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教师 王艺雯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教师 于永涛
课标要求及分析:
《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后机动地处理。
学情分析:
优势: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劣势: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制定的教学重点为: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根据课标内容和班级情况,我预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侵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侵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具: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预设时间6分钟)
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听了这个故事,了解了船的发展史,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想到前人对船的科学探究及其成果;或想到船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与用途;或也想自己动手造一艘小船等等)。
【点评: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感知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人类的发明创造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心中的创造欲望;产生探求新知的心理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兴趣、态度和获取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而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科学探究。 】
二、自主探究。(预设时间30分钟)
(一)假设猜想:(7分钟)
设计实验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本环节,我首先出示一定量的橡皮泥,问道:“我们用这块橡皮泥怎样才能造出一艘装载 量比较大的船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设想做一只怎样的船,才能装更多的玻璃球。各小组按自己的设想提出设计方案。我同时提醒学生:在船做好后,进行试装玻璃球时,要仔细观察,有了问题要及时讨论,想办法解决。 两个问题,两个层次。前者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在活动中进 行综合的运用,是个“设计与制作”的问题,目的是要学生初步了解 怎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后者是个“观察与发现” 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在活动的过程中 “如何发现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的思维过程。把两个性质不同问题放在一起,一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二是少了一个制作指导的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时间; 而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 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的思维过程。
(二)实验观察:(10分钟)
收集事实实验观察,收集事实学生动手制作、试验、改进。在试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 为什么有的船装了较多的玻璃珠,有的船装的较少,有的甚至没装就沉了?……学生通过试验会想到很多解决办法:为了防止船下沉,要把船底造宽薄一点;为了防止船倾斜,需要做船舱来固定弹珠;为了保持船的平衡,玻璃球要一个一个对应地放进去;为了防止进水,可以把船舷造高一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探究,不断改进小船以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点评: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小船做改进,既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 续,也是对探究活动的修正与再认识,还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应 用而得到巩固。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反思、 修正过程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
(三)载重竞赛:(8分钟)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橡皮泥小船载重竞赛:同样还是同等大小的橡皮泥,能造出一艘装载更多玻璃球的船吗?收集实验数据,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根据实验结果,评出装载玻璃球最多的船为“冠军船”。
【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竞赛活动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表达交流:(5分钟)
我让获得冠军小组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各小组分析一下自己的小船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改进。这样能促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活动中做出说明,这不但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结果做出总结,更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 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点评:充分的科学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在科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强化新知。(预设时间4分钟)
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船: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呢?引导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制作出更多的船,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强化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点评:创造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 因而科学课堂教学 应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的活动。 在科学课中仅仅让学生学 会观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实验等科研方 法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总体点评: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造一艘小船》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论文作者:王艺雯 于永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橡皮泥论文; 物体论文; 小船论文; 密度论文; 装载量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