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明
广州市第三装修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在使用时出现了脱落的现象,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笔者结合实例,总结并分析了造成隐框玻璃幕墙玻璃板脱落因素,希望对促进玻璃幕墙行业积极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隐框玻璃幕墙;硅酮结构胶;型材选择;施工
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建筑美观的层次也在上升,因此,高层建筑在幕墙选择方面基本都采用了玻璃幕墙。玻璃幕墙不但轻巧美观,而且充满着时代气息,非常受到设计者的重视。但是,隐框玻璃幕墙并没有外框,只用硅酮结构胶粘连,如果硅酮结构胶质量不好或者老化时,玻璃便容易脱落,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下面深入分析隐框玻璃幕墙玻璃板脱落因素。
1 型材选择错误
铝素材又称裸材、光身材,是制作普通铝合金门窗的常用材料,表面光泽度比阳极氧化型材差很多。铝素材表面未经任何处理,通过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后表面形成一层养护膜,养护膜的厚度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通常为0~3μm,远低于阳极氧化型材不低于15μm的平均膜层厚度)。因此,铝素材耐久性较差,与硅酮结构胶的粘结性能极不稳定,造成了隐框玻璃幕墙玻璃板块脱落的安全隐患。
图1所示的工程,采用铝素材作玻璃附框,玻璃板块装配不久就出现玻璃板块脱落现象,最后造成整个工程重新返工,将全部铝素材更换为符合规范要求的阳极氧化型材,损失惨重。
图1 工程型材选择错误
2 施工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幕墙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幕墙工程逐渐增多。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或间接委托无幕墙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玻璃板块与附框的装配制作。无幕墙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往往在厂房面积(打胶间与养护间)、打胶设备、人员素质、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达不到相关规范要求,因施工不规范、施工质量控制不严造成的玻璃板块脱落事故时有发生。
2.1 未做相容性试验或相容性型材与实际使用型材不一致
根据标准JGJ102—2003中3.6.2条款的要求,硅酮结构密封胶使用前,应经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与其接触材料的相容性和剥离粘结性试验。部分项目因工期紧,合同签订后立即进行施工,同时进行相容性试验,发现硅酮结构胶与型材不相容时,工程已开展了一部分(按照标准GB16776—2005《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的要求,相容性试验至少需要21d,单组分胶则需28d);也有些项目,尽管提前进行了相容性试验,但后因工程变更需更换型材或硅酮结构胶,更换后的材料来不及进行相容性试验立即进行施工,都可能出现硅酮结构胶与型材不相容的情况,造成玻璃板块脱落的安全隐患。
未做相容性试验,施工不久就出现粘结不良的情况,同样造成整个工程返工。
2.2 打胶、养护环境不符合规范要求
硅酮结构胶应在洁净、通风良好的室内进行打胶,最佳施工温度为10~35℃,且应有足够大的养护区域,确保硅酮结构胶完全固化后再进行玻璃板块的运输和装配。部分企业打胶现场灰尘较大,易造成基材表面的二次污染;部分企业因加工车间面积较小,硅酮结构胶未完全固化就运输到工地进行玻璃板块的装配施工,上述两种情况均会导致硅酮结构胶与基材粘结不良,造成玻璃板块脱落的安全隐患。
2.3 基材清洗不干净
洁净的粘结表面是硅酮结构胶取得良好粘结性能的关键。然而,很多玻璃附框用型材出厂时包装不严或无保护膜保护,部分企业在存放型材时也是随意堆放,等到型材使用时已被灰尘、油污污染。被污染的型材如不进行清理或清理不彻底,会引起硅酮结构胶与基材粘结不良,造成玻璃板块脱落的安全隐患。因此,正式施工前应选用供应商推荐的溶剂(异丙醇、丁酮、二甲苯等),采用“双布擦拭法”将基材表面的污物、灰尘、油污、结霜等清理干净。
2.4 底漆使用不正确
底漆使用注意事项:
1)通过相容性及粘结性试验,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底漆;
2)底漆应在基材清洗之后、结构胶施工之前使用;
3)用自然硬毛刷或干净无绒毛的白布在被粘表面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底漆;
4)底漆完全干涸后(一般需15~30min)才能进行硅酮结构胶打胶。根据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部分型材无底漆时能够与硅酮结构胶良好粘结,涂刷底漆后反而引起粘结不良。然而,很多企业不按相容性试验结果按需使用底漆,而是简单地将所有型材均涂刷一层底漆,这就造成了玻璃板块脱落的安全隐患。
图2所示的工程,因底漆未完全干涸就进行硅酮结构胶打胶,施工仅一周后就出现硅酮结构胶部分脱粘,最后不得不将玻璃板块全部卸下,重新返工。
图2 型材底漆使用不正确
2.5 打胶过程质量控制不严
打胶过程质量控制不严包括未按标准要求进行蝴蝶试验、扯断时间试验、随批剥离粘结试验、割胶试验等。
1)蝴蝶试验参照标准GB16776—2005中附录D.4的方法进行,用于判断双组分硅酮结构胶是否混合均匀。双组分硅酮结构胶两组分混合均匀并完全固化,才能保证其与基材的良好粘结。实际工程中进行打胶作业时,每次开机、包括间断后的开机前,均应进行蝴蝶试验。
2)扯断时间试验参照标准GB16776—2005中附录D.5的方法进行,用于判断结构胶的混合比例和混合后的固化速度是否符合结构胶生产商的技术说明,以及判断硅酮结构胶是否过期。结构胶的扯断时间如低于规定范围,应检查混胶设备,确认超出范围的原因(包括结构胶是否过期、是否需要调整或维修设备等),必要时应同结构胶生产商联系。实际工程中进行打胶作业时,每次开机、包括间断后的开机前,均应进行扯断时间试验,并将试验编号、拉断时间、日期、结构胶批号及其他有关信息纳入质量控制记录,以便日后查询。
3)随批剥离粘结试验用于检验工程的实际粘结效果。研究表明,阳极氧化铝型材即使采用相同的溶剂清洁,对相同密封胶的粘结效果也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受铝型材元素含量及熔炼、挤压、表面处理等工艺的影响,不同批次间或同一批次铝型材性能往往有较大差异。因此,实际工程中进行打胶作业时,每次开机、包括间断后的开机前,不同基材、不同批次的结构胶使用前都应进行剥离粘结试验,并随时抽检实际施工效果。
同一批次的喷涂型材粘胶面性能差异较大;不同批次型材粘胶面经铬化处理后粘结良好,未经铬化处理则部分粘结。
4)“割胶试验”参照标准GB16776—2005中附录D.1.1的方法进行(成品破坏法),用于检查硅酮结构胶的施工质量,包括结构胶本身的外观、颜色、气泡、宽度、厚度,结构胶与基材(玻璃、装配框等)的粘结性能等。
“割胶试验”按下列要求进行:第1次割胶前10片,检查1片(1/10);第2次割胶接下来的40片,检查1片(2/50);第3次割胶再接下来的50片,检查1片(3/100);从第4次割胶开始,以后每100片检查1片。根据每个工程实际情况的不同,割胶的频率可在双方协商下适当调整。割胶试验的测试数量、日期、测试用胶批号、测试结果(粘结或内聚破坏)以及其他有关信息纳入质量控制记录,以便日后查询。
部分企业只进行蝴蝶试验,省略其他试验,不仅无法对整个打胶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也无法保证硅酮结构胶与基材的粘结质量,等玻璃板块装配上墙出现玻璃板块脱落的事故后,再引起重视,为时已晚。
3 劣质硅酮结构胶的提前老化
硅酮结构胶连接着玻璃板块与金属构架,承受着风荷载及玻璃的自重荷载,直接关系到幕墙结构的耐久性及安全性。因此,硅酮结构密封胶必须具有较高的抗张、抗剪强度,抗反复拉伸、压缩和剥离粘结强度。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添加了白油等低沸点物质的硅酮结构密封胶。幕墙使用过程中,白油会使中空玻璃内部的丁基密封胶溶解,发生幕墙玻璃流油现象;同时白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挥发,使硅酮结构胶脆化、老化,进而导致玻璃板块脱落的事故。
4 密封胶种类选择错误
按照JGJ102—2003标准要求,建筑幕墙、门窗用中空玻璃,第1道密封胶应采用中空玻璃用丁基热熔密封胶;不需承担荷载的第2道密封胶宜采用聚硫类中空玻璃密封胶,也可采用硅酮密封胶;隐框、半隐框及点支承玻璃幕墙等需承担结构强度的第2道密封胶应选用硅酮结构密封胶。
错误选择聚硫胶代替硅酮结构胶,用于明框幕墙开启扇的二道密封,施工仅一年后,就出现聚硫胶泛白、中空玻璃内部出雾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聚硫胶完全脱粘后,必然造成中空玻璃外片脱落的事故。
5 结语
综上所述,硅酮结构胶决定着隐框玻璃幕墙的安装质量,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必须正确选材,确保施工质量,才能使隐框玻璃幕墙达到安全使用的要求。若施工方为了利益而不顾用材的正确,后果必定不堪设想。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督,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入销售链,防止不合格企业的不规范施工,严肃整治此类行为,这样才能使保证幕墙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戴克任;莫志兵.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设计与质量要求[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
[2] 宋志超.超高层建筑物玻璃幕墙施工中防止掉落的措施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
论文作者:邓宇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硅酮论文; 结构胶论文; 基材论文; 型材论文; 玻璃论文; 底漆论文; 板块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