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社区规划的思考论文_高林

当前国内社区规划的思考论文_高林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社区规划的理论,并分析西方社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最后总结了我国住宅区规划的现状,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时代要求。

关键词:社区规划;发展历史;发展要求

1 何为社区规划

住宅区规划是我国翻译Community Planning的一种中文表达方式,简称住区规划,而其标准的中文翻译应为“社区规划”,前者常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用,而后者常被社会学界引用。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不断拓展,社会学科的逐渐介入,可以为人们参与国际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其实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在城市规划发展历史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划师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西方城市从“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的不断进步与演化集中反映了该过程。

2 西方社区规划的发展概况

2.1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下的住宅区规划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下的住宅区规划,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具有快捷、方便的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否则,相对独立的城市住宅区无法与城市的其他区段协同工作。同时,住宅区功能单一,使住区用地的空间使用率和用户的社会交流成为难题,这个时期的住宅区规划注重住宅布置的空间、物质等技术层次上的要求,较少关注居民的心理适应与出行、交往等要求,这也是“现代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2 “邻里单位”对住宅区规划理论的突破

1929年美国建筑师C•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与出发点。其基本原则分为六条:

2.2.1 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

2.2.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2.2.3 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主要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准,以避免小学生穿越城市道路上学。

2.2.4 小学以及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位于邻里单位的中心。

2.2.5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hm2),每英亩(~0.4hm2)10户,以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2.2.6 邻里单位内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教堂、商店、图书馆以及活动中心。

与C•A•佩里同时代的美国人C•斯泰因和H•莱特也提出了类似的构想——新泽西州雷朋规划方案,这个方案中将人车分流处理得体,使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交处采用立体交叉。

“邻里单位”理论提出后,对以后的住宅区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第一次将“城市居住区”从城市规划系统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并深入考虑了居民的安全与居住区的合理规模,这个理论的诞生为现代城市的住宅区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技术上保证了住宅区规划的合理性,今天我国的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技术基础仍然沿袭该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后现代主义的城市住区规划理论——“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的诞生主要来自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反思,以及对18~19世纪欧美城镇规划模式的合理性的挖掘,这种理论主要来自城市设计层面,它更关心城市社区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继承,它对传统城镇所具有的有机性、凝聚力、协调、统一性进行肯定,并以此为模式,融入到对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与改造中去。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规划将传统的住宅区规划推向前进,从关心技术层面的设计手法,深入到城市社会的资源分配与合理使用等更深层面,其表现形式也更注意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而且与城市的历史、环境进行有机整合,对历史上的住宅区规划进行了合理的判断与总结,弥补了传统住宅区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历史学的脱节。

2.4 “住区规划”的转向——“人文区位学”等社区理论的介入

西方从“住区规划”转向“社区规划”,有赖于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影响与丰富。早在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社区理论,其专著《社区与社会》标志着社区理论的诞生。随后从欧洲传入美国,并在大约1920~1950年代,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该理论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有着极大的影响。人文区位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等一批社会学者借用生物学中竞争、共生、进化和支配这些本来用于揭示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区位学概念,来揭示都市的结构和发展动力。

随着社区理论的不断介入到住宅区规划领域,西方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理论上基本完成了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演进;其间又有众多的规划工作者加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使“社区规划”在实践层面上逐渐丰富起来,为后来的社区规划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其要求

我国住宅区规划的模式正在进行逐步演化,这与我国居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社会结构多元分层的历史阶段有关。因此,在研究住宅区规划模式的同时,必须同时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真正实现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演进,为社区自治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规划设计与研究人员关注。

3.1 拓展住宅区规划的社会学内涵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是一个丰富住宅区规划社会学内涵的过程,不仅在认识层面上要对此进行关注与研究,更应在实践领域中不断地强化这个理念,使社区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去。由于今后城市社区规划更多地将面临社区复兴、改造等课题,因此,关注城市历史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社区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将使社区规划的内容更加丰富,单一的技术处理模式将不再适应社区规划的要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规划设计理念将不断充实城市社区规划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更多的社区工作者将加入社区规划的行列。

3.2 提高规划师的社会参与能力

由于规划师是设计主体,或者说是设计主体的重要部分,规划师对社区规划的认识将直接影响规划的成果,社区规划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规划师的不断参与,不仅仅是在方案确立的阶段,而且要在社区维护与改造过程中发挥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友好的工作态度将有益于社区规划得以具体实施。

3.2.1 对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和数理统计

3.2.2 制作适于公众参与的工作流程图和反馈信息表格

3.2.3 制作网站,为社区规划寻找更广大的社会支持与服务

3.2.4 联合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专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与研讨活动等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是一次规划理念的更新,也是一场规划设计技术的变革,它将超越我国当前社区面貌单一,布局雷同的局面,对于我国的规划师将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同时,对规划师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沟通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规划师在社区规划中将会转变为一个设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从而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这将有赖于我国规划师培养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规划师不断地自觉参与社区规划活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3.

[2] 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4):54—55.

论文作者:高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  ;  ;  ;  ;  ;  ;  ;  

当前国内社区规划的思考论文_高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