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怒吼——新中国抗日战争电影主题巡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黄河论文,新中国论文,主题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抗日战争赢得伟大胜利至今整整60周年了。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也是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觉醒。时间的流逝没有冲刷掉历史的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拍摄的一系列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从多方面反映了这场战争,并形成若干电影主题,让中华儿女永远记住那交混着残暴和屈辱、愤怒和斗争、牺牲和胜利的历史的回响。
同仇敌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即“……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共同构建了一切含有进步意义的战争影片的叙事基调和情感基调。在新中国拍摄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中,对中国人民各地各阶层抗战和与国际友人共同抗战的壮举做了多侧面反映,爱国主义主旋律是这些影片的魂魄所在。诸如《中华女儿》、《赵一曼》、《平原游击队》、《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椰林曲》、《回民支队》、《金玉姬》、《粮食》、《51号兵站》、《地雷战》、《地道战》、《苦菜花》、《望日莲》、《密令截击》、《破袭战》、《血战台儿庄》、《烈火金刚》、《铁血群英》、《敌后武工队》、《浴血太行》、《红棉袄,红棉裤》、《国歌》等等影片,都在赞颂血雨腥风中坚持反侵略的英雄,各种英雄形象显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取向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在银幕上涌动着不可欺辱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爱国情怀。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艺术家历史眼光的开阔和艺术概括力的增强,抗日题材影片的视角亦在变化和深入,愈加丰富的抗战影片歌赞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魂。从《西安事变》中我们看到,张学良、杨虎城不顾蒋介石的军事高压、更不惜官禄利诱,敢踏莫测之深渊,发动西安事变,扣留“领袖”,逼蒋抗日,惟其爱国情深!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抗战历史也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影片的组成部分。《血战台儿庄》(广西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将这种国难当头之际迸发的爱国情怀表现到极致,这部影片充溢着同仇敌忾的抗战激情,张自忠将军捐弃前嫌,驰援危急中的庞炳恂集团,川军王铭章师在受到一些战区一再冷落后,最终却仍能以破旧的武器同数倍于己的日寇死拼到底,无不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情感——深厚的爱国主义之心使然。作为8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战争题材影片,《血战台儿庄》在艺术上也有不同以往的新的追求,特别注重在传统的叙述段落中发挥影象表意的功能,注重影象造型,也注重声音造型,注重创造审美意象,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影片结尾的造型更成为全片情感的高潮和升华:镜头缓缓横摇,全景展现:牺牲了的中国官兵尸体层层叠叠,许多是和鬼子扭打在一起,一直堆到城墙下面,使人耳边很自然响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心声。在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日,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影片《七·七事变》,片中中国驻军金大中营与侵华日军一木清直大队在丰台街头的对峙,直到中国军队毫无畏惧地从挑衅日军面前走过的情景,旅长何基沣率本部官兵始终直面敌寇,以倒退步伐撤出卢沟桥的悲壮一幕,以及爱国军民奋勇抗战的感人画面,为中华民族之魂呐喊,表明民族尊严从来不可辱。
一些影片也正是在各种情节设置中,在各种激烈的情感矛盾中凸现人们的爱国情感。影片《马贼的妻子》(八一电影制片厂1988年摄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0年代东北长白山地区,北风镇学校的女教师秦玉竹遭到镇长曹士林的强奸,事后她要她的未婚夫——抗日义勇军长白支队队长曲文汉为她报仇。曲文汉带人攻打曹家大院时,曹却打出抗日义勇军北风支队的旗号,曲文汉在抗日的目标下忍辱负重,命令撤兵,并在对日战斗中与曹共同行动。性格倔强的秦玉竹必欲报仇,终以此目的做了土匪“草上飞”的押寨夫人。曲文汉闻知痛苦难当,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主动找“草上飞”聚集抗日力量。最后,“草上飞”不听曲文汉的劝阻,被内奸引入日军埋伏地,当曲文汉赶到时,队伍已经被歼灭,曲文汉也遭内奸枪击而死。影片表现了曲文汉为代表的抗联战士以大局为重的胸怀,其情感矛盾表现极具冲击力。90年代以来,一些影片对“民间抗战”给予更多的关注。影片《关东大侠》里的绿林好汉关云天、《血性山谷》里一开始不情愿给八路军带路的陕北汉子、《红盖头》里的乡绅高凤山、高金豹父子都不是共产党人,也不是军队官兵,是因为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民族血性的迸发,最终成为民族抗战英雄。
80年代初中期,中国第五代导演以一批战争题材影片崛起。他们继续电影语言探索,追求影象造型的独特性,更重视战争主题的探索,追求意蕴性空间。影片《一个和八个》(广西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打开了抗日战争电影的又一个新层面。影片内容相当独特和富有首创:一个——八路军某部指导员王金遭奸细诬陷与八个(6名土匪、一名投毒犯、一名奸细)关在一起。他的正直忠勇的人品最终感动了除投毒犯和奸细外的6个,他们一起投身于同日寇的血战。或许,这种对非正规军的表现在世界战争电影中算不上新颖,但对突破我们抗日战争电影的传统格局、扩大表现视野有积极意义。影片中的王金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出现的,他在土匪们身上“感召”出的是什么呢?是江湖匪气后面的民族血性,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性蕴涵的不可摧毁。
在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不断有国际友人参加,形成跨越疆域的战争合作。影片《白求恩大夫》(海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联合摄制)就曾经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这类战争题材影片之一。1938年,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著名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远渡重洋,来到硝烟弥漫的中国晋察冀边区,创建了军区模范医院。他精心医治八路军伤员,把自己的血输给受重伤的八路军徐连长,他也从八路军将士身上受到感染和教育。他以严肃勤谨的工作态度和朴素的生活作风,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写下一个国际主义战士赤诚高尚的一页。毛泽东著文《纪念白求恩》说:“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座右铭。80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多跨越疆域的抗战影片。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颇富意蕴的影片《雷北利号沉没在印度洋》。1943年,英国运输船雷北利号被德军潜艇击沉。船上幸存的20多名中英两国水手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们抱着参加抗战的强烈欲望,苦战76天,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挣脱了死亡,谱写了一曲不同国家反法西斯水手团结战斗的颂歌。在这个题材中还出现了有惊险动作片特征的影片《国际大营救》(峨嵋电影制片厂1991年摄制)。二战中,美国王牌飞行员罗杰斯上校在中缅边境的一次空战中被日军俘虏,日军出重兵欲将他押往仰光的帝国南方总部,以获取重要情报。为了营救他,美国战略情报局和中国远征军组织了营救行动。行动不断受挫,于是求助于我滇西抗日民族支队。由中国少数民族勇士和美军派出人员共同组成的营救队,在原始热带林和荒漠地区与日军特工队展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杀,罗杰斯上校得救了,中国少数民族勇士全部牺牲。影片《生死千里》(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表现抗战时期,为解救七千名入缅作战被困英军,国民革命军某部抗日华侨训练营营长黄国雄奉命率车队先行探路,并送情报。在艰险途中,自愿献身的军人中不仅有大批南洋华侨机工,还有新加坡、印度、日本、朝鲜等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
这些影片表现的都是全人类的共识和精神:在人类大同之前,战争不可避免,以战反战、维护人类和平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人类的共同主题。影片《黄河绝恋》(1999年摄制)以一个古老的异国之恋的故事再次表达着这样的意蕴。1943年秋天,一支八路军小分队护送跳伞的美国援华飞行员欧文去解放区。途中,为救护欧文,两名八路军战士牺牲,欧文与女军医安洁发生了恋情。在冒险抢渡黄河时,为了减少负重,负伤的安洁用最后的力量割断身上系着漂浮葫芦的绳子,沉了下去,欧文得以生还。小分队领队黑子为掩护他们过河与日本鬼子拼杀到最后一口气。半个世纪后,白发苍苍的欧文仍深深追忆着这一切。
人民万岁——抗战片中的人民英雄形象
英雄的精神和业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英雄是从各方面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战争片中的英雄形象总是与爱国主义精神相融合,总是与保卫祖国的战争业绩紧密相连。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从银幕上看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各种贡献的不光有将领和士兵,还有许许多多间接和直接地支援战争的人民群众。
英雄交通员形象。战争环境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着斗争常常要冒着危险秘密进行,这种秘密斗争任务常常需要各种不穿军装的“战士”来完成,交通员便是其中一种。影片《自有后来人》(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中的抗联交通员李玉和、李奶奶为保护游击队的密电码而死在日寇枪口下;《童年的风筝》中默默做八路军地下交通工作的奶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被暗藏的敌特暗杀了。还有被敌人枪毙的交通员“五叔”,观众甚至连他的面孔都没有看清,还有那许多牺牲了的和随时可能牺牲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交通员……这些“交通员”形象有着其最本质的含义:人民群众永远是军队的顺风耳、保护神。在八路军团指挥部和许多群众面临危险的时候,是张大爷将敌人引入歧路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藏有抗联军粮的山洞不被发现,老交通青山大伯活活冻死在山洞里(《白山黑水》)……可以说,这些交通员并不曾想到当英雄,他们做出各种英雄业绩是因为他们/人民对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倾注着最大的热情。塑造他们的形象,就是树立英雄的丰碑,以慰英灵,以免遗忘,以为榜样。
英雄母亲形象。母亲——人类崇高的称呼,慈爱的化身。在历史的漫漫岁月里,母亲,不仅有着对儿女的温情和爱抚,还有在强暴与邪恶面前的凛然不屈。抗战电影中刻划了许多这样的英雄母亲形象。影片《回民支队》中,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深明大义,拒绝为日寇劝降儿子,绝食而亡;《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政委的母亲为不使儿子在日寇的威逼面前分心,坠楼而亡,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村妇救会主任救护负伤的八路军班长竭尽心力,甚至忍痛牺牲自己的儿子掩护子弟兵。自然,英雄母亲不是天生的。善良的冯大娘的丈夫被恶霸地主逼死,儿子被逼逃难,开始,她不许女儿拿家传的猎枪惹祸端,后来,在对敌伪斗争中她觉悟了,亲手操起这杆猎枪打死了汉奸王柬之(《苦菜花》)。银幕上英雄母亲形象同样有着深刻含义:战士为祖国/人民/母亲而战,母亲始终都在战士心中,母亲心中也始终装着战士,给予他们无穷的力量。
智勇双全的民兵英雄形象。毛泽东的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含有两个基本指向,一个指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一个指军队和民兵的共同斗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民兵始终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比一般群众更多觉悟和勇气,他们在各种艰苦条件下想方设法战斗着,直接和间接地配合正规军共同作战。战斗的民兵形象建国初期就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影片《吕梁英雄》(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抗战时期山西吕梁山区的民兵柱子、二娃等人是怎样组织民兵保护麦收,打退抢粮的鬼子,又是怎样一步步克服困难把群众组织到抗日斗争中,开展坚壁清野。同期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北京电影制片1951年摄制)生动叙述了河北白洋淀地区的青年农民牛大水、杨小梅等人,从没有斗争经验到积累了经验,同日伪坚决斗争的故事。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遭受过各种挫折,是成长中的民兵形象。影片越来越成熟地表现着那些成熟着的民兵形象。做好支援前方的工作是他们的主要业绩之一,为保护八路军公粮,民兵康洛太以伪村长身份带领康庄民兵明里暗里与敌伪斗智斗勇,终于将粮食通过封锁沟运往根据地(《粮食》北京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民兵还以自己的智慧在战争中显现神勇。《地雷战》(八一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让我们看到民兵是怎样制造各种地雷打得敌寇丧魂落魄。60年代中期拍摄的影片《地道战》(八一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则将英勇抗战的民兵形象塑造推向一个高峰。2800个影片拷贝的发行量让几乎每个中国人得以从银幕上看到中国人民坚决反抗一切侵略者的战争伟力。
在银幕所反映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群众和民兵堪称无名英雄,《平原游击队》中不畏强暴、不惜生命保护地道秘密的老勤爷、《地道战》中拼死敲响警钟的老村长、《小兵张嘎》里不惧凶残、至死不说八路军伤员藏在哪里的嘎子的奶奶……曾给两代人留下印象。历史的册簿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后世也没有为他们树碑立传,他们理应活在历史的记忆里。影片《望日莲》(八一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则对那些无名英雄做了一次典型化的刻划。“望日莲”是冀中平原一个小交通站的负责人——一位年轻俊秀的姑娘的代号。她默默地做着抗日工作,时时冒着各种危险,不动声色地显示着威力,什么时候有护送任务,她都能安排,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是工作需要,她也只是轻锁眉头,照样不吭不响地完成任务。她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是以自己的功绩溶入无数无名英雄中,成为千千万万棵望日莲——千千万万个民兵中的一个象征。
标签:抗日战争论文; 八路军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黄河论文; 战争论文; 历史论文; 狼牙山五壮士论文; 国民革命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