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措施探讨论文_江晓兰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物质依赖科二病区 四川成都 610031

【摘 要】目的 通过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危险因素的评估,找出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60例,按照有外走行为和无外走行为分为实验组合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37例,对照组患者2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自知力丧失且有攻击性,有外走行为危险因素,锥体外系反应耐受性差,会出现意识障碍而外走,对照组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外走危险因素,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其病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如了解患者的病史病因,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患者接触,做好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尽可能降低意外的发生率。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碍;外走;危险因素评估;处理措施

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种成瘾物质,能够影响人的情绪、行为、甚至使其意识状态改变,使人对其产生依赖性的一类化学物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精神障碍[1]。患者的行为使得家庭成员无法控制并忍受时,便会将他们送到精神性疾病医院去治疗,然而不管在家里还是医院,这类患者都有可能发生外走风险,给家人和护理人员带来诸多困难。为防止封闭式管理的精神障碍患者外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我院采用“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外走风险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优势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计划。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60例,符合ICD-10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2.7±10.1)岁,其中合法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1例,如酒精依赖患者,不合法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例,如病毒、海洛因依赖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患者外走危险因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外走行为的因素有:(1)患者已经患病,自知力丧失,但不承认自己已经患病,抵触心理强,依从性差,拒绝治疗,不愿意住院,因此会有计划的攻击医护人员,然后逃跑;(2)病人使用精神药物后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例如静坐不能、动眼危象、扭转痉挛等症状,同时可能出现紧张、焦虑、心情低落、抑郁、自伤甚至自杀。病人难以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产生外走行为;(3)受命令性幻听支配,有的患者甚至患有妄想症,觉得周围的人都想陷害他,便会外走;(4)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不认识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会盲目外走。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评估结果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项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自知力丧失且有攻击性,有外走行为危险因素,锥体外系反应耐受性差,会出现意识障碍而外走,对照组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可能多数无固定职业,游手好闲,喜欢刺激,易受误导,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而容易接触毒品出现精神障碍[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是困扰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重要因素,采用各种方法降低外走或避免外走是目前临床的主要任务。首先医护人员需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其病因,是否是第一次发病,使用抗精神药物是否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性格怎样,是否容易冲动发生破坏行为,有无幻听、被害妄想,自知力是否丧失,有无意识障碍等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外走倾向,对患者的情况了然于心,提前做一些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需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护理,例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性,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护理,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消除对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性,慢慢适应社会[5];最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工作娱乐活动丰富患者的生活,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焦虑、抑郁心理,使其保持心情愉快。尽可能的减少外界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家属需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给患者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安心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需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服务态度,不能粗暴对待患者、也不能漠视患者、更不能虐待患者。带患者检查或者进行室外活动时,需让患者一直在视线范围之内,防止患者伺机逃跑,兴奋躁动的患者需给予保护措施,病房周围禁止出现刀具、绳子和砖块等,禁止在危险场合逗留。

在本项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自知力丧失且有攻击性,有外走行为危险因素,锥体外系反应耐受性差,会出现意识障碍而外走,对照组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外走危险因素,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其病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如了解患者的病史病因,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患者接触,做好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尽可能降低意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琴,岳玉川,宇双琼,朱珊,吴碧云,黄厚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的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04:120-122.

[2]何国琪,郑春美.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02:73-76+87.

[3]赵燕,江海峰,杜江,任其欢,李煦,汪文文,孙海明,赵敏.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03:201-205.

[4]邓先华,黄志彪,李学武,李毅,王轶,吴冬凌,高北陵.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01:15-18.

[5]邱秀英,黄慈芬,曾美平,张文芳.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1,09:70-71.

论文作者:江晓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  ;  ;  ;  ;  ;  ;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措施探讨论文_江晓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