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有效教学
在很多老师的语文课上存在着课本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教师只讲了课文,但课文之外的内容却很少去讲,这样是不利于语文课本的高效利用。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想让学生高效的利用课本,需要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再学习课本,布置有关课本的作业,以巩固课本知识,从课本向课外延伸,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善于思考课后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一、高效利用课本要让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课前预习关乎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课前预习的目标是什么?课前预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能学会的知识,让学生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本有所了解,不至于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在讲哪里。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围绕课本来展开,首先要读课文,找出本节课的生字词,然后根据老师平时教学字词的方法,自己先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再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争取最大程度的理解文章。
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这一课,学生预习的时候就要先读课文,领会作者描绘的海滨城市的美丽。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生字词,在找生字词的时候就会发现本文的生字词还是很多的,那么在本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就是重点。在课前预习中可以把本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抄写两遍,例如“海鸥、胳臂...”等都是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掌握的知识点。最后学生在预习中要试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用词朴实,描写了家乡的真实景观,作者通过对家乡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对课本有所了解,是高效利用课本的第一步。
二、高效利用课本要充分学习课文
高效的利用课本需要学生充分的学习课文,课文是课本的主要部分,只有充分的学习了课文才能把课本高效的利用起来。应该怎么充分的学习课文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只重视表面含义的讲解,更要从深层次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在部编版教材里面有一些古诗很富含哲理,很值得老师和学生去深思。遇上一些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集思广益的去解决问题。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有一首苏轼的《题西林壁》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学习就需要充分的学习诗的内在含义,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话,只能理解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观,但这不是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在文字之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首诗包含了一定的道理,让学生讨论古诗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道理。小明说:“诗里面说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意思是说看待事物要从不同的角读去观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小强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处于庐山之中,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要从庐山里走出来,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看待问题要跳出自己的圈子,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才能不被事物所迷惑”。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只有理解了诗的的内在哲理,才算是充分的学习了这首诗。
三、高效利用课本要布置课后作业
部编版教材,在课本中有很多作业都是对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本有一定的帮助,在课下做课本上的作业对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的时候优先选择课后作业给学生布置,这样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利用课本。课本的课后作业是最贴近课本内容的,是专门为课本知识设计的,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最利于巩固课上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暮江吟》的课后作业,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学生可以这样想象江面的场景:深秋,夕阳西下,一缕缕余晖洒落在江面上,江水一边是碧绿色的,一边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红色。这样的作业既有利于考察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练习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再比如,在《观潮》的课后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读刘禹锡的古诗《浪淘沙》,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学生阅读课本可以发现文中与诗句相似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的颤动起来。这样的作业能够练习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并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古诗对钱塘江的描写,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
四、高效利用课本要学会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内容是丰富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知识,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在部编版课本里有很多的古诗,学生有时候知道作者的名字,有时不知道作者的名字,教学中介绍古诗作者这样的小知识是老师应该去做的,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小学生年龄小,储备的知识有限,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古诗作者的生平介绍,让学生对古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便于理解所学的古诗。
部编版教材,在每一单元的语文园地都有“日积月累”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深入了解的,这里面包含的大部分都是古诗或者名言警句或者成语,学生深入的学习“日积月累”能够帮助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采莲曲》的作者是王昌龄,小学生对王昌龄了解多少呢?不少学生只知道他是一个唐朝的诗人,而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的传授一些知识。比如介绍王昌龄的生平,他都写过哪些名篇,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学生有必要掌握的。还比如在“日积月累”里面有一些成语的介绍,我国的成语有很多和历史人物是有关的。运筹帷幄指的是张良,围魏救赵指的是孙膑,四面楚歌说的是项羽,草木皆兵说的是苻坚。通过课本“日积月累”的学习,再加上老师对这些成语故事的讲解,就能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能使课本高效的利用起来。
五、高效利用课本要思考课后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后问题是探究性的,是发散思维的,这部分也是课本的精华所在,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这部分问题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教授,还要顾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探究一个问题,探究一件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会独立的思考问题,都能从问题中得出自己的观点来,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本里《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的后面就有一道这样的课后题: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写出了“我”庆幸父亲不是猎人,因为父亲对鸟的生活习性十分了解,如果他是猎人,将会有很多鸟儿死在他的猎枪下。从而也表达了“我”喜欢鸟,爱护鸟。表达就是只有提出疑问,经过多方探索,才能得出最后的真理。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我们身边的事物,善于提出疑问,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问题,经过一次次失败后才能得出最后的真理。让学生独立的思考课后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观察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课本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工具,老师要引导学生好好利用起来。课前预习是小学生接触课本的第一步,而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把课文和课后问题全都学会了,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1}朱旭玫.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利用课本插图的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67):85-85.
{2}丁琼玲. 主题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论文作者:杜金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课本论文; 学生论文; 高效论文; 课文论文; 作业论文; 古诗论文; 课后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