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转型战略任务与我国党建组织创新_社会组织论文

现代化转型战略任务与我国党建组织创新_社会组织论文

中国现代化转型与党建组织创新的战略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呈现为一个多层面、多样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党从战略上思考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战略上思考不断探索新型协调的组织体制,不断探索灵活高效的组织机制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从上海市合作交流党委在“两外”单位党建工作中提出促进工作理念的新思路、新举措来看,切实具体地体现出了新时期党建与现代化社会转型紧密结合的战略趋势和总体方向。

一、现代化社会转型与党建的战略任务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根本上说,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总体背景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伴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由以往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因此在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点,它们集中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价值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

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社会体制的培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政府逐渐改变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职能,弱化了以往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改变了对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包揽的状况,并由此引发和培育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结构分化的新格局。“政企分开”使企业和市场逐步从政府行政体制中分离和发育起来。随着政府行政资源、市场经济资源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新确定各自的资源配置原则,必然会剥离原先政府和企业组织所承担的许多不应承担的社会功能,文化、教育、体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社会事务正在逐渐回归社会。因此,执政党必须积极探索创新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适应和领导在公共权力、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等方面重新构建社会资源多样化配置、均衡化协调的新型社会体制,积极鼓励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他们共同面临的事务,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承担起政府行政组织难以有效提供,市场赢利组织不愿提供的许多社会功能。

二是社会组织的分化与社会功能的拓展。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突破,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组织功能的不断分化,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模式将被高度专业化、独立化的多样性组织模式取代,社会组织类型多样化、功能专门化的新格局逐渐形成。当前,在我国的社会领域和社区领域中,已经产生并不断孕育着许多新型的社会化组织,如各类行业协会,各类志愿者组织,癌症患者俱乐部,业主委员会等等,这些大量兴起的旨趣性、公益性、互益性、自治性组织,不仅以专业化的,更为精干、高效、灵活的方式满足人们日趋丰富和复杂多样的需求,而且在“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成为具有“社会人”特性的广大社会成员重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全新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社会参与和社会管理的功能。

三是社会群体的分化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尤其是在人们的个人能力作为人力资本,以及个人资产等共同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将进一步转化为资本和财产的差别,它们构成了社会人群发生“阶层性”分化的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如何使不同利益的人群形成新的社会协调与整合关系,如何使“单位人”与“准社会人”重新自觉认同和形成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这些都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在为广大社区成员提供利益协商、交流合作的新型社会联系和参与方式,在培育不同利益人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新型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而切实的积极作用。

四是社会价值的变迁与社会伦理的重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正由以往亲情关系、熟人关系向业缘关系、法理关系转变,无情的市场竞争原则打破了以往熟人交往的温情纽带,社会人际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功利取向和利益契约关系。随着城市大规模改造和建设,居民的搬迁使许多传统社区瓦解,新的高楼单元化的居住格局正在使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陌生感、疏离感和孤独感,严重阻碍了人们之间友爱精神的发展。通过各类志愿组织和公益团体的培育和发展,通过社区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将切实有效地帮助人们树立起高尚的精神追求,从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上,培育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努力实现价值理想与规范伦理的统一,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从而使提高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整体性、多层面的现代化转型,都将历史性地集中体现为全面的社会化发育过程。一方面必然要求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这是激发社会的自主创新和活力的需要。我国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推进城市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培育社会中介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等等,都体现了这一深刻的理论意义,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由此必然出现由单位人(自然人)向社会人(社区人)的深刻转变,必然引起社会成员在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大量刚刚开始走出单位,走向社会的“准社会人”,必然要在社会领域和社区领域重建新的社会化联系和组织活动方式,需要发育大量新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发挥它们社会化整合的完善功能。因此,执政党必须从战略上创新具有很强社会整合力的纵向横向网络结构的组织体系,确立各级各类不同性质机构组织中党组织的多样化功能,开展以社会化为纽带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从而使党的工作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使党的组织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上海推进社区党建的三大阶段及其经验启示

结合上海社区党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必须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社区党建的社会化基础,深化和拓展新时期党的社会工作的新空间,深化和拓展社区基层党组织凝聚社会功能的新载体,实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战略目标,切实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执政基础。

在传统的高度党政一体化的体制下,社区中也通行街道党工委的决策主要通过街道办事处实施这样的模式。这就意味着社区中的基层党组织主要依托行政组织贯彻自己的主张,主要依赖行政权力发挥自己的影响,始终难以直接地、真实地建立起与社会的联系和关系。在我看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必然推动和导致“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从而使原有的党政一体化格局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深化社区党建的一项重要探索,就是要在依托行政权力基础上,更加注重直接地面向社会,使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扎根于群众之中,努力扎根于社会之中。

自1997年以来,上海社区党建在围绕突破传统单位党建格局、拓展社会工作新领域方面已经和正在跨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三大步,它们对于深化新时期基层党建的各方面探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一步是以“消灭空白点”为特征的阶段。注重在各类新生的经济和自治组织即“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突破了长期以来依赖行政权力在体制内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党组织的习惯做法,开始了基层党建社会化的重大探索。虽然这一时期还是注重把党建放在各类“单位”组织之中,明显带有传统单位党建的观念和经验痕迹,虽然这一探索遇到“两新”组织在单位功能、组织权力等种种特点和困难的挑战,但其根本意义和进步在于把党建工作延伸到了新的社会空间和领域,适应了社区建设的新变化、新发展。

第二步是以“楼宇党建”为特征的阶段。在一个聚集着许多公司组织的商务楼宇中,努力探索和寻找具有社会自身结构特点的社会空间,依托自然形成的社会单元开展党组织活动,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员服务站等等。楼宇党建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标志着社区党建开始从单位——国家走向市场——社会,它的战略性进步意义在于社区基层党组织正在逐渐确立起独立的新型政治生活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为党的组织建设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和工作载体。

第三步是当前正在探索的以创建“社区党工委”为特征的阶段。与在商务“楼宇”这一有形空间的社会单元中开展党建工作相比较,创建“社区党工委”的探索则要求党的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必须在复杂的、有机运行的社区结构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党在本质上是社会组织,是一个有政治要求的社会组织。党只有面向社会,赢得社会,才能真正赢得政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于新型的社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基本框架,由于社区各类功能及其组织正在培育和发展之中,也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理论认识和现成的工作经验,因此这项工作将是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探索过程,同时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开拓创新的举措。跨出这关键的一大步,将切实地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有力地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在社区中发挥政治领导与核心作用。

上海社区党建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社区党建社会化的积极探索适应了社区发育和推进基层民主的客观趋势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对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党建工作的传统模式的重大突破,它十分深刻而又积极地提出了、回应了、探索了以下三大难题:一是基层党建在工作格局上,缺乏社会领域和功能的问题;二是基层党建在工作方式上,缺乏社会活动机制的问题;三是基层党建在工作目标上,缺乏与社会民主互动发展的政治定位问题。推进社区党建社会化,不仅是社区全面发展中面临的深刻挑战,也是基层党建深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创建“社区党工委”等新的探索,将在社区党建的体制结构、组织整合、功能协调、机制融合等方面带来思想理念的深化发展和实践空间的不断拓展,将迎来社区党建全面发展、开拓创新的新阶段。

三、深化党建新格局的战略趋势和发展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关系样式将发生更为深刻的改变,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正在逐步发展出大量的扁平化的横向关系形式。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正在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面对这种“碎片化”(fragment)的社会结构,党必须从战略上调整自身的组织体系,调整工作方式与策略,实现新的社会整合,这种努力不仅体现在市场经济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结构中。实践表明,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化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原有行政化工作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化、网络化、互动性的各类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对自身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的全面整合。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切实地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基础之上,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建立在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之中,把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在提高各类组织的社会化整合之上,把党组织的活动融入到为各类组织和群众提供的物质文化服务之中,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与活动形式要从社会领域的特点出发,培育政治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党在社会层面的工作方式主要不是依赖行政权力的影响,也不能生硬地依据自上而下赋予的“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因此,党组织一方面应该积极组织党员广泛参与各项活动,发挥先锋和骨干作用,形成对党的政治威权的自觉认同。另一方面,应该努力使党的意志和党的工作融入各项活动的主题,以敏锐的洞察能力,广泛的交往能力,灵活的协调能力,把各类党的组织和社会组织团结在党的周围,切实发挥政治主导作用。因此,必须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平台,切实强化和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

深化基层党建要积极探索组织体制的社会化发展,全面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与利益群体。必须使基层党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充分体现各类不同条线、不同性质党组织参与合作的实质性要求。必须努力把所属体系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活跃的服务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从而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党的社会工作开展,必须与社会的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尤其是要与工作对象的需求相吻合。这就要求党的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走出传统的“单位”堡垒,走入社会,并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在社会多样化和个体化发展的潮流中,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此,必须重新界定党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设计党的功能实现的方式、途径和机制。

党的工作机制的社会化意味着党必须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的互动关系,党的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联系互动机制,这种联系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正式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是一种非正式的联系。通过一些不同形式的组织活动和项目,把各类党的组织和社会成员联系起来,通过这些社会化、互联性的活动能够为党的工作开拓创造新的广阔的空间。

标签:;  ;  ;  ;  ;  ;  ;  

现代化转型战略任务与我国党建组织创新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