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几种理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几种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2)06-0085-07
一、引言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教授早在1983年就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分析和比较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模型: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相互协调的三角模式。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一种模式的极端和另两种模式的最低限度,三角形的内部代表三种成分不同程度的结合。①据此,各国可以在三角形内部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相互比较,如图1。
图1 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式
近三十年过去了,克拉克的三角模型仍然是分析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不可绕行的经典视角。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和全球传播,高等教育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小政府主义、企业化或管理化、知识社会为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的全球化理性神话正在重塑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如托里斯和莫罗所宣称的:“也许没有一个地方比大学更加深入地被卷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了”②。但这不是一个机械的进程,而是通过扮演“制度传送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等超国家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定义、转换和传播而实现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变革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一切使得高等教育系统不再仅仅受制于本国政府和市场,而被置于国际组织、本国政府和全球市场等更加广阔的视域内。
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高等教育研究理论视角的转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从宏观视角出发,以新制度主义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同质化理论取向;从微观视角出发,以策略选择和转化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异质化理论取向;从中观视角出发,调和同质化和异质化争论,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组织的同质异晶”(organizational allomorphism)理论取向和澳大利亚学者马杰森提出的“全球国家地方机构”(glonacal agency)理论取向。
二、全球高等教育同质化理论视角
以迈耶、迪马吉奥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学派通过对全球制度变革的分析,提出了全球高等教育同质化的理论视角。
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项政治和经济理念,而且是一项在全球层面改变着社会制度结构的工程。根据迈耶等人的定义:“制度结构是有关社会如何运转和应该怎样运转以实现集体目的(特别是有关正义和进步的综合性的和不断演变的目标)的一系列文化理论、理念和处方的复杂性……赋予某些特定的实体和活动以集体意志,并把它们融合到更大的规划中去”③。因此,全球化层面的制度结构可以被概念化为“世界政治”。
以新自由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为导向的“世界政治”通过诸如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制度传送者”对高等教育政策、组织和课程结构等的策略和模型的定义、宣传,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制度性压力:将新的已经合法化或正在合法化的标准融合进去,这些融合由“制度传送者”所产生的规范性和模拟性制度压力而推动。④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常常通过教育贷款制定附加条件要求民族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制度或组织结构变革,这些规定通常反映的是全球化理性神话的要求。有时,一个国家要想进入现代和文明国家的行列,或者得到某些政治认同,就必须接受这些规定,俄罗斯加入欧洲推出的“博洛尼亚进程”就是想获得欧洲认同的例证。
除了全球制度性的压力,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变革是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同质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以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虚拟大学。由于这些技术本身隐含着的某些价值观(如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衡量指标)以及新生院校带来的竞争压力,各传统院校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保住自己的生源和市场,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项目。远程教育项目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反映了知识社会和商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而这些都是新的“世界政治”对高等教育系统产生影响的体现。
上述论证表明,全球性的制度和竞争压力,以及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高等教育的治理、体制、组织和课程安排等趋向同一。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控制、基于评估和远程控制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联系的“企业化运作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合法化的组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
三、全球高等教育异质化的理论视角
虽然新制度主义学派的方法和制度同质化的核心概念已经在实践中显示了它的分析力,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受到了其他社会变迁理论和视角的质疑和挑战。信奉策略“选择理论”和“转换理论”的学者从微观视角出发,考虑到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高等教育自身的传统以及政府管理人员、院校管理者和活动家的偏好等因素在塑造高等教育多样化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了全球高等教育异质化的理论视角。
“转换理论”提出,同质化理论取向从宏观视角出发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过程,如果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自下而上的过程,就会发现在面对自己特殊的文化、历史、需要、实践和制度结构时,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会对全球趋势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转换和重塑。正如斯派比所言,一旦一种全球文化被创造出来,它必将进入人类机构将之进行特殊转换,简言之,全球文化一旦释放出来就会脱离创造者的控制。⑤首先,国家的政治和政策在根据本国经济、文化和需要组织和塑造高等教育系统方面仍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国情的差异将导致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样的例证在比较高等教育的文献中不难发现。其次,在面临全球化变革和挑战时,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仅受到国家制度和文化结构的影响,还会根据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做出回应。这样的例证可以从微观层面对高等教育系统变革进行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也可以从克拉克教授对院校如何以特定的方式转向“企业化运转模式”的跨国比较研究中看到。
“策略选择理论”批评同质化理论忽视了组织在面临制度约束时的策略选择自由,转而强调机构的中心地位以及在组织行为、结构和反应方面的差异。因此,即使高等教育机构面临同样的制度环境和压力,它们也很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趋同化反应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而已。此外,同质化将削弱竞争力。如果高等教育系统越来越趋同,竞争将如何产生?我们怎么能区分成功与失败的模式?它们如何吸引客户,又如何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对此,“转换理论”指出,制造多样化的不是机构和策略选择,而是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再阐释。高等教育机构在面临全球化的制度压力时如何做出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和人员对信息的接受、选择、理解、阐释、结合、重建和使用;简言之,就是他们如何根据院校自身的组织文化和目标追求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化。
四、调和高等教育同质化和异质化之争的两种理论视角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的宏观层面的制度性环境和压力,同时也不能不顾地方的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这两股力量。
(一)“组织的同质异晶”分析框架
意大利学者马塞密里奥·维拉批评高等教育同质化理论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异质化理论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从语言学中借来“同质异晶”这个词来调和这两种理论之争。
根据语言学知识,一个“同质异形体”是指一个词素或形位素根据不同的适用情景而发生的词素音位学或形态音位学的变体。例如不定冠词“a”和“an”要根据后面所跟名词的发音来选择使用哪一个,但是在语法意义上,它们都是不定冠词,遵循同样的语法规则;而不定冠词“a,an”和定冠词“the”虽然形态不一样,但它们都是冠词,遵循冠词的语法使用规则。简言之,“同质异形体”就是同一个模式的变格,在其他领域,也不乏同样的例子,如音乐里面的“交响乐”,虽然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交响乐之分,但这些作曲都遵循同样的章法。据此,维拉提出了五个关于组织变化的命题和假设:⑥
命题1:应该把组织的变化置于广泛的制度性结构和动力的基本框架中加以考察。
假设:组织越是进入一个全球化、去地方化的组织环境,越容易面临广泛的竞争和制度性压力,也越依赖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结构对组织工作所下的定义。
命题2:在不同的组织领域,制度内容、竞争规则、原型和压力都处于一系列的接合、部门分化、细化和适应中。
假设:制度传送机构在融合和重新定义制度规范和原型的同时,还创建了一个更加宽泛的既适应世界政治和经济制度结构又符合组织需要的同质异晶的制度结构。
命题3:“制度传送者”和充满竞争的全球动力向国家层面施压,迫使民族国家政府将全球层面的制度和竞争规范、原型融入到相关的部门政策和治理结构中去。
假设:更广泛的制度原型和制度化了的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和治理结构模式相结合增强了国家层面的“同质异晶制度结构”;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运作的组织被迫调适自己的结构和行动去适应制度化了的原型,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而且也来自“制度传送者”所施加的制度新性和竞争压力,以及本领域内受欢迎的组织的竞争压力。
命题4:制度性和竞争性压力在融入单个组织结构时也要经过接合、部门分化和调适的过程。
假设:组织面临制度性和竞争性压力时会根据自身的组织特征和储备修正原型,从而成为同一个制度模式的变体。
命题5:组织的同质异晶体为社会定义和选择好的或不好的组织形式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假设:每一个变形体的性能取决于两个方面:是否在(组织)内部获得成功;是否在外部(社会)被评为和代表成功、有效的组织模式。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和经济和结构也重新定义了高等教育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政治和经济制度、结构相互作用塑造了高等教育的制度规范和原型;扮演“制度传送者”的国际机构又通过制度性压力将世界政治的基本规范和原型输入给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机构和高等教育院校;世界经济的竞争规范又通过竞争性压力将这些规范输入给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机构,同时通过基于知识竞争的机制将规范传送给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制度化了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后通过竞争和模仿压力输入到具体的高等教育院校;国家的政策制定机构则通过政策规范的强制压力将来做世界政治、经济结构的规范和压力输入给具体的高等教育院校。最终,具体的高等教育院校会受到来自国际机构、国家层面和高等教育系统本身三方面的压力,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作出回应,形成“高等教育组织的同质异晶体”。具体流程参见图2。
图2 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同质异晶的变化过程⑨
此分析框架很适合用来对“博洛尼亚进程”的产生、实施和效果作经验研究,也可以用来分析全球化如何重塑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课程和学术工作等问题。
(二)“全球国家地方”分析框架
澳大利亚著名学者马杰森提出的“全球国家地方”分析框架是调和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同质化和异质化之争的另一种理论视角。
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高等教育都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力量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日渐成为全球舞台的主角,不断扩展着自己对世界的影响力。传统的基于民族国家内部的高等教育分析框架越来越不能应对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情境下,超越国家、国家市场和国内高等教育系统而研究全球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⑦。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一个全球国家地方机构探索式”(a glonacal agency heuritic)来分析和比较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
在“全球国家地方机构探索式”中,“全球国家地方”(glonacal)这一术语旨在凸显全球力量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影响,但并不认为它是普遍或决定性的因素;仍旧承认国家层面的力量是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不能忽视地方层面的重要影响。⑧而“机构”(agency)这一术语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在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存在的一种实体或组织,如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机构,国家层面的教育部或高等教育司,地方层面的高等教育院校等;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们在全球、国家或地方层面个人或集体采取行动的能力,例如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协会这样的国际专家团队塑造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能力,商业高等教育论坛这样的国家层面的团体影响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能力,地方层面的院校教授团体和行政管理团队影响院校政策或提升院校国际竞争力的能力。⑩简言之,在全球、国家和地方每个层面都有相应的机构和集体的人类行动影响和塑造着全世界的高等教育。
该分析框架强调全球、国家、地方层面和维度的相互作用和交叉影响,不是从全球到地方的单一线性流程,而是同时发生的多方向的流程。全球层面的机构和集体行动不是塑造国家、地方层面机构和集体行动的决定因素,反过来,国家、地方层面的机构和集体行动不仅可以支持、挑战或修订全球模式,还可以塑造全球流程的结构。
“全球国家地方机构探索式”可以用一个包含三个空间维度的六边形晶体图展示出来,这些相互交织的晶体图由全球、国家、地方层面的不同机构和不同人力机构组成,如图3。
由全球机构、全球人力机构、国家机构、国家人力机构、地方机构、地方人力机构组成的六边形是该分析框架的基础;而其他三个六边形晶体图则分别是由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政治中的人力机构、经济机构和市场、经济中的人力机构、教育和专业机构、高等教育中的人力机构组成。这样的分析框架聚焦于具体的组织和集体行动而不是有关政治和国家、经济和市场、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笼统的概念。
该分析框架主张关注多领域和多维度之间、机构和人力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金字塔式的三角模式相比,六边形模式是一个非等级的机构,即六边形的全球维度并不处于国家和地方维度之上,该模式可以朝着任意方向旋转。在六边形外部,各机构之间产生双向联系;而在内部,一个机构可以直接与另一个机构产生联系,如全球机构可以直接与地方机构产生联系,相互影响。
图3 “全球国家地方机构”分析框架(11)
此外,还可以从力量、层次和条件、范围三个维度来分析组织机构和集体性行动之间的活动和相互影响。“力量”指活动和影响的大小、直接性程度,以及机构和机构人员可以使用的资源。所以各个层面与维度之间的联系有强弱、直接和间接之分。在六边形晶体图中,力量用两种方式表示:直接影响用实线箭头标示,间接影响用虚线箭头标示;箭头的粗细代表力量的轻重。“层次和条件”指当前活动和影响所植根的历史结构,以及使力量和影响能够从一个层面转移到另一个层面的当前条件和状况。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国家都拥有几个世纪由理念、结构、资源和实践经验而沉淀下来的历史,当前的机构不可能绕过历史而开展活动。在六边形晶体图中,外部的全球、国家和地方都是深深根植于由众多历史组织层次和当前条件组成的内部结构。“范围”是指机构和活动影响的地缘和功能范围。(12)
五、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着高等教育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因此,分析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新的理论视角。
新制度主义学派提出的高等教育同质化的理论取向,为我们在宏观层次上探析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背后的推动因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分析视角。“转换理论”和“策略选择理论”学派提出的高等教育异质化理论取向,为我们从微观层面解读高等教育系统在面对全球化的制度和竞争压力时是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组织结构,保证既要跟上时代步伐又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并赢得竞争力,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而维拉和马杰森则提出了调和高等教育同质化和异质化之争的理论分析框架。“组织的同质异晶体”可以用于分析由世界政治的基本结构和世界经济的竞争结构所形成的制度性和竞争性压力是如何通过相关国际组织、国家政策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重塑高等教育院校,最终在院校层面产生“同质异晶”的组织模式,它是一个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流程。而“全球国家地方机构探索式”六边形晶体分析框架则是一个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包含力量大小、层次和条件、范围的多向影响流程图,可以分析全球、国家、地方每个层面的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
这些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我们对研究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对象进行选择,与此同时,这些理论分析框架还需要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
注释:
①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②Torres,C.A.& Morrow,R.A.,“The State,Globalization,and Educational Policy,”in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ed.Burbeles & Torres(New York:Routledge,2000).
③Thomas,G.& Meyer,J.W.,“Regimes Changes and State Power in an Intensifying World-state-system,”in Institutional Structure:Constituting State,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ed.Thomas et al(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87).
④DiMaggio,P.J.& Powell,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s,”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ed.Walter Powell & Paul DiMaggio(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⑤Spybey,T.,“Global Transformations,”in Transla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ed.Czarniawska,Barbara et al.(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1996).
⑥Massimoliano Vaira,“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hange:A Framework for Analysis,”Higher Education48,4 (2004):483-510.
⑦Simon Marginson,“Beyond States,Markets,and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 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Higher Education 43,3(2002):281-309.
⑧Ibid.
⑨Massimoliano Vaira,“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hange:A Framework for Analysis,”Higher Education 48,4 (2004):483-510.
⑩Simon Marginson,“Beyond States,Markets,and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 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Higher Education43,3(2002):281-309.
(11)Simon Marginson,“Beyond States,Markets,and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 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Higher Education43,3(2002):281-309.
(12)Ibid.
标签:世界政治论文; 全球化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同质化竞争论文; higher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