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院制”的师范文化建设的精神构造与行动策略论文

基于“书院制”的师范文化建设的精神构造与行动策略论文

基于“书院制”的师范文化建设的精神构造与行动策略

邵成忠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摘要: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并因作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架构下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展现出新活力。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中提出了通过书院制等形式促进师范教育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仔细考察书院制度的传统形态和发展变革,可以发现传统书院在重视人文关怀、强调知识追求和重视主体实践等方面与新时代我国师范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高度的精神契合,有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文化自觉自信以坚定信念和涵养情怀,强化通识教育课程,重视均衡发展和文明对话,构建校内外实践场域,铸就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合金等行动,来推动师范文化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

关键词: 书院;精神;师范;策略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在我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9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实施导师制、书院制等形式,建立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推动师范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涵养教育情怀,做到知行合一。有鉴于此,有必要深入探究传统书院这一组织形式所内蕴与新时代我国师范文化建设相契合的精神构造,并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率的行动。

第二,承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个人产权,即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对个人的股份进行转让和处置,从而有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广大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为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最大限度扩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在产权的转让过程中,要以公平、公正和透明的产权流转作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权流转市场,从而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权转让提供重要的保障。

1 传统与现代:书院的不同形态及其内在意涵

传统书院兴于北宋,鼎盛于南宋,绵延至清末。古代书院从广义来理解,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官、私的双重教育为主导,以修书藏书、供奉祭祀、大规模讲学为方法,以树立规范性的儒家道统意识、批评时弊的道德使命感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书院主持院务者称为山长,一般由知名学者担任,在大儒辈出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吕学谦、陆九渊、魏了翁等曾先后出掌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和鹤山书院。明正德年间,王守仁于贵州建龙岗书院。这些学者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的同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历代书院较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

自2005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率启,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中所诞生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许多高校出现并因各自所据的文化渊源、 历史条件和办学定位的不同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在2017年发布的我国首份《高校书院发展报告》中认为,现代书院制的三种较为普遍的教育元素,即导师制、通识教育以及生活和养成教育,对三种教育要素建设有所侧重。从现代大学书院的实践来看,既不是对传统学院专业教育的否定替代,也不是对古代书院场景手段的全盘复制,而是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架构下,基于“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借助通识教育、养成教育手段实现一种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和延伸。

2 契合与会通:“书院制” 促进师范教育文化建设的精神构造

目标决定了价值方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既是时代赋予我国师范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决定了师范文化的价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传统书院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恰恰能够服膺于我们今天师范教育历史使命的实现。

2.1 以民为本、崇仁向善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伦理会通

在师范教育当中,学高为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一个没有扎实知识和宽阔视野的教师是无法对学生形成精神牵引力和知识传播的驾驭力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角度回答往往会给教师带来新灵感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 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也会对教师的思想素质有所触动,这已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经验认知,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要遵循的极其重要的理念。

认知仅仅是信念的端启,对知识的检验和道德的遵循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之中。“践履”源出《诗经·大雅·行苇》,文中指牛羊踩踏芦苇之地,后演绎为实行、实践等意,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古代书院较为注重道德实践,以促进生徒的知行合一。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伦理道德进行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强调“情景”和“情境”的作用,注重过程的价值,凸显了生徒的发展性和德行的生长性。这类活动主要有祭祀、 社会考察和日常生活礼仪三个方面。现代大学书院制中的养成教育,就体现了古代书院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这于师范教育而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师范生到乡村和薄弱学校的真实的环境中顶岗实习,一方面能观察到乡村教师在艰苦环境中的敬业乐业的精神,另一方面更能充分体验到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基于这种真实的角色感和具体生活境遇,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品质、信念信仰才能转化为行为,潜在的信念和外显的行为才能打通,实现认知、情感、意志等养成因素的统一,才会明白自身未来职业的价值,自觉承担职业承载的责任使命。

《中庸》有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家历来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立身处事的根本。君子四事,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白鹿洞书院山主、理学家朱熹认为万物皆有理,治理国家亦然,“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并与其他新儒家一同传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这种心怀苍生的大德追求是一种朴素的基于人民立场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天下情怀的同质与会通。

2.2 博采自修、交流互鉴的知识追求与学高为师、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契合

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评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以此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是必要的手段之一,风险内部审计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服务的。在任何企业中都会有奖罚制度,不管员工表现的好与坏都会有评估机制做判断,企业要想使风险管理机制不利于形式,真正的落实执行,就离不开责任的追究机制。也就是说,有责任的同时也会有权力的存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就可以避免一些人员逃脱关系,推卸责任,在这样的机制下也会同样的促进企业的各项发展和业绩的提升。

就师范文化的诸特质之中,理想信念与师德养成无疑居于首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好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3 躬行践履、知行合一的主体实践与德性能力生活养成的整体方法互证

通过对图10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随着耦合间距的增加,透射谱的3 dB带宽从0.75 nm下降到0.2 nm,明显变窄;品质因数Q从2.067×103增大到 7.750×103;同时,耦合效率从0.958下降到0.612,成明显的降低趋势,可以理解为随着微环腔耦合间距的增大,耦合系数成指数式衰减,而耦合系数的改变,对系统的传输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我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书院作为一种民间研究学问的组织,其最初的出现,是为了破除官学较为陈旧的甚至有些腐化的理论,为有道德学问者提倡,或为好学者的集合,所以能够真正研究学问,并且跟着风气走,在理学盛行的时代,则为讲学的中心;在考据之学盛行的时代,亦逐时代之潮。儒家自汉朝获得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追求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王阳明曾经格竹子这个“物”七天七夜,宋代朱熹教导生徒要树立“博学”意识,书院中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学问研究呈现释道儒三家合流之势。书院在学习上还提倡相互切磋辩论,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种博采自修、交流互鉴的知识追求,在书院中和书院间蔚为风气。书院历史,陆九渊与朱熹是朋友,但他们围绕着重大哲学问题进行了口头的、书面的严肃争论。又如王阳明经常开展师生间的互动,才有了《传习录》这样的“心学”经典遗泽后世。

3 传承与重塑:“书院制” 促进我校师范教育文化建设的行动策略

3.1 加强文化自觉自信,坚定信念和涵养情怀

我们身处一个高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并且极速流动,在各种类型的事件、现象、纠纷、冲突和社会变迁的现实揭显和意见表达的信息洪流当中,人们的认识活动如果仅仅靠日常经验和直觉,很难抵挡时代变革中种种破坏性力量的裹挟,从而丧失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沉迷于对物欲的满足而忽略灵魂的安顿。费孝通先生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概念。他所希冀的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深度了解,转而可以成为一种实际行动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于自我群体文化的信心、信赖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在发展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经典,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它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特、刚健有为的道德追求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为我们发展师范教育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精神养料。

当前高校的现阶段出现了一种追求就业率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专业教育中,知识传授占据了主体,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关心和教育,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而人文关怀课程相对缺乏。这导致学生既不能从人文经典的学习中获取人类文明中的文化穿透力,也无法通过思索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成就现代公民素养。师范教育本质上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秉持智力和道德高度一致的原则,既要借力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要以建立在经典教育基础之上的通识教育来实现对专业教育的反思和补充,通过经典教育来启迪学生对人类命运的问题思考,自然生成人文属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矛盾范畴,在方法与问题、虚拟与现实、人性与文明的对立中寻找平衡点。

3.2 强化通识教育课程,重视均衡发展和文明对话

当前,受种种思潮和利益扰动的影响,师范院校甚至整个高校中出现了一些理想信念缺失、 价值取向庸俗化、教师职业倦怠和认同弱化的不良倾向,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来增加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之外,也要通过加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从而帮助教育从业者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尊重生命价值、提升审美情趣、突破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抵制不良文化的浸染,从而构建起丰满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播火者和道德情操的示范者。

今天,东西方文明交融互鉴,已成客观事实并互为发展条件。因此,通识教育也不能回避域外文明特别是人文教育的优秀成果。要通过加强对中外经典的解读和研究,通其血脉、识其大体,实现历史追溯、文明互动与思想探索的紧密结合,在汲取中外优秀文化精髓基础之上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并找到卓越教师培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坐标,“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彰显卓越教师培养的中国底色。

3.3 构建校内外实践场域,铸就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合金

一是要打造独立的书院生活社区,尽可能让师范生集中居住,以形成文化陶染氛围,推进生活养成教育;二是要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突出德育实践的学时设计,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履;三是适当增加“游学”学时,将课堂延伸至校外的纪念馆、历史遗迹、至其他高校的书院开展访学交流等,带领学生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四是传承和创新“礼乐”文化,通过开展师范生文化艺术节这一文化品牌,总结和提炼师范生“新六艺”,不断提高吸引力,增强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发扬文化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当中身心得到滋养,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得到陶铸。五是进一步强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基地和机制建设,为师范生教学育人提供真实战场,磨砺职业本领,提高人才竞争力。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中国(昌乐)国际宝石博览会宝石文化高峰论坛上,中国著名珠宝设计师王旭曾表示:在雕刻工艺方面,四年前昌乐做的珠宝工艺简单的居多,经过这三四年的发展,昌乐出现了很多非常精致的雕刻,从细节到镶嵌的宝石,再到造型以及文化注入,都有普遍提高,精品越来越多。而且昌乐蓝宝石质地均匀、洁净、色带漂亮,只要在雕刻中把这一独特优势发挥出来,那么蓝宝石就会散发独到魅力,发展的空间也将更广。

参考文献

[1] 王净华,吴光辉.书院文化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书院教育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8(5):222-228.

[2] 肖东发,于文.中外出版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吕思勉.中国通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4]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朱熹.朱子语类[M]∥朱子全书: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 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5).83-92.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示顺序的词称为序数词。序数词的主要形式: 从第一至第十九,其中,one-first,two-second,three-third,five-fifth,eight-eighth,nine-ninth,twelve- twelfth 为特殊形式,其他的序数词都是由其相对应的基数词后面添加“th”构成。例如,six-sixth、 nineteen-nineteenth。

中图分类号: G6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8(b)-0019-03

作者简介: 邵成忠(1974,12-),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标签:;  ;  ;  ;  ;  

基于“书院制”的师范文化建设的精神构造与行动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