村均有分布,撂荒率普遍高于10%,高值区出现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地理集中指数显示区域内部的撂荒地分布差异明显;②撂荒地面积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大体呈现出4个高密度集聚片区,1个中低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片区;③撂荒地主要分布在大于15°和小于6°、道路100m缓冲区以外和水源因素200m缓冲区以外的地区,坡向对撂荒地的分布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保平镇;撂荒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用地被占用严重,加之部分耕地撂荒,耕地减少问题日益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遭到严重威胁,解决撂荒地问题刻不容缓[1]。因此,对撂荒地的治理已成为当前学界和政府所关注的焦点。从现有研究内容来看,多集中于耕地撂荒的影响尤其是生态效应[2]与驱动因素[2]等方面,缺乏对空间格局上的研究。研究区域多集中在大尺度范围的山区,李升发[3]等在2015年~2016年对中国山区235个村庄耕地撂荒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发现78.3%的村庄都存在耕地撂荒的现象,耕地撂荒率达到14.32%。因此,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种植收入的相对下降,耕地撂荒越来越严重,且撂荒地分散不易治理。笔者选取四川省仪陇县保平镇作为研究区,以村为单位,从小尺度上分析该镇的撂荒地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撂荒地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因电解烟气量大,约在120~210万m3/h之间,普通玻璃钢材质空塔设计尺寸过大,强度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脱硫塔可采用钢衬玻璃鳞片材质空塔结构,脱硫塔设置两层螺旋喷头,喷头材质为碳化硅,在离心喷头上部设置两层聚丙烯波纹填料,对烟气中夹带的矿尘及液滴进行初步分离。含硫、含尘烟气在脱硫塔中与上部喷淋的双氧水洗涤液接触反应,从而达到脱硫、除尘的目的。空塔结构作为传统脱硫、洗涤、除尘设备,气体阻力小、操作弹性大,不易堵塞设备,设备造价相对较低,目前广泛使用在化工、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焦化工程等行业尾气脱硫、除尘系统,并取得很好的使用效果。
1研究区概况
仪陇县保平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属川中丘陵区,地貌类型以深丘为主,海拔高度在344m~682m,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周高中低,主要河流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0%,年平均气温15.7℃、降水量1 173.8mm、日照1 300余小时,距县城30km。全镇幅员面积约33.11km2,辖19个村,2017年年末全镇农业总户数5 838户,农业人口20 263人,耕地面积1 573.02hm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 216.93hm2,农民人均收入11 832万。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外出务工、农业人口等来自年度经济报表数据;②仪陇县保平镇土地确权数据;③结合航拍影像图,2018年7月~8月,对仪陇县保平镇19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将实地调研的撂荒地图斑手绘在影像图上,利用Arcgis10.3对实地调研图斑进行矢量化,然后提取19个村撂荒地分布数据,从中分析撂荒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通常,移动平台的恶意行为包含:恶意控制设备、强行推送广告、偷跑流量、窃取用户隐私、获取用户实时动态等[2],根据以上恶意行为,Hook模块预设80多项行为作为敏感行为。
2.2 研究方法
撂荒地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20.58m2,占撂荒地面积的12%,撂荒率达15%;坡度在15°以上的撂荒地有69.39hm2,占撂荒地面积的41%,撂荒率达12%;坡度在6°以下的撂荒地有56.58hm2,占撂荒地面积的33.3%,撂荒率高达14%;6°~15°的撂荒地虽然高达43.49hm2,占撂荒地面积的26%,撂荒率最低仅8%。坡度在15°以上不利于耕作,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坡度在15°以上容易发生撂荒;坡度<6°容易发生积水现象,排水不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坡度在6°以下也容易发生撂荒,随着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农民更愿意在适合农作物生长高效、适宜的6°~15°耕作,说明坡度影响撂荒地的产生。
(1)
(2)
2.2.2 核密度方法。 核密度估计法是空间分析中常用的一种非参数估计,根据输入的样本数据计算表征区内样本的集聚程度,是空间平滑方法的一种,能可视化的表现研究对象的分布概率[5],其值的大小代表要素在空间分布中的聚集程度[1]。运用Arcgis10.3中Spatial Analyst tools工具中的密度分析,对撂荒地以800m为搜索半径进行密度分析。其次,利用手动断点分级方法将得到的核密度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分为低密度区、中低密度区、中密度区、中高密度区、高密度区5种类型。然后利用Arctoolbox中的分析工具提取5个密度区的撂荒地面积。核密度估计结果点密集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地方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低[6],其计算公式为:
对于中医药高校出国访学归国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笔者仅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的设计,这仅仅是研究的开始,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才能构建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体系。课题组的下一步研究工作需要运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其指标的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来确定其能力水平,寻找存在的问题、制约和提升空间,寻求提升中医药高校归国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Gi大于1,意味着i村单位土地面积的撂荒地高于全镇其他村组,撂荒地有在i村集中的特点;反之,撂荒地不具有在i村集中的特点。
公式中,Lri是指第i个村的撂荒率,Ri第i个村的撂荒地面积,Ai第i个村的耕地面积,i是村的个数;Gi为第i村的撂荒地集中度,Bi为i村的总面积。
(3)
公式中,f(x)为核密度估计值,称为核函数;n为撂荒地地块数;m为宽带,且m>0;(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
3撂荒地空间分布
3.1 撂荒率分析
保平镇耕地撂荒现象严重,撂荒面积达169.89hm2,占耕地面积的11%,各村撂荒率集中在5%~20%之间。其中,字库桥村撂荒地面积达18.03hm2、一佛山村撂荒地面积达19.96hm2、药柏树村撂荒地面积达18.83hm2、红豆湾村撂荒地面积达11.90hm2和鲤鱼包村撂荒地面积达9.16hm2,撂荒现象最为严重,撂荒率超过15%;其次,长石梯村撂荒地面积达8.72hm2、子童寨村撂荒地面积达5.71hm2、阴草湾村撂荒地面积达11.62hm2、保平桥村撂荒地面积达8.31hm2、一字山村撂荒地面积达8.58hm2,撂荒现象较为严重,撂荒率在10%~15%之间;与该镇其他村社相比,二新桥、观音庵和周家坝等村社撂荒现象较轻,撂荒率在10%以下(图1,图2)。保平镇北高南低、周高中低,地势起伏较小。撂荒地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的阴草湾村和字库桥村、中东部边缘的鲤鱼包村、中部偏北的药柏树村、东南部边缘的一佛山村和红豆湾村、西南边缘的子童寨村。说明地形因素对撂荒现象影响显著。
图 1保平镇各村撂荒率统计
图 2保平镇各村撂荒地分布
3.2 地理集中度分析
基于DEM提取坡度数据,并采用3D Analyst中的Slope生成坡度图,根据现有的耕地坡度分类,分成0°~2°、2°~6°、6°~15°、15°~25°、25°以上5个类别。最后利用Spatial Analyst中的分析工具,提取撂荒地叠加至坡度栅格图进行运算,得到撂荒地分坡度的分布情况(表1)。
3.3 核密度估计
通过对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的统计,撂荒地在阴坡分布有81.99hm2、阳坡分布有87.92hm2;分别占撂荒地的48%和52%;撂荒率分别为12%和10%。结果显示撂荒地和撂荒率在阴坡、阳坡的分布差异不大,说明坡向对撂荒地的产生关系不明显。
图 3保平镇撂荒地核密度区分布
4撂荒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坡度分析
撂荒地的地理集中指数>1的村出现在一佛山村、红豆湾村、药柏树村、字库桥村、保平桥村、鲤鱼包村、长石梯村、和子童寨村,表明这些村撂荒地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单位土地面积的撂荒地比全镇其他村组多;<1的村出现在板桥沟村、二新桥、凤仪庵村、观音庵村、麻石垭村、三新桥村、石垭口村、一新桥村、一字山村、阴草湾村和周家坝村,表明这些村域内撂荒地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单位土地面积的撂荒地比全镇其他村组少。其中地理集中指数最大的是一佛山村达1.955,地理集中指数最小的是板桥沟村仅0.260,大小相差7倍多,镇域内的撂荒地分布极不平衡。
从解译的航拍影像图中,提取道路,然后采用Analysis Tools中的多环缓冲区命令生成道路两侧50m、100m、200m的缓冲区;再采用Analysis Tools的叠加分析工具将撂荒地与生成的道路缓冲区进行叠加运算;从而得到道路两侧缓冲区的撂荒地分布面积。
表 1 保平镇撂荒地按坡度分布统计表
2.2.1 撂荒率及地理集中度。 通过对实地调研的撂荒地图斑解译,计算撂荒率和撂荒地集中指数来初步了解仪陇县保平镇目前撂荒地的空间分布情况。撂荒率是指各村的撂荒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1];地理集中度是表明某项属性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4],在本研究中用来描述撂荒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4.2 坡向分析
基于DEM数据提取坡向信息,并采用3D Analyst中的Aspect生成坡向图,根据冯朝阳界定的坡向分类[8],分成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类别。最后利用Spatial Analyst中的分析工具,提取撂荒地至坡向栅格图进行运算,得到撂荒地分坡向的分布情况(表2)。
表 2 保平镇撂荒地按坡度分布统计表
保平镇撂荒地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大体呈现出4个高密度集聚片区,1个中低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片区(图3)。其中,撂荒地的高核密度区分布在东南区的红豆湾村和一佛山村、西北区的阴草湾村和字库桥村、西南区的子童寨村和二新桥村和中东区的鲤鱼包村;该镇中高密度区、中密度区、中低密度区在保平镇范围内均匀分布;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四周的边缘地区以及一新桥和二新桥的交界地带。从保平镇整体来看,低核密度区约有8.5hm2,占保平镇撂荒地面积的4.9%,中低密度区约有32.3hm2,占保平镇撂荒地面积的19%,中核密度区约有40.1hm2,占保平镇撂荒地面积24%,中高核密度区约有51hm2,占保平镇撂荒地面积30%,高核密度区约有38hm2,占保平镇撂荒地面积的22%。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撂荒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4.3 交通条件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随着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管不到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筑行业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做到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监管力度、完善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并且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不断优化升级,把握质量关,减少工程成本,促使我国建筑行业不断良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伴随着党的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恢复毛泽东思想基本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进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历任党的领导集体对如何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中恢复、运用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展现出清晰的历史演进轨迹。
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比如说,她那次买老鼠药、砒霜的情况。那是在人们已开始说“可怜的爱米丽”之后一年多,她的两个堂姐妹也正在那时来看望她。
表 3 保平镇道路缓冲区撂荒地分布统计表
在道路两侧50m、100m、200m的缓冲区中,撂荒地面积分别是36.14hm2、52.18hm2、81.62hm2;占撂荒地的比重分别是21.27%、30.71%、48.03%;撂荒率分别是5.32%、11.79%、18.05%。可见,距离道路越远,撂荒率越大。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更利于农作物的收割,生产效率更高,说明交通条件对撂荒地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表3)。
4.4 水源条件分析
从解译的航拍影像图中,提取沟渠、河流、坑塘水面作为反映耕地耕作条件的水源因素,然后采用Analysis Tools中的多环缓冲区命令生成水源两侧50m、100m、200m的缓冲区;再采用Analysis Tools的叠加分析工具将撂荒地与生成的水源缓冲区进行叠加运算;从而计算出水源两侧缓冲区的撂荒地分布面积(表4)。
表 4 保平镇水源周围缓冲区撂荒地分布统计表
在水源周围50m、200m、400m、600m的缓冲区中,撂荒地面积分别是20.81 hm2、51.58 hm2、53.80 hm2、43.72 hm2;分别占撂荒地比重为12.24%、30.36%、31.66%、25.73%;撂荒率分别是7.35%、9.01%、11.23%、22.31%。在200m以上的缓冲区内,撂荒地面积达到149.1hm2,占撂荒地比重的87.76%,撂荒率达11.95%。随着距水源的距离增加,撂荒率在不断地上升,撂荒率和距水源远近密切相关。
5结论
仪陇县保平镇撂荒地在19个村均有分布,笔者利用撂荒率、地理集中度、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讨了保平镇撂荒地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撂荒率>15%的村落共计5个,分别是字库桥村、一佛山村、药柏树村、红豆湾村和鲤鱼包村;撂荒率在10%~15%村落共计5个,分别是长石梯村、子童寨村、阴草湾村、保平桥村和一字山村;其余的村落撂荒率低于10%。各村庄的撂荒地分布差异明显,区域内部分布极不平衡,撂荒地的地理集中程度显示,最高值是最低值的7倍多。 ②保平镇撂荒地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全镇范围内撂荒地面积主要分布在中低密度区和中密度区,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大体呈现出4个高密度集聚片区和一片均匀分布的中低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中高密度片区,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集中分布在保平镇东南、西南和北部地区;中密度区在东、中、西和北部均有分布;中低密度区在全镇分布范围最广;低密度区集中分布在保平镇西部、南部和东北部边缘地带。③撂荒地主要分布在坡度>15°和<6°、距离道路和水源条件远的地区,坡向与撂荒地产生的关系不明显。
应该充分结合撂荒地的分布特征和驱动因子来治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优先治理东部高密度区域的一佛山和红豆湾村、北部的字库桥村。增加耕地投入,以点带面,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其他地区的撂荒地治理提供有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娟娟,陈国建,李静帧,等.基于GIS的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以四川省渠县青龙乡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03):129~132.
[2] 金芳芳,辛良杰.中国闲置耕地的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8,40(04):719~728.
[3] 李升发,李秀彬,辛良杰,等.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基于全国山区抽样调查结果[J].资源科学,2017,39(10):1801~1811.
[4] 张定,曹卫东,朱胜清,等.安徽省物流与经济时空耦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3):27~32.
[5] 陈欣怡,郑国全.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S2):37~41.
[6] 杜国明,关桐桐,李冬梅,等.黑龙江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18,38(03):149~156.
[7] 史铁丑,李秀彬.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03):101~103.
[8] 冯朝阳,于勇,高吉喜,等.地形因子对京西门头沟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7,(3):274~279.
中图分类号: F323.211(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20—0037—03
收稿日期: 2019-06-28
标签:保平镇论文; 撂荒地论文; 空间分布论文; 影响因素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