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品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1999)06-0036-03
知识经济时代给旅游业带来的新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服务业对美国GNP的贡献率(典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60年代的50%增长到90年代的80%。世界银行论证世界上64%的财富由人力资本构成。
服务性行业产值的增加,进一步巩固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97年我国旅游产值已占到GDP的4.16%(注:1997年中国旅游年度报告。)。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注:WTO1997年公报。)。
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创造能力将空前扩大。这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旅游产业将近一步“软化”,旅游产品中有形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而更多的产品以劳务形式出现,产品内涵中服务的比重将再次得到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将发生变化,传统的三大支柱——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地位会逐渐衰弱,而旅游产品设计部门、文化部门、高新技术部门、信息产业部门、金融和环保等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服务部门将进入旅游业,扩大旅游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与非旅游从业人员将更难区分,旅游产品的价格也将更难度量和确定。
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旅游产品品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传统旅游产品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等一大批传统旅游项目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能够满足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这一类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产品销售量大且稳定。
2.新兴旅游产品出现。现代旅游者尤其是重复旅游者的增长,表明人们已不能满足大众化的旅游消费,更加追求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的个性化旅游消费,散客旅游的比重达到80%。我国自1992年已经成功推出一系列的主题旅游年,由此各种专项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会务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等等旅游产品适应于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收入结构、不同文化结构的旅游消费者。
我国旅游产品品种多样,但大多停留于旅游资源的表层开发,属于初级旅游产品。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如下图:
资料来源:1996、1997年中国旅游年度公报
从图中我们可知:近两年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仍以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为主,二者占旅游产品总量的77%(1996年)和77.8%(1997年),而其他旅游产品不到23%。产品结构严重倾斜,近似于单一,大大制约了我国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仅停留于资源的表层开发,削弱了产品的增殖能力。
我国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
考察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过程,结合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初步得出旅游产品的发展要经过两个过程(观光型的初级产品;参与式的文化产品)、三个阶段(第一代产品阶段;第二代产品阶段;第三代产品阶段)。
1.第一代产品。这一代旅游产品的开发处于旅游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旅游产业基础设不完备,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单调。在原始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生产出各种简单的旅游产品。其类型主要有:自然观光游、名胜古迹游。
这种产品的主要优点是:产品开发的时间短,见效快。旅游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回收投资。其主要缺点在于:产品对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其生产受旅游资源地域的严格限制,因而产品的辐射面不宽;由于产品仅经过简单粗加工,内涵不丰富,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价格很低,这种产品只能参与国际的垂直分工;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对资源的破坏性掠夺;这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已进入成熟期;游客与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单向参观式的信息传递,因而决定了产品的增殖能力很有限。
第一代旅游产品的模式适应于旅游发展初期。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产品上,利用其快速的资本回报,以旅游养旅游,加快旅游业的起步。这类产品不外“初级产品”,依靠接待规模的外延扩展来维持旅游收入的增长。我国对第一代旅游产品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一批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热点城市和地区。
第二代产品。这代产品处于第一代向第三代产品的中间过渡期,由于旅游生产已经走上正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此时,市场上各种产品良莠不齐。旅游市场上普遍出现了产品创新的需要。但由于产品的设计思路不成熟,在产品的内容编排上没有明显突破,产品形式虽然多样但内容大都雷同。这类产品主要有:商务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会议旅游、蜜月旅游及民俗文化旅游。
该类产品的主要优点是:产品以文化性资源为凭借,在第一代旅游产品以点为主的基础上连点为线,主体明确、独特;是更具文化和历史内涵一致性的产品;产品经过细致的深加工,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但该产品存在明显的不足;产品具有很大的机械性,因而决定了产品的辐射面不广,抑制了旅游产业的规模发展;由于资源的加工深度有限,产品的感染力不高,产品的回头客不多;该类产品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从而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旅游经营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
第二代产品加深了对资源的利用,其旅游方式以参观式与参与式相结合。这阶段产品抛弃了对资源的“硬开发”,加强了对资源的“软开发”,意味着旅游产品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趋近。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经营向效益型转化。为第三代产品的开发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我国目前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3.第三代产品。随着旅游接待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后,逐渐出现了规模经济,从而促使旅游企业在经营和产品开发上不断创新。与此同时,现代旅游中散客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几乎占旅游方式的80%以上。这一趋势表明旅游产品的个性化日趋明显。因而传统的规模生产已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出现了第三代旅游产品。
这一代旅游产品完全抛弃了传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模式,更为关注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其主要特点为:更加注重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由传统的资源“硬开发”转向资源的“软开发”,产品的增殖能力被无限放大;这类产品受地域的垄断很小,更具流动性,与此同时又增加了产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具有吸引力,产品放弃了传统的点线开发,以对资源的全面利用为主,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出现了区域旅游(大旅游)的发展趋势;这类产品能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更好地相结合,不仅开拓了传统的产品开发思路,而且给旅游产业的经营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旅游企业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这类产品以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其开发要求有相当深厚的文化沉淀,并且资源的密集度高。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融合了许多外来的民族文化,培育了相当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技术要求不高,最原始的才是最纯正的,才能迎合满足现代人们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和寻根的心理需求。
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文化旅游产品指以地域文化为内容,通过各种文化载体、以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其基本构成如下图:
其中人文景观作为传统旅游产品种类而与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对立。这是一种景观文化,旅游者对其消费通过单向参观实现。狭义文化旅游产品与之不同,它作为一种体验文化,旅游者必须通过双向参与才能领略文化的真正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节奏更快,机会稍给即逝。我国旅游产业如何抓住眼前的机遇,在下一个世纪实现中国经济的战略转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关注的事情。尽快开发和推出文化旅游产品是迎合知识经济时代,维持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