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2004~2005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竞赛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引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2004~2005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竞赛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2004~2005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实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引导学生论文,实例论文,大赛论文,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开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对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这138部获奖作品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在近80%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在近60%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创造出了非常好的问题情境,却没有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而是直接把要探究的问题表达出来。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其次教师对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促进知识建构的作用缺乏认识,没有给予他们提问的机会和空间。此外由于引导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许多教师还很难利用好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成功案例。他们既营造出了适合“问题提出”的宽松课堂环境;又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通过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物理实验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通过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物理课程中有很多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对于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能引起学生兴趣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教材资料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1.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案例1:平面镜

(静川,黑龙江哈尔滨113中)

播放动画片片断(鸭子看到水中自己的样子伤心地哭了)引出平面镜的概念。

师:生活中我们常照镜子,我也很喜欢照镜子。(播放自己在生活中照镜子的小录像)

师:看了我照镜子的过程,大家想想你们平时生活中照镜子的情形。关于镜子和镜子中的像,你们一定有很多想知道或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说一说。

生1: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么样的?

生2:镜子里的我和我做同样的动作。

师:那你具体想知道它们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生3:为什么镜子里的我和我做的动作是一样的呢?

生4: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的动作是左右相反的。

师:嗯,相反的关系。

生5:远离镜子的时候,镜子中的大小是会缩小还是放大呢?

显然这个情境的创设是成功的,教师抓住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播放了动画片片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在开始中就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平面镜这一大家熟悉的事物促使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说出自己的发现和不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两个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关键问题,对下一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课程进行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案例2:蒸发

(张小雷,天津石化二中)

在学习了一些关于蒸发的基本知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发现的一些不解的现象提出疑问。

师:我们关于蒸发已经学了这么多知识了,你们还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等待1分钟……)

生1:我洗完澡,当还没有擦干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感到冷?

生2:油性的东西为什么比水蒸发得慢?

生3:水蒸发以后为什么会干?

生4:我不小心把水撒在纸上,过了一会儿,为什么纸会皱起来?

生5:下午上课我们会感到热,当在教室地面上洒一些水后,为什么会感到凉快呢?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有很强的引导学生发问的意识。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等待”时间,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知识的建构上进一步深入。可见对于一些简单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应用,在课程进行中同样可以适当地使用,在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与自己的原有经验进一步结合起来。

二、在物理实验与交流中创设情境,通过实验与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对于那些难以通过简单创设问题情景的题材,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通过努力又力所能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演示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案例3:自由落体运动

(林宇萍,广西桂林五中)

演示实验:羽毛与小球在真空管中从同一角度同时下落同时落地的情境。

……(师生讨论)

师: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具有从同一高度从静止同时释放将同时落地的特点。除了这样的特点你们还想了解其他的什么特点吗?请大家想一想。

生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还是加速的?

师:也就是速度的情况。

生2: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

师:也就是轨迹。

生3:我想知道它有没有加速度?

师:加速度的情况。

生4:我想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师总结:大家实际上是想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教师通过引入“铁球与羽毛同时落地”的演示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积极鼓励他们思考、发现问题,使得学生们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中的相关描述,对于这些“冲突式”情景自然会有很多的疑问。在经过了对于现象的讨论后,教师给予学生开放的提问空间和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动手实验的同时留心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4:光的干涉

(吴建华,辽宁盘溪辽河油田一高)

老师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干涉图样的特点。(几分钟交流讨论后各小组总结)

学生总结各小组结论:用单色光照射会出现亮暗相间的条纹且条纹间距相等;用白光照射中央会出现白色条纹,两侧会出现彩色条纹。

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具体,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个实验体验,大家发现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师:通过实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白光照射时为何中间是白色的,两边是彩色的?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有疑问呢?

生2:用红、绿光分别做实验时为何红光的条纹比绿光的宽呢?

师:好,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3:屏幕上某点为什么是亮的而不是暗的?我们怎么判断它呢?

师:好,下面我们就开始分析刚才提出的疑问。

案例4中对于“光的干涉”这一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教师采取小组实验并分别总结各自发现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类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不同小组之间必然会有不同的发现,对于一些不会解释的现象自然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教师并未将其中的一些问题直接展示出来,而是让学生们主动提出。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他们勇于提问的精神,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将课外实验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合理利用好课外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案例5:抛体运动的分析

(周建暗,宁夏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前一节课布置体育运动中关于抛体运动的课外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分小组开展并收集相关数据。

小组1:展示对排球的研究结果并分析

击球高度/m

击球力度 落点与击球点水平距离/m

轻击 3

1.85(站立) 重击 7

轻击 2

1.21(蹲下) 重击 5

轻击 1.5

0.80(蹲下) 重击 3

轻击 2

1.75(站立) 重击 5

分析得出结论:①击球高度一定时,力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②击球力度一定时,高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

师:这是选择研究排球的同学作出的分析,那么其他同学对她们的分析或数据或是过程有什么疑问吗?有什么想法吗?可以谈一谈。

生1:能不能比较一下站立时轻击和蹲下时重击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2:同时轻击,一次是站立,一次是蹲下,这到底是探究什么问题呢?

案例5成功地体现了课外实验在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中起到的作用。由小组展示了课外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激发了学生们研究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思索,敢于发现与质疑。

从这些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非需要多么先进的教学条件。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和学生资源,同样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的5个案例虽然只是这138部获奖作品的一小部分,但体现出了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就一定能逐步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物理知识的建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  

引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2004~2005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竞赛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