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_有效教学论文

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化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这是我们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人们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构思教学活动时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少时间、少精力和少物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最大的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那么,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对于教学结果是否有效的判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标准,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观和教学价值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必然导致对于同一节课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当教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时,我们认为应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准绳。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实施应以“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也意味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1.“知识与技能”仍是教学主阵地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虽然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但在目前的高考体制、我国国情的背景下,仍然是最直接最表观的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人民群众仍然只相信高考成绩好、本科上线人数多的学校。因此,我们的教学绝不能本末倒置,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认为,应使学习者建立丰富的、复杂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记忆表征,使学习者自主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下学习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解答。教师应围绕当前的学习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新知识建立概念框架,并确定问题支架,使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以疑问为起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过程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问题中将知识内化。比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背景有:NO、的性质和浓硫酸的性质,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学案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复习,给出问题支架:“为什么说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氢气,硝酸与金属反应会生成什么呢?”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铜片与浓硝酸的反应,分析观察的现象,自己得出结论,很好地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知识重点。因此,教师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景,设计能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学生能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就成为积极有效的教学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独特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内在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对化学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教师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问题,在相关的实际情景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事实或真实问题作为“锚”,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例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得知氯水中含有、HClO,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利用溶液都能检验出,但在检验时出现了问题,氯水中滴入少量石蕊试液,并未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变红,这个现象出乎学生预料。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反过来做实验:取1mL石蕊试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氯水,结果看到,刚开始滴入氯水,溶液是变红,可是再滴入几滴氯水时,红色逐渐褪去,学生更感惊奇。这时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信息卡“次氯酸的性质”,找出了原因,使学生体会到由于强氧化性物质的存在无法检验出,对于今后硝酸性质的学习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设计问题,将知识问题化、情境化,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所教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方法的综合衡量。从学生未来的需要来看,由于科学知识急剧增加,学校不可能教所有的知识,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师教学的最高追求来看,教是为了不教,或者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学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掌握和应用科学的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实践、观察、思考、探索、质疑、创新的天地。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联想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推理,甚至犯错,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的目的。比如,钠与水的反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由现象得出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更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在做苯酚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发现了异常现象:溴水逐滴滴入苯酚溶液中,表面产生的白色沉淀一振荡就消失了,只有溴水量足够多时沉淀才不消失。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沉淀生成了为什么消失?哪里去了?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是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到苯酚中了,可以在溴水中滴加苯酚来证明。

化学学科被有些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大量的琐碎的知识需要记忆,一些学生由于无法记住这些零碎的知识,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学成绩无法有效提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建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时,学生总是不能全部记住。教师通过画氯气的思维导图,如图所示(部分),引导学生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无机化合物的知识。学生举一反三,对其他物质的学习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有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化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化学课程的终极目标,具体规定有“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呢?

一是要重视教材中化学史的地位与作用。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比如,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制碱的介绍,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此时教师还应补充,他在面对日本人的威胁时,表示“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牢记学好化学不仅是个人需要,也是整个民族赋予自己的重任。

二是教学要讲民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越近,教学效果越佳。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学习合作者角色去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挖苦讥讽学生,教学平等,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和谐。教学中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感情上的冷漠,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三是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教学时不仅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更要关注每个公民都会接触到的衣食住行和文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了解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知识,当学生真正树立环保意识后,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

当然,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截然分割,更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只有树立科学的有效教学的观念,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标签:;  ;  ;  ;  ;  ;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_有效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