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务实与美--语文教学艺术概论_艺术论文

创新、务实与美--语文教学艺术概论_艺术论文

创新 务实 立美——语文教学艺术说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主体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即不因袭固有的模式,创造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语文教学艺术当不例外。执教者应弘扬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通过一定的筛滤、选择、重组,赋予语文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感,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主体。

自出心裁——教材处理的最佳境界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教材更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艺术地处理教材就必须在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执教者独到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产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语文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

独具慧眼寻点 这里所谓的“点”主要指语言训练点,有重点训练和常规训练两种。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词句、诵读、说话训练,中高年级既有段或篇的重点训练,也有词句、诵读、说话这些常规训练。这些“点”,有的教材已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示,更多的却必须依靠执教者自己去寻找。这就要求执教者苦练内功,独具一双洞察秋毫、明辨真伪的慧眼,能在课文中披沙拣金,使“点”定得准,定得巧。《泊船瓜洲》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如何确定语言训练点?因王安石选用“绿”字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千古佳话,故把“绿”字作为训练点,便是几乎所有执教者理所当然的选择。而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却独出心裁地还将“又”字作为训练点:“又”能否改为“已”或“正”?诗人为何选用“又”字?“又绿”是“再一次绿”,表示时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从而,深蕴于字里行间的缕缕乡愁便涌动纸外,触手可及。“又”不仅是迅速升堂入室领悟诗句情感的一把锁钥,而且,这“又”字所表示出的“离家久,更该还”,上承前面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所表示的“离家近,应该还”,下接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家切。何时还”,就像一条纽带使全诗上下贯通,境界全出。以“又”为训练点,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诗句领悟的深度,又使教学过程紧扣主线,不枝不蔓。

不拘一格穿线 这里所谓的“线”也就是能够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题眼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或其他能够牵动、辐射全文的关键词句、片段,它是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是登堂入室领悟课文的“枢纽”和“锁钥”。教同一篇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线”,以“线”穿“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教《凡卡》一文,许多教师在学生初读后,让他们分别找出写信的情景、书信的内容、联想的乡下生活,然后各个击破,显得眉目清楚。不少教师以凡卡写信时的三“看”、三“叹”为切入点,牵藤取果,纲举目张。这两种处理自有其长,但若一味穿旧鞋走老路,因袭前人、他人或自己的旧做法,势必扼杀课堂的生命;惟独树一帜,不落窠臼,才能营造盎然的生机。有一位教师的处理就体现了独运的匠心:在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三部分内容后,以“我没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为“线”设计问题,组织教学。问:文中几次写到狗?写了哪些狗?凡卡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里?这一问就把联想部分的“爷爷守夜”“砍圣诞树”和书信中的“学徒生活”“莫斯科见闻”这些重点内容串联在一起,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议:学徒生活中的凡卡不如爷爷身边的狗,可以得到主人的爱抚,无忧无虑;不如莫斯科城里的狗,可以成为富人的宠物,吃喝不愁。品:抓住文中精当传神的词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探究作者如何表达出凡卡生活“连狗都不如”,从中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和语言表达技巧。读:把凡卡的哀求部分作为朗读指导的重点,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把确定重音、调控语调、正确停连渗透其中,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朗读技巧,读出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绝望呻吟和血泪控诉以及作者对“连狗都不如”的凡卡的深切同情。这位教师以独到的领悟和见解,发前人所未发,以创造的精神和智慧,独辟蹊径,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推陈出新——手段组合的基本追求 随着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进程,语文教学的方法、手段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现代多媒体手段等“他山之石”的借用,更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崭新气象。然而,方法、手段从发展的角度看虽然层出不穷,但在一定的阶段里并非无穷无尽。追求新的方法、手段固然是创新,在教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言而喻,而对广大教师而言,创新不在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方法、手段,或挖空心思地运用最新的方法、手段,而在于潜心寻求现有的方法、手段的最佳组合,从中产生新意和美感。读词、提问、朗读、播放录音、活动投影这些教学手段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但在现代多媒体已被广泛运用的今天,即使是现代化的录音、投影也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可是,在福建省第二届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龙岩师范附小廖椿彪老师执教《白杨》(第二课时)的起始阶段综合运用了这几种手段,却令人感到清风扑面,耳目一新:教师先让学生读投影屏幕上的前一节课学过的词语,然后问:哪个词最能反映戈壁的特点?学生答“浑黄一体”。再问:“浑黄一体”到底是怎样一幅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屏幕上是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幕外配以狂风呼啸声的录音。教师读道:“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画外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响起了有节奏的火车行进的轰鸣声。画面上闪过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画外又响起一对男女童音,男:“爸爸,那树多高!”女:“不,那不是树,是伞。”教师问:他们在争论什么?爸爸又是怎样向他们介绍的?由此切入,直奔重点段的学习。著名学者姚一苇在论及艺术创造时指出,所谓创造不是创造什么资料,而是创造一个秩序,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秩序。《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一个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注:(美国)珍尼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未创造出全新的方法、手段,而是将固有的几种方法、手段加以极具匠心、恰到好处的组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秩序”,充满令人惊奇的感染力。

二、务实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石

掌握、表现语文教学艺术的实质就是对语文教学高效益的追求,因而,是否高效就成为鉴别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基本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这是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就要在教学中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练得实,练得精,练得巧,练得活,练出实效,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石。

声情交融——优化读的训练 诵读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加速语料的内化,促进语言的表达,还可以渲染感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熟读,尤其要声情并茂地读,才能奏效。在诵读中,声与情互为表里,“声”主要指准确确定重音,适当调控语调,恰当把握停连等基本技巧,“情”主要指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旨。诵读训练必须把基本技巧的掌握渗透在引导学生入情传情的过程中,掌握技巧的同时,加深领悟了情感,二者互动互促,水乳交融。这样,学生运用技巧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领悟情感能与作者心相应情相通,表达情感能发于声而源于心,从而声以情发,情因声显,声情并茂。

分步同步并举——强化写的训练 写的能力的高低是语文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在语文能力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写的训练有读写分离和读写结合两种类型,读写结合又可分为分步结合和同步结合两种形式。所谓分步结合指的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形式。在这种训练中,写的内容具有开放性,若随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势必节外生枝,破坏课文的内在气势和神韵,破坏教学主线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因此只宜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作文课内以及课外时间进行,这样,写的密度就受到限制,削弱了写的力度和强度。我们主张不废分步结合的同时,加强同步结合的训练,即以课文的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曼谷的小象》中“啊,那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先引导学生借助删比的方法品味句式,领悟其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赞美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赞美小象的主人阿玲的诚挚和热情,赞美她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然后要学生用这种句式写一句赞美阿玲的话。也可以就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写下来。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把它写出来,以显示它的神奇。这种同步结合的训练,理解促进了运用,运用深化了理解,文与道兼得,形式与内容兼顾,是一条一举两得、切实可行的写的训练的途径。与分步结合的训练并举,可以大大增强写的密度,获得更高的效益。

三、立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动人的歌,给人美的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美是立美与审美的辩证统一,立美即创造美,审美即认识美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而立美居于支配地位。师生都是立美的主体,而因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立美起关键作用。教师的立美是多方面的,如美化自我形象,美化教学手段,美化教学环境,美化课堂板书等等。下面着重谈谈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的美化: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语言的文化品味美 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桥梁,是立美的重要手段。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可能因其教学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美,或平易亲切,或生动形象,或庄重严谨,或恢谐幽默,或激情澎湃,但因共同的职业而具有共同的美感要求,这就是文化品味的提升。文化品味较高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规范 就是要掌握运用普通话,语音标准,遗词恰当,语法中规,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典范。教学语言的规范程度是衡量教师文化程度、文明涵养的标尺。满口方言土语,词不达意,语病连连,岂能创造美的课堂氛围?岂能给学生以文化修养的熏陶和语言学习运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典雅 教学语言是接近书面语的精粹的口语,它去除日常口语的粗糙脱略、冗余芜杂的缺点,而融入书面语精确严谨、秀雅典丽的优点,充满书卷气。但它仍保留日常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自然的特点,切不可把书卷气变成古奥难懂、卖弄风雅的夫子气。

灵活 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的,灵活多变,合理调控。首先,导入语要先声夺人。做到心中有文,或引导入境,或切中主旨,不可生拉硬扯,离题万里;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深浅适度,声声入耳;胸怀全课,导入要紧扣教学主线,与教学流程和谐运行,不枝不蔓。其次,提问语要启迪思维。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根据教学环节问得其时,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问;同时,问的形式要做到直问与曲问合理调配,正问与反问相辅相成,深问与浅问相互转换,使提问语更具启发性。第三,小结语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不可信口开河,拖沓冗长,令人不得其要。第四,过渡语要推波助澜。教学环节既要层次分明,又要运转自如,这就要求过渡语必须在起承转合中推波助澜,使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流畅自然。第五,评价语要中肯得体。中肯即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恰如其分评价学生获知的程度;得体,指的是合乎教师语言的特征,多用激励性语言,肯定优点要热情洋溢,指出不足要亲切具体。

大珠小珠落玉盘——课堂节奏的律动美 所谓教学节奏,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和营造课堂氛围的需要,灵活调控教学速度、行止和师生情绪的缓急、强弱、高低,力求创造出起伏有致、疾徐有间、张驰有度、动静交错的律动美。仍以廖椿彪老师执教的《白杨》(第二课时)为例,其教学节奏的营构和调控就值得借鉴:

在导入阶段(见前文),教师巧妙地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既激发了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又促使学生迅速入境,取得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重点段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时,先让学生默读,图文对照,体会白杨的特点;再通过议论交流,理解白杨的特点;然后,运用投影展示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强不屈的形象,并通过引读,反复渲染,一唱三叹,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化领悟;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掀起第一个高潮。可谓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学习课文另一重点内容爸爸与白杨有何相似之处时,教师让学生完成两道书面练习:白杨树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还是遇到__,他总是__,不__,也不__。(另一题略)以练习代替分析,节奏由快而慢,由动转静,由急趋缓,而学生的思维仍处于积极紧张的状态。可谓是“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质疑、讨论,学生理解了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并在教师得当的指导下声情并茂地诵读,课堂教学渐进高潮。当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中心之后,教师进行了小结;屏幕上再次闪过一排白杨树,伴随着激昂、凝重的乐曲,白杨树的下半部叠映出边疆建设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天斗地、忘我工作的画面;画外响起嘹亮、雄壮、振奋人心的歌曲《小白杨》,学生和听课教师无不心灵震颤、肃然动容。在最高潮中,全课结束。正恰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是一堂扎实高效、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也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交响乐。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时而亢奋,时而舒缓,时而困惑,时而释然,时而蹙眉凝思,时而议论纷纷,时而伏案疾书,时而书声琅琅,在跌宕多姿的律动中,在充满艺术美感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佳境,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去汲取语言营养,磨砺语言能力,接受情感熏陶,获取了最佳的教学效益。

标签:;  ;  

创新、务实与美--语文教学艺术概论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