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收话语的缓和特性研究
蒋庆胜
(西南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 尽管有文献提及“急收”话语可用来保护面子、传达礼貌,但并未就其面子缓和功能予以论证,也未就其作为缓和手段的机制加以探讨。基于话语-互动分析法,发现急收话语是以维护面子为目标、在“面子威胁位置”省略诸如“负面消息”“驱使”“消极评价”“难堪”“隐私”“冒犯”“忌讳”等敏感内容、隐含传递说话人意义的话语策略,因而是一种缓和手段,其缓和方式是语用省略,不同于文献中提及的其他缓和手段的附加或替代的方式,其缓和的机制是基于语用平衡假定的话语策略选择。
关键词: 急收;缓和特性;缓和方式;缓和机制;语用平衡
急收(aposiopesis)话语是“说到半路断了不说或者说开去”[1](p177)的话语现象,“有时是因为情感,有时是为了取效,”[2](p10-24)也定义为“说话人觉得没有必要说完,或因羞于或不敢说完而突然停止的一种修辞现象。”[3](p250)其特殊性在于,“是一个辞格,又是一个描述修辞失败的词。”[4](p44)广泛见诸日常生活、电视节目、文学作品等的人物对话中。
现有关于急收功能的研究主要如下:一是表达说话人的情绪、顾虑等;[4](p44)二是避免如尴尬、诽谤等不良后果;[5](p14)三是增强语效;[6](p398-411)四是追求表达经济性。[7](p157-169)其中,第二类功能间接涉及礼貌问题。急收可“跳过故事中的尴尬部分。”[8](p186-187)急收可避免说出“不吉利的词”,起到委婉作用。[5](p14)还有研究从面子角度考察了《红楼梦》中的急收话语,发现大多数急收都是为了维护听话人面子,使用者多为权势较低的一方。[9](p24-34)然而,礼貌与缓和不能直接画等号,[10](p341-350)急收如何充当一种缓和手段以传达礼貌仍有待研究。
缓和是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1](p4-10)缓和本质上不是言语行为,“而是对言语行为的修饰,即减弱言语行为可能在听话人那里产生的不合意或消极效果,”[10]是“调整或降格的同义词,可定义为对交际中某一参数的弱化的结果。”[10]现有文献既有对缓和语和缓和手段的系统概括,[12](p80)也有对单个缓和手段的挖掘,[13](p91-100)但还未提到急收话语这种现象。
器容量也不能比所带的电动机小得太多,因为电动机本身的空载电流较大,变频调速器的容量一般不得小于电动机容量的65%。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论证急收的面子缓和功能,发现其作为缓和手段的机制,故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急收话语规避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具有面子敏感性?
(2)急收话语在缓和面子威胁方面的话语方式上有何特点?
(二)语料收集与分析。
急收在自然会话中可遇不可求。由于“修辞研究的典型样本一般首先采用文学作品,”[14](p13-23)加上近年来文学作品中的语料逐渐得到广泛认可,[15](p63-67)因而本文拟选择话剧作为语料来源。由于受到提倡“精确再现”日常生活场景的“易卜生主义”的影响,[16](p207-212)中国近现代白话文话剧与日常口语较为接近,因而本文选择了20部中国近现代经典① 选择经典话剧一方面是因为多出自著名剧作者之手,而本研究的对象急收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策略,若出自名家之手可能更具价值;另一方面,经典话剧对语料分析过程更为有利(读者对剧情更了解)。何谓“经典”难有具体标准,因此,选择了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主办的网站“中国话剧网”上“经典话剧”的“精品剧目”所列举的现实主义话剧。网址http://www.cnhuaju.cn/。(访问时间:2017年1月18日) 现实主义话剧为语料(共52万字),结合急收话语以省略号或破折号结尾[17](p266)的形式特征进行穷尽搜索,共得212例急收话语。
二、急收话语的缓和功能分类
如前所述,现有关于急收话语的功能研究一方面没有基于系统的语料,另一方面未重点关注其缓和功能。通过系统分析急收语料,发现急收话语具有明显的缓和效果:规避消极后果,“维护人际和谐。”[11]也就是说,本文急收话语的缓和功能是通过分析其省略内容得来。缓和“预设了缓和对象的某种消极性,”[12](p80)通过调节可能引起人际问题的话语来规避消极后果,[10]急收的动机也如此。下文从两方面呈现语料所规避的内容,以确认急收话语的缓和功能:一是隐含传递敏感信息,因而通过避免直接表达起到缓和作用。二是降格实施言语行为,因而通过减弱话语的力度实施缓和功能。
(一)规避的内容隐含传递了敏感信息。
凡是影响面子的获得或失去的因素都具有面子敏感性,[18](p2360-2372)因而本文的“敏感”主要指“面子敏感”。基于语料发现的急收话语规避的敏感信息详见表1。
表1 急收规避的消极内容分类表
表1以“话语性质”为分类标准,具体标签从语料中严格通过编码与抽象归纳得来。这些类别的共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面子威胁。无法就上述分类一一展示,仅举例说明:
(1)(语境:军队离休干部唐旭病愈出院,几天没见到儿子小五,向妻子林芝了解情况。)
IoT更高级别的安全防护都是以密码学为基础的,而当前安全密钥的创建与分发都是过度依赖集中式的基础设施,而这类设施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成为威胁IoT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密钥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保障系统密钥的安全,为IoT密钥的创建、管理和分发提供鲁棒性更强、容错率更高的安全保障。
2)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调用各种语用资源会产生程度、性质不同的语用力量;
林芝:——他的事你就别管了。
唐旭:我是他爸爸,我不管谁管?——你——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一个政治会议或国际会议,应该有一定的安保措施,但如果过度安保,安保半径过大,措施要求太高,就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损失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幅增加了安保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其他人的不安全。实际上,安全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如果对一些人过于安全了,或者无端做过多安保无用功,就有可能对其他人不安全。以一个政治会议或国际会议为名打破周边居民正常生活,要求周边企业停止经营,就是这些居民生活的不安全,企业产权的不安全。所谓产权安全,就是其运营要稳定和可靠。如果有过多不可预料的因素使之停止运营,这个产权就不安全。极而言之,真正的和整体的安全,就是宪法得到遵守,民众的宪法权利受到保护。
该工程主要产出各类农产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作物品种和灌水技术的不断改进,产量会不断提高,工程计算期内预测的产量可能偏小,因此按效益增加10%分析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另外,考虑到农作物产量受气候、病虫害防治措施和来水量的影响,效益会明显降低,所以按效益减少10%分析指标变化。
唐旭:不对,肯定有事——是不是他新找的工作又不干了?——你说呀!
肩袖分层撕裂修复的患者术后应佩戴外展包6周,期间可以早期行患肢钟摆运动,防止关节粘连,促进腱骨愈合。术后6周开始部分被动关节活动,术后8周开始部分主动关节活动,术后3个月开始等张强度锻炼,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5]。
林芝:唉!真是没办法,他那倔脾气又犯了!这个单位的领导知道他是老红军的儿子,说他给老红军丢脸,他急了,跟人家动了手,让派出所给——
林芝:——没有。啥事都没有,他挺好的——
唐旭:什么?动手打领导?还进了派出所?——丢人哪!打电话让他回来见我!
(《信仰》第六场)
匡复:唔,生活,为了生活!(点头,颓然地坐下。一刻,又像讥讽,又像在透露他蕴积了许久的感慨)短短的十年,使我们全变啦。十年之前,为着恋爱而抛弃了家庭,十年之前,为着恋爱而不怕危险地嫁了我这样一个穷光蛋;可是,十年之后……大胆的恋爱至上主义者,变成了小心的家庭主妇了!
(2)(语境:匡复冤狱十年,出狱后立刻寻找托付给好友的恋人,当再次相见时,女友杨彩玉已成为好友的妻子。匡复不禁感叹各自的变化。)
本例属隐含传递“负面消息”。唐旭是军队首长,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妻子林芝对此十分了解,因此,当其问儿子小五时林总是闪烁其词,画线部分省略的无疑是“让派出所给抓/关起来了”。若直说,无疑会伤害唐旭的面子。“传递坏消息是一项行为技巧。”[19](p61-63)使用“隐含话语”传递坏消息是常用手法。[20](p443-449)隐含话语指“其意义需要受话人推理而不是由说话人直接言明的话语。”[21]“在优选含蓄或内向的文化语境中……谈论敏感话题时,与其采用明示的特征,人们更倾向于采用更隐含的特征来传递信息,”[22](p73-77)因此,林芝选择了急收来隐含传递。再举例说明急收话语在“消极评价”中也有缓和功能:
〔杨彩玉无言,揩了一下眼泪,望着他。〕
匡复:彩玉!怕谁也想不到吧,你能这样的……(不讲下去)
杨彩玉:(低声)你,还在恨我吗?
匡复:不,我谁也不恨!
(《上海屋檐下》第二幕)
画线部分的意思约是“谁也想不到吧,你能这样地向生活低头”或者“这样的委屈自己”。不难看出,匡复是带着讽刺和愤怒的。急收后表意隐含化了。如所述:“断开的地方会形成对承载或暗示了额外信息的说话人的姿态、身势和表情的强调。……可以想象说话人的身形、面部表情以及声音,”[23](p183-195)从而体会说话人意欲收回的态度。本例中,匡复讲到一半就不讲下去,就是想减轻对彩玉的奚落或指责,但彩玉明白对方是在指责自己。
同样的内容,还可换个角度,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继续论证急收话语的缓和功能。急收话语传达了说话人希望将直接话语隐含化、软化的态度,可概括为“降格实施言语行为”。
(二)降格实施言语行为。
这次听众很少,人们不相信青山。村人天生容易失望,每个人容易失望。每个人觉得完了!只有老赵三,他不失望,他说:
类别Ⅳ:此类别共包含12个省市,分别是浙江、江苏、广东、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甘肃、西藏、重庆。该类别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占比较低,75%的省市第一产业占比不到10%,而绝大部分省市第三产业占比高于50%。12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繁荣,地理位置优越,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劳动资源。其中,甘肃、西藏、重庆三省均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山西省占据万里茶道国际商路的核心位置,是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地理位置,这四个省份近年来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恍然顿悟。当即决定回李湾,哪怕当个村小教师。李打油高兴极了,抱来一大堆西装尽我挑,其实都是在地摊上买的,说是出口转内销。他说人要衣装马要鞍,当年他差点成了国家干部,吃亏就在穿着太土。缺乏自信,根源往往在于衣着。西装革履、冠冕堂皇的,在人眼里就叫自信就叫斯文。所以,李支书把自己整得天天去村委会真像上殿似的。
表2 急收降格实施的消极言语行为分类表
不难看出,急收话语最常用于断言类言语行为,且多为消极表述,其次是指令类言语行为,其中又以请求居多,不涉及宣告类言语行为。下面举例简述。
(3)(语境:欧阳平因传播“反革命”诗集被通缉,此时,房屋已经被包围。欧阳临走前问自己的好友、又是医生的何为,想知道母亲的病情到底如何。)
欧阳平:大为!——妈妈的病怎么样?
何为:梅伯母她……
所以,就中国目前的政治、社会条件而言,西方联邦式彻底分权模式并不适合,这在当前的基层民主选举就能看得出,一点恩惠就能换取一张选票,导致基层政治治理乃至社会治理出现一些与现代治理大相径庭的结果,特权乃至霸凌情况成为基层治理屡见不鲜的难题,就是例证。中国现代的民主意识、治理的传统影响等,都不支持中国照搬西方联邦式彻底的分权模式,必须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单一制国家“中央统一领导、地方授权执行”的财政体制分权模式。
何芸:哥哥,怎么样?
欧阳平:快告诉我,我的时间不多了。
何为:没什么,你放心吧,就是有点肝硬化,也不厉害。
欧阳平:大为,着劲你还没学会撒谎骗人。
(《于无声处》第四幕)
本例是典型的“负面表述”行为。研究表明,医生把严重病情(常涉及死亡)告诉病人(或家属)时,“所有的明示交际选择都会导致消极后果。”[20]何为是医生,更是欧阳的好友,不想其遭受母亲是晚期肝癌的打击,因而欲言又止。听话人虽还未确知病情,但知道一定不是小事,欧阳平连“肝硬化”都不信(“着劲你还没学会撒谎骗人”),表明他已从说话人的急收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再看另外的情形:
(4)(语境:昌仁与瑶琴被父母在十多年前指婚。昌仁留学归来并带回一位女朋友,瑶琴却被关在秀楼上苦等昌仁回来。昌仁刚回来后到瑶琴家,这边已布置成婚礼现场。)
春兰:(牵着瑶琴)往这边走,昌仁少爷在这边呢!
〔瑶琴走到昌仁跟前。〕
春兰:好,不许动,让昌仁少爷给你揭盖头!
土壤修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深入地研究,形成标准,那时候我们的土壤可能才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农业种植的土壤修复还是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吧,否则那真是害人害己,有了一个破坏土壤的因,你一定会得到一个不愿意得到的果。
秋菊:等等,按规矩,姑娘过门,要先考考新姑爷,老太太,您看……
老太太:好,我来考。这两头狮子并立,是什么意思啊?
若从理论上阐释,急收话语作为一种缓和策略,印证了人际语用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论述——语用平衡假设。在[34](p11-47)看来,“在社会互动中也存在着负债感,需要获得平衡(book balancing)”,而“平衡”这一概念在[35(p42-47)]那里被系统概括为“语用平衡假设”:
根据“说话人意欲让听话人完成某种行为,且听话人认识到说话人已经表达了这种期望”[24](p285-304)即为“请求”的定义,本例是请求言语行为。老太太是主人,春兰和秋菊是下人,权势一目了然。秋菊使用了急收而非直接请求,目的是软化言外之力,留给对方选择空间。[25](p292-305)听话人爽快说“好”,表明她明白对方的请求,又没有觉得冒犯,证明急收取得了很好的缓和效果。
从上文可见,急收与其他缓和手段一样,都是在“说话人的话语可能对听话人产生较强的驱使性”“或可能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或双方的人际关系”等情况下出现,最终目标是“维护人际和谐。”[11]因此,急收话语能够起到面子缓和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急收话语偶尔还用于积极话语中,但主要还是用于消极话语,可见该修辞手段具有显著的面子缓和功能。
三、急收话语的缓和特性
上文从功能角度论述了急收话语的缓和作用,下面总结其缓和的方式与机制,以突显其缓和特性。也即,本文的“缓和特性”指急收话语的缓和方式与缓和机制两方面的特征。
在中考之后,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马放南山的轻松感,因此在经历了一个毫无压力的暑假之后,他们难以很快地找到学习的节奏.甚至,部分学生依然还以学习初中物理的姿态来面对高中的物理课程,试图以背记概念、套用公式的方法来学习物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此外,和初中的物理不同,高中物理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来解析题意,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来处理相关问题,如果学生在相关能力上存在欠缺,那么他们的物理学习将面临举步维艰的困难.
联系史实,陈怀公“朝国人”之举与吉本道雅先生之论完全吻合。由此可见,“陈人”自应包含陈国之卿、大夫,而史料中的逢滑便是陈大夫,如《史记·陈杞世家》“怀公元年” [注]①《史记·陈杞世家》载:“怀公元年,吴破楚,在郢,召陈侯,陈侯欲往,大夫曰:‘吴新得意,楚王虽亡,与陈有故,不可倍,怀公乃以疾谢吴。”《史记》与《左传》的记载略有出入,但逢滑是陈大夫,应是事实。条可证。因此,春秋卿大夫属于“国人”范畴。此证四。
(一)急收话语的缓和方式特征。
现有研究中关于语言手段的缓和方式可归纳为“附加”与“替代”两种,这种概括在文献中有迹可循。所有缓和语都是附加手段,因为“缓和语的出现是多余或附加的”“是附属于某一主导言语行为的语用信息。”[11]替代是转换话语方式,比如把命令替换为请求,或用“替代词”替换敏感内容。[20]一般说来,传递好消息时的话语更为直接,[26](p359-395)“涉及消极效果的话语与涉及积极效果的话语相比语法更为复杂,”[12](p148)加上缓和预设了某种消极性,因而,替换方式的缓和通常是稀释敏感话语内容。语料显示,急收话语的缓和既不是附加式,也非替代式。下面简述急收与其他缓和手段的不同之处。改写上例以便对比:
(5)a老太太,您看就您来考考新姑爷吧!(直接话语)
b老太太,您看就您来考考新姑爷吧,如果可以的话!(附加式)
c老太太,您看谁来考考新姑爷呢?(替换式)
d老太太,您看……(急收)
a是直接话语,驱使性最强。b在a的基础上增加“如果可以的话”进行缓和。c是以疑问替换命令,但可能冒犯听话人,按规矩,老太太最有资格。d是急收,省略命令内容,把决定权交给对方。对比发现,急收是通过减少而非附加或替代敏感内容进行缓和。这种减少或省略没有固定的语法要求,而一般性省略都是语法省略,有精确可恢复性要求,[27](p884-888)且一般性省略是省略“低信息值”内容,而急收是省略“主要信息。”[28](p128-137)因而急收的省略属于“语用省略”,指“在话语交际中为了某种语用目的而有意进行的省略。”[29](p35-42)
比较而言,附加式缓和是说出敏感内容后附加内容进行缓和,替代式是用其他话语替换掉敏感内容进行缓和,急收话语是减少或省略敏感内容,[5]急收位置或可概括为“面子威胁位置”。至此,话语缓和方式至少有附加式、替代式和减少式。
(二)急收话语的缓和机制特征。
上文论述了急收话语是通过省略面子敏感内容进行缓和,何以能够起到缓和作用还得基于急收自身的认知特点:从说话人角度看,急收是“最后时刻的自我抑制,”[30](p38-42)意味着说话人元语用意识的觉醒。在交际过程中,人脑以百万分之一秒的速度进行计算,[31](p86-87)元语用意识有操作时间。觉察时间的早迟直接影响到急收省略的多少,这也印证了急收省略为何没有规则可言。从听话人角度看,急收话语有一定的理解“开放性,”[32](p19-30)也即增加了话语的模糊性,使得话语力度得以减弱。就话语双方来说,急收话语具有“可否定性,”[33](p197-216)即给双方都留下选择空间。篇幅限制,不举例说明。
(《立秋》第四章)
1)在言语交际中,正常的说话人存在多层次的交际需要;
唐旭:你呀!——哎我说,我出院好几天了,小五怎么总不露面?
家族聚集、分离现象和双生子研究均提示遗传因素在AMD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大量家系研究显示,AMD遗传率可达71%[7-9],AMD患者的一级亲属患AMD的危险度相比非AMD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危险度高,其比值比为2.4,且前者的发病年龄更年轻。
3)说话人为理性社会人,在选择交际方式时会权衡其交际需要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需的语用力量,当二者趋于一致时,就可使交际处于平衡,否则就会使交际失衡,一般情况下,理性的说话人有维持语用平衡的欲望和动机。
“语用力量”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借助语言和/或副语言方式对各种语用资源的调用而产生的影响力或作用力。[35]说话人根据交际需求选择适当的语言手段,但语言手段自身又带有语用力量,当这种力量与交际需求契合并为听话人所接受,说话人就可能实现需求,反之,则难以实现。急收话语就是受制于语用平衡的话语选择,例如:
(6)(语境:二战期间,商人范柳原盗用英国人亨顿的名义与日本人做军火生意,但走漏了消息,收到日本人的恐吓信,范怀疑是其情妇萨黑荑妮向亨顿告了密。)
“降格”是“降格语”的动词形式,“降格语与升格语的强化功能相对应,”[12](p52)因此,降格与“软化”[20]相似。因而,“降格实施言语行为”指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不急收的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类型一致(或者说本研究就是根据恢复后的话语来判断言语行为类型的),只是急收后话语的力度有所减弱。根据语料归纳,急收话语所实施的主要是消极言语行为,“消极”主要指包含负面、冒犯等内容,主要类型见表2:
范柳原:(从炸弹中抽出一张纸来,看看,笑笑)
白三爷:(围拢去,试探性地)说些什么?
范柳原:(把纸丢给三爷)
白三爷:(大声地读出来)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乞望笑纳,希十日内将货物完璧归赵,再会,森元太郎。日本人?
范柳原:(突然转向萨)公主,你能为我做点什么吗?
萨黑荑妮:能。但是……
范柳原:必须跟你回英国?
萨黑荑妮:(犹豫一下,重重地点头)嗯。
范柳原:你走吧。
萨黑荑妮:范……
(《倾城之恋》第二幕)
范虽然通常处于强势地位,但请求对方帮助时却称呼“公主”,诉诸情感,用疑问句实施了请求行为,这受制于其交际需求(平衡之一)。再看萨,首先,其需求是希望范跟她一起离开,但知道对方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她向亨顿告密,使得范有求于她(平衡之二)。其次,她必须不失时机地提出条件。考虑到范是有脸面的人,且他心里只有白流苏,加上还有旁人(白三爷)在场(话语具有“人数敏感性,”)[34]因此她不能用过于强势的话语抛出条件,而是选择急收隐含地提出,留给了范选择空间。若生硬地提出条件,在范看来就是不给面子,或当作对他的请求的拒绝,这不符合萨的交际目的(平衡之三)。这一过程体现了急收话语是交际需求与语用力量博弈的合理选择。
至此,可把急收话语的缓和机制概括为以规避不合意话语后果、维护受话人或说话人的面子为目标,基于急收话语本身的“最后时刻的自我抑制”“理解的开放性”及“可否定潜势”特点,受制于语用平衡,在面子威胁位置对话语的面子敏感内容进行省略,隐含传递说话人意图的交际过程。
四、结语
本文以20部中国近现代经典现实主义话剧中的212处急收话语为语料,研究了其缓和特性。首先基于语料分析了急收话语意欲缓和的面子敏感内容,如负面消息、驱使话语、消极评价、难堪话语、隐私话语、冒犯话语、忌讳话语等,再从言语行为角度继续探讨了急收话语对上述方面的缓和,发现急收主要是为了降格实施消极言语行为。然后探讨了急收话语的缓和方式:通过省略面子敏感内容进行缓和,这与附加在主导言语行为前后或用间接手段替换敏感内容的缓和手段明显不同。从机制上看,急收是基于自身特征和语用平衡假定,在“面子威胁位置”省略敏感内容,以隐含的方式传递给受话人的交际过程,以维护双方的面子,从而起到缓和作用。
本文还有不少局限,首先,虽然论述了话剧语料对于当前研究的合理性,但若能获得系统的自然语料必更理想。其次,采用了话语-互动分析法,基于足够的话轮进行语料分析,但仍难免主观。再次,本文就急收话语的回应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未来研究可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对自然语料进行研究,拓展研究内容,以获得更可靠和更有意义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Baruchello,G.A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cs:Ge⁃stalt psychology and the tropes of rhetoric[J].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15,(36).
[3]Puttenham,G.The Art of English Poetry[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
[4]Alexander,G.Writing after Sidney:The Literary Response to Sir Philip Sidney,1586-1640[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Fomenko,E.Transformations of Sterne’s Tris⁃tramshandiness’in Joyce’s era[J].Jazyk a kultúra číslo,2013.
[6]Keller,S.Combining rhetoric and pragmatics to read Othello[J].English Studies,2010,(4).
[7]Mussio,T.The poetics of compression:The role of aposiopesi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version in Dante’s Commedia[J].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2006,(1).
[8]Berry,F.A suppressed aposiopesis in The Fight at Finnsburgh[J].Notes&Queries,1954,(May).
[9]蒋庆胜.说而不破:急收辞格的礼貌功能探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1).
[10]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
[11]冉永平.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12]Caffi,C.Mitigation[M].Amsterdam:Elsevier,2007.
[13]苏小妹.面子威胁缓和语“不怕你+V”[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14]胡范铸.理论与现象:当代修辞学研究的五十个问题(下)[J].当代修辞学,2016,(3).
[15]Jucker,A.Pragmatics of fiction:Literary uses of uh and um[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86).
[16]陈留生.语言变革与早期写实话剧语言范式的确立[J].江苏社会科学,2011,(2).
[17]Fahnestock,J.Rhetorical style:The uses of language in persuas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18]He,M.&Zhang,S.Re-conceptualizing 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from a face-sensitive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a modern Chinese TV drama[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9).
[19]从志杰,胡良皞,李凌,崔雅菲等.人文医学教育:医学生传递坏消息的技巧[J].医学与哲学,2010,(23).
[20]Vento,A.et al.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ilemma of delivering bad news[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9,(77).
[21]Bavelas,J.et al.Equivocal communication[M].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0.
[22]何刚.文化语境的建构——拟想的模型[J].中国外语,2006,(5).
[23]Shears,J.Byron’s aposiopesis[J].Romanticism,2008,(2).
[24]Jacobs,S.&Jackson,S.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conversational influence attempts[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83,(4).
[25]Lakoff,R.The logic of politeness: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J].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3,(9).
[26]Maynard,W.Praising Versus Blaming the Messenger:Moral issues in Deliveries of Good and Bad News[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1998,(3&4).
[27]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28]Carlson,L.Parsing spoken dialogue[M].SKY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6,(Special).
[29]李小军.表负面评价的语用省略——以构式“(X)真是(的)”和“这/那个+人名”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1,(4).
[30]Merrill,J.&T.Bolt.James Merrill[J].BOMB,1991,(summer).
[31]Pilkington,A.Poetic Effects:A Relevance Theory Perspectiv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0.
[32]Lagerwerf,L.&Meijers,A.Openness in meta⁃phorical and straightforward advertisements:Apprecia⁃tion effects[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8,(2).
[33]Terkourafi,M.Re-assessing the speech act schema:Twenty-first century reflectio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2013,(2).
[34]Spencer-Oatey,H.Face,(Im)Politeness and rapport[M].Spencer-Oatey,H.Culturally Speaking:Culture,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2nd edition).London:Continuum,2008.
[35]陈新仁.论语用平衡[J].外语学刊,2004,(6).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77(2019)09-0132-06
作者简介: 蒋庆胜(1983—),男,语言学博士,西南医科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构式语法的语用修辞研究”(18BYY216)。
责任编辑 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