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模式对教育的影响_归因偏差论文

归因模式对教育的影响_归因偏差论文

“归因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在教育领域里,“归因”既表示教师的一种职业心理,同时又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归因,不仅可以总结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寻找到教育的契机和方法,同时还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预测,以实现对行为者的主观条件的改造,以及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控制。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在学校情境中,寻求理解的动因常导致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为什么我的数学总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等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的四种主要原因。这四种因素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标准来划分。从内外因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属外因。从稳定性看,能力和任务属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属不稳定因素;一个人的能力和面临任务的难度很难改变,而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运气是不断变化的。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学生学习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原因,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将学生学习的失败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不够),那么,他们就会逐步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集中注意,付出更大努力,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水平。如果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易控制的因素(如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失去信心,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听天由命”,对学习自暴自弃。如果把学生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那么他们对每次学习活动不论成功与否,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强自己学习的自强心,以便更加积极地对待哪怕是再困难的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动机状态;如果把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任务的难易、运气的好坏、有无他人帮助等),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凭命运的心理。如将失败归因于他人或问题太难,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反应消极。如果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将使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习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努力,学习的动机将逐渐削弱。如果把学生成绩好归因于学习能力高和刻苦努力,则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愉快的情绪。把学生的学习失败归因于内部低能和缺乏努力,会引起学生的负疚感和羞愧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工作中的归因不仅是对学生的评判,同时又是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因此,基于教师本身对自尊心的维护,就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把学生获得的成绩归因于自己教育有方,而把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归因于学生的不努力等等。这种由于自尊心满足而引起的归因偏差,是教师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种偏差的克服,有赖于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心理品质修养的加强。因此,对学生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自我价值实现。

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家庭背景不一样,个性有差异,对教学的反应有快有慢。反应快的固然是有能力的表现,但反应慢的未必没有能力。对教学反应快的学生,若归因于该生能力强或者性格上特别勤奋、细心、精明等内部的稳定因素,教师就会经常期望这个学生在学习上成功。反之,教师对学习反应慢的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不能马上领会或不能迅速解答,归因于缺乏能力或个性特征等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教师本人会出现期待他们学习上表现差的倾向。那么,教师对待反应慢的学生就可能与其他学生不一样。例如:减少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排座位时给予远离教师的座位或在教室边角上的位置,给予较少的作业,给予较少的注意,较少的具体指导;或者相反,给予学生过多的同情心、过份的帮助,对勉强合格的回答或容易的作业过份地赞扬;或者对错误予以过激批评等等。教师如果将学习反应慢的学生归因于缺乏努力,给予多层次的关心,学生会感到内疚,这种内疚,通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但是,把反应慢归因于能力低并对之表示同情,却常常使一个学生感到羞愧,而羞愧不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这些反应慢的学生会认为,同情的背后是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成功能力,即使教师是一种真挚的同情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所有的教师在对学生行为作出归因的同时,所有的学生也在对他们的教师作出归因。当教师批评、同情、表扬或者向学生提供帮助时,必须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将会如何对待自己的行为。

优生和差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优生来说,由于以往的成功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形成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往往把自己取得的成绩视为理所当然,而对面临的新问题总是胸有成竹。对于这一类学生,如果常把取得的成绩归因于主观努力和能力,而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于客观条件,就会导致学生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优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的成绩适当地归因于机遇和学习难度,而注意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程度,有利于他们的自我评价,充分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使他们在自信中保持冷静和清醒,立足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教师运用正确归因方式有利于从思想上、感觉上改变学生的自我认识,对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自我概念、情感态度、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教师切不可低估归因手段的教育影响。

标签:;  ;  

归因模式对教育的影响_归因偏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