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对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起源于1980年代中期[1-17],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一些林业部门的学者首先对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法介绍和对国内森林游憩价值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18-30]。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权转让现象的出现[31,32],人们对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问题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森林旅游资源[33-35],研究范围也从实际操作层面转向对其理论的思考[36-39]。本文从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出发,寻找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并尝试初步建立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
1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
1.1 从劳动价值论角度看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大小是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毫无疑问,任何旅游资源都要经过人类劳动的开发才能够成为旅游产品,然后才能够被旅游者消费,也就是说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是商品,其中包含了劳动结晶。因此讨论旅游资源的价值必须从旅游产品说起。
1.1.1 旅游资源构成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核心
旅游产品由旅游资源、设施和服务三要素构成,其中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40]。旅游产品中的设施和服务是完全由劳动创造的,其价值量可以用C+V+M来进行衡量。但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旅游资源却并非是只由劳动就能够创造出来的。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目的并非是因为其中包含了设施和服务等劳动的结晶,而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美学价值,如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雁荡之奇。劳动在旅游产品生成中只是发挥“让更多的旅游者更好的体会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的作用,劳动所创造的设施和服务无不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因此劳动不构成,也不可能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因而也不构成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主体,构成旅游产品使用价值核心的只能是旅游资源。
1.1.2 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品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非常明确的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的效能,以及自然条件”[41]。在马克思所列举的五个要素中,除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外,其余四个全是非劳动要素,可以分别概括为科学技术、管理组织、资本和土地。如果说科学技术和管理组织在劳动生产力中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借助人类劳动这个载体来实现,那么资本、土地这两个要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合并为劳动这一个要素中去的,即“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42],由于旅游资源是依附在土地上的,与土地密不可分,因此具体到旅游生产活动中,则可以表示为“劳动、资本、旅游资源等要素在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中都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旅游生产中,旅游资源的作用与一般生产活动中土地的作用有所不同。①旅游资源是旅游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人们的旅游开发活动是围绕旅游资源进行的。没有旅游资源,人类的旅游开发活动也就没有了作用对象,旅游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②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价值的物质依托和现实基础。旅游产品不能脱离旅游资源而存在。③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差异决定旅游产品价值量的大小。
然而,在承认自然条件形成劳动生产力的同时,劳动价值论明确指出价值只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43],从根本上否认了旅游产品中作为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的价值。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前提条件,它是在分析解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批判地继承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系是从商品交换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它本质上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适用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因而李金昌指出“研究物质财富及其创造,研究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应该运用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的概念,或经过修正了的效用价值的概念,即抽掉西方效用价值论中的政治因素的效用概念”[44]。
1.2 从效用价值论角度看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45]。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属性称为效用,效用是价值的来源。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和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得以体现的充分条件;②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量,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③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均等;④效用量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状况决定。
根据效用价值论,旅游产品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①旅游产品是否有效用;②旅游产品是否短缺。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说明有效用。而旅游产品是否短缺却是与旅游需求相对应的。当人们的生活目标还在为生存、为温饱而奋斗的时候,旅游需求不具有产生的前提条件,旅游产品的供给是充足的、非短缺的。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日益增多,旅游供给相对减少时,旅游产品才会短缺。近几年,我国“五一”、“十一”及“春节”黄金周产生的旅游“井喷”现象说明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供给是短缺的,因而,从效用价值论来看,旅游产品是有价值的。
但效用价值理论认为只有进入市场、能够买卖的物品才有价值;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物品就没有价值。按照这种观点,在旅游活动中,作为旅游产品使用价值构成核心的旅游资源并没有进入市场发生买卖,同时由于在我国法律规定旅游资源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不能进行买卖,因此造就了旅游资源无价值论。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着理论的发展,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理论的提出也就势在必然了。
2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1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含义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效或效用。而客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体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只有适合主体需要的那些特性和功能,才会与主体构成价值关系。由于客体的多种功能可以同时存在,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某一客体的价值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资源的排他性使用的价值。由于旅游资源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并且其中一些功能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即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无法限制的非排他性功能,如森林旅游资源涵养水源的功能,河流湖泊旅游资源调节局部气候的功能,这些非排他性功能的受益者无需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支付任何费用。但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方面的使用就不是纯公共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可以凭借其所有权或经营权向进入旅游资源地域范围的旅游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当旅游资源的使用者处于一定限度内时,即旅游资源的承载力范围,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不受他人干扰而完全使用该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的认可,其含义可初步认为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指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效用的货币衡量。这样定义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2.1.1 与旅游资源的定义相一致
旅游资源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在资源分类体系中也是以使用功能为参照系进行分类的,那么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应从使用功能的角度进行考虑。即,如果某种资源同时具有多种使用功能(这在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如果该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应用于旅游活动中,那么对其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只有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以森林为例,其价值应由生产木材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净化空气的价值、防风固沙的价值以及旅游的价值等综合构成。当森林作为旅游资源用于旅游活动时,除森林的砍伐将受到限制外,其他方面的作用将仍然保持着,那么在上述价值构成中,只有生产木材的价值受到较大影响,其他方面的价值均不受明显影响(我们假设森林在用于旅游活动中时其物种种类、林木覆盖率和郁闭度、林木质量等自然属性不会发生变化)。对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讲,森林用于旅游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森林用来生产木材能够带来的收入,只有森林用于旅游活动的价值大于这个机会成本,森林才将被作为旅游资源用于旅游活动中来。
2.1.2 从实际应用出发,为盘活我国旅游资源资产,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随着改革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者把旅游资源经营权进行出让,或者把旅游资源作价入股进行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无论是经营权出让,还是股份制改革都涉及到旅游资源价值大小的问题。既然是把某一资源用作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经营,那么衡量其价值大小也就自然应该从资源的旅游用途来进行衡量。但是在经营权出让过程中,旅游资源的经营权的价格如何确定?在股份制改革中旅游资源应占到多少股份?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把旅游资源的价值估计过低,轻则造成国有或集体资产的流失,重则使旅游资源遭到不可恢复性的破坏,遗恨千古。
2.2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构成
按照是否被旅游者使用,可以把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划分为利用价值(Use Value,UV)和非利用价值(Non-Use Value,NUV)(表1)。
表1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
Tab.1 System of tourism resource value
总价值
类 亚类
说 明
旅游
利用价值(UV)
直接利用价值(DUV) 直接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价值
资源间接利用价值(IUV) 间接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价值,为直接利用价值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经济
非利用价值(NUV) 选择价值(OV)将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的现实估计
价值存在价值(EV)继续客观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为了物体的存在的付出
(TRV)
遗赠价值(BV)为后代遗留下的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
2.2.1 利用价值
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是指当旅游资源被旅游者消费时,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作用和功能。它是指旅游资源直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价值,也就是现在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商品和服务的形式为旅游者提供的福利。按照是否和旅游者直接接触,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可以划分为直接利用价值(Directly Use Value,DUV)和间接利用价值(Indirectly Use Value,IUV)。
2.2.1.1 直接利用价值。指旅游资源直接满足人们旅游活动的需要的各种功能或效用的价值。包括旅游资源提供的休闲娱乐、美学欣赏、健康疗养、文化价值以及科学研究、认知教育等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效用。
2.2.1.2 间接利用价值。指旅游资源提供的非直接的,用来支持直接利用价值的各种功能或效用的价值,指旅游资源生态服务功能,它们虽然不能直接进入旅游生产和消费过程,但却能为旅游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2.2.2 非利用价值
旅游资源的非利用价值指目前人们没有利用,但可以供自己未来和子孙后代利用的旅游资源功能和效用。旅游资源的非利用价值可划分为选择价值(Option Value,OV)、存在价值(Existence Value,EV)和遗赠价值(Bequest Value,BV)。
2.2.2.1 选择价值。人们不仅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对旅游资源的消费,而且还愿意为自己的未来消费支付一定的费用,保留对这种旅游资源的选择权,以便自己能够在将来有机会消费该旅游资源。这种为自己未来的选择权支付的费用即为旅游资源的选择价值,其实际上是人们对未来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的现实估计。
2.2.2.2 存在价值。是指人类不出于任何功利目的考虑,而只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存在而体现出的支付意愿,即存在价值是人们对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物种的同情和关注。如果人们相信地球上的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和人类一样有继续在地球上存在的权利,人们就必须保护这些物体,即使它们看起来没有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利用价值,也没有选择价值。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是对它们的存在有支付意愿。人们对旅游资源存在的支付意愿,就是其存在价值的基础。如果这种旅游资源是特殊的,其存在价值就更为主要,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存在价值不仅会成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会越来越大。
2.2.2.3 遗赠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某种旅游资源而愿意进行支付,这种支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它留给后代人来进行享受其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遗赠价值与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有明显的区别。遗赠价值是为了保障后代消费旅游资源的权利而进行的支付,选择价值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消费而进行的支付,而存在价值不是因为任何人的消费,而仅仅是为了使旅游资源能够存在下去。遗赠价值反映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一致的。
于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TRV=UV+NUV=(DUV+IUV)+(OV+EV+BV)
2.3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特点
2.3.1 增值性
导致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增值的原因有:①供求关系的变化。尽管旅游资源的范畴会不断拓展,其涵盖的景观对象范围会越来越广,但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即旅游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刚性的。于是,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旅游资源变得相对短缺,从而使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增大。②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特殊性。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活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会消耗资源的物质实体,从而导致资源存量的减少。如原始森林用于木材生产、野生动物用来狩猎、山体作为矿产资源进行建筑材料开发等。但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时则一般不会导致旅游资源存量的减少。因为旅游经营活动出售的是对旅游资源消费的权利,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产品,除在开发初期因修建道路等必要的设施时会对旅游资源的实体造成一定的损失外,在经营过程中不会导致旅游资源存量的减少。相反,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还会想方设法地保护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存量。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时间越长,知名度越高,越能够吸引人们前来旅游,其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2.3.2 潜在价值不易衡量性
从宏观角度看,一方面从观光旅游阶段的名山大川到新兴起的生态农业旅游、传统工业旅游和高科技工业旅游,乃至未来的太空旅游等,旅游资源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包罗万象,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旅游资源的潜在储量无法估计。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国家政策、政治局势、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旅游需求往往会有很大的波动。
从微观角度看,某一具体的旅游资源,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的影响,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环境状况、景区承载力、区位条件、经营模式的变化往往会对旅游者产生影响。旅游需求的不确定导致旅游资源潜在价值不易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