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现状与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现状与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企业集团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末,东南亚国家经历了空前的金融危机。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对迅速发展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造成巨大的冲击。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当地华人企业集团开始了一系列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前景引人关注。

一、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华人企业集团.

80年代中期后,随着东南亚经济的迅速起飞,作为当地民族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华人经济取得空前的发展。各国华人企业的经济实力急剧扩大,经营结构日趋多元化,海外投资不断扩展,它们在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1997年7月, 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当地的华人企业集团首当其冲。尽管各国情形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环境出现逆转,华人财团的资本实力急剧缩减,华人企业的扩展态势被迫中断。

由于各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资本规模随之急剧缩减。据美国《Forbes Global》杂志1998年4月公布的世界200 名富豪榜中有16名东南亚华裔,他们及其企业集团在经历了7 个月的金融危机后其资产由603.4亿美元减至302.98亿美元,缩减49.8%。其中, 印尼的黄奕聪(主要控股集团为金光集团)的资产额由54.33 亿美元减至27.04亿美元,缩减51%;郑建盛(波普哈桑集团)的资产额由29.95亿美元减至26.07亿美元,缩减13%; 蔡道行(盐仓集团)的资产额由72.68亿美元减至20.34亿美元,缩减72%;林绍良(三林集团)的资产额由39.5亿美元减至18.35亿美元,缩减54%; 林天宝(叁布纳集团)的资产额由22.27亿美元减至1.62亿美元;缩减93%; 李文正(力宝集团)的资产额由18.03亿美元减至7.28亿美元,缩减60%; 马来西亚的郭鹤年(郭氏兄弟集团)的资产额由70.6亿美元减至42.42亿美元, 缩减40%;林梧桐(云顶集团)的资产额由20.97亿美元减至9.46亿美元,缩减55%;杨忠礼(杨忠礼机构)的资产额由15.8亿美元减至6.25亿美元,缩减60%;菲律宾的施至成(SM集团)的资产额由29.01 亿美元减至17.38亿美元,缩减40%;郑少坚(首都银行集团)的资产额由26.94亿美元减至12.12亿美元,缩减55%; 新加坡的黄廷芳(远东机构)的资产额由69.91亿美元减至46.34亿美元,缩减31%;郭令明(丰隆集团)的资产额由57.76亿美元减至28.45亿美元,缩减51%;邱德拔(良木园集团)的资产额由38.53亿美元减至25.94亿美元,缩减33%;泰国的谢国民(卜蜂集团)的资产额由17.34亿美元减至6.46亿美元, 缩减51%;陈有汉(盘谷银行集团)的资产额由19.78亿美元减至7.46亿美元,缩减62%。这些东南亚最大华商及其企业集团帐面的巨额损失,反映了这次金融危机对华人企业集团的巨大冲击。在世界最大的500 家华人上市企业中,1997年6月底,东南亚五国的华人企业有204家。它们的股票市值达2157.40亿美元、销售额为896.81亿美元、资产额为4992.10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31.36%、39.24%和50.7%。然而,到1998年6月底,东南亚五国的华人企业仅为110家。它们的股票市值降至541.62亿美元、销售额为498.88亿美元、资产额为3328.89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15.11%、24.73%和37.52%(详见表1)。

表1 1996—1999年世界最大500家华商中的东南亚华人企业

年份国别上市公司数股票市值销售额资产额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印尼 31 291.37 132.11 461.16

马来西亚 98 761.22 347.91 764.00

1996 菲律宾15 162.67 26.00 227.79

新加坡60 640.36 158.591614.44

泰国 30 452.18 89.851135.40

合计 2302307.82 754.464229.79

印尼 34 458.91 221.93 812.04

马来西亚 91 733.95 391.631079.41

1997 菲律宾15 169.34 39.28 318.01

新加坡49 616.15 172.391776.13

泰国 15 169.05 71.581006.51

合计 2042157.40 896.814992.10

印尼

9 38.55 75.86 208.83

马来西亚 41 155.73 239.68 709.49

1998 菲律宾11 51.66 22.87 224.12

新加坡37 240.38 116.941550.86

泰国 12 55.30 43.53 653.59

合计 110 541.62 498.883328.89

印尼 12 183.37 78.46 250.80

马来西亚 50 286.09 184.57 636.60

1999 菲律宾13 97.45 27.85 238.19

新加坡67 633.24 142.181505.61

泰国 13 138.46 56.73 798.80

合计 1551338.61 489.793430.00

注:世界最大500家华商以上市公司市值排序, 东南亚华人上市公司市值为该年6月底的数据,其他数据为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资料来源:根据香港《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 ”有关年份编制。

这次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华人企业的经营环境出现逆转,企业营运状况明显恶化,绝大多数华人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甚至巨额亏损。据统计,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在世界华商500强的110家东南亚华人上市公司中,有半数以上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下跌或亏损。印尼三林集团属下的上市公司印多食品(Indofood )和印尼水泥(Indocement)分别亏损11029亿印尼盾(约2.04亿美元)和3854.4 亿印尼盾(约0.71亿美元);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人上市公司吉隆坡甲洞、大众银行、东方实业、常青控股、玻璃市种植、奥维尔工业、马联工业、马化控股、绿野集团、联邦面粉厂、成功集团等经营业绩均出现下降;菲律宾的菲人投资开发、快乐蜂、巅峰控股、中华银行、菲人投资土地等公司盈利下降;新加坡的华侨银行、大华银行、华联银行、城市发展、花莎尼、良木园酒店、联合工业、大华置业、华联企业、工商银行、虎豹兄弟国际、丰隆金融、旅店置业、金英控股、乌节控股、共和酒店等业绩大幅滑坡;泰国的盘谷银行、泰华农民银行、 亚洲电讯、 SiamMakro、大城银行、意大泰等公司盈利下降甚至亏损。 (注:香港《亚洲周刊》1998年11月1—7日。)其中,泰国卜蜂集团属下的亚洲电讯公司因巨额的汇兑损失,1997年底出现260亿泰铢的亏损。 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因庞大外汇转换损失,税前盈利出现1.69亿马元的亏损。马来西亚伊佳兰集团属下的温利工业公司因无力偿还1.3亿马元的巨额贷款, 而成为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家被政府接管的上市公司。

近几年,由于各国加快金融自由化和房地产业升温,华人企业纷纷开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开发房地产项目。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两个行业遭受的冲击最大。1997年7月以后,印尼国内2/3 的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就连最大的两家华人银行中亚银行、金融银行与难避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压下,当年10月印尼关闭了16家银行,1998 年4月又冻结和接管了14家银行,其中的华人银行有金融银行、印尼民族商业银行、安特罗梅达银行、繁荣银行、合众银行、现代银行等。在金融危机中,泰国几乎所有的华资银行均受到严重冲击,华资银行业绩出现巨额亏损,坏帐比率急剧增加。1998年,盘谷银行亏损495亿泰铢, 泰华农民银行亏损398.8亿泰铢。同期,盘谷银行的坏帐比率升至29.8 %、泰华农民银行为23.18%、大城银行为17.3%、京华银行为65%、 泰国第一银行为63%、亚洲银行为26.13%、黉利银行为23.14%。泰国第一银行、京都银行被国有银行接管,兴业银行、黉利银行、亚洲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被外资银行收购,泰华农民银行、大城银行也将部分股权售与外资银行。马来西亚的大众、丰隆两大华资银行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一向经营稳健和业绩良好的新加坡三大华人银行也因净利润大减而增加风险准备金。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得房地产业雪上加霜,供求更加失衡,市场价格暴跌,它对近年大举进军房地产业的华人企业打击甚大。印尼力宝集团在90年代设立力宝置业公司,投资兴建国内最大商业和住宅区的“力宝城”,而此次金融危机已令该集团债负大增。马来西亚的伊佳兰集团因政府搁置投资高达136 亿马元的巴昆水坝建设项目,使这一巨额承包工程落空。新加坡国内最大几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城市发展、乌节广场、旅店置业的净利润均连续三年出现大幅下降。泰国最大的房地产业开发商之一的曼谷置地集团也因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衰退而陷入经营困难。此外,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各国旅游业受到重挫,该地区两大华人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和城市酒店国际集团的经营业绩也出现大幅下降。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海外投资格局,主要是以香港为海外基地,面向亚太区域市场。目前,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在香港的主要上市公司达30多家,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集团、新加坡远东机构、马来西亚丰隆集团和印尼三林集团已跻身香港前20大财团。这次金融危机,对这些在港的东南亚华人上市公司造成较大冲击。据统计,1996—1997年底,这四大华人企业集团在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分别从503.8亿港元、489.49 亿港元、444.59亿港元和274.17亿港元减至344.06亿港元、343.23亿港元、224.64亿港元和112.68亿港元,分别下跌31.7%、29.9%、49.5%和58.9%。(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1998年1月2日。)与此同时,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大幅下跌甚至亏损。1997年度力宝、香格里拉(亚洲)、城市酒店国际、亚洲金融、中策集团、南华早报等公司业绩下跌,星光电讯公司亏损;1998年度尖沙咀置业、信和置业、第一太平、第一太银、道亨银行、嘉里建设、香格里拉(亚洲)、国浩集团、日本信用保证、力宝、亚洲金融等公司业绩下跌,中策集团亏损。泰国卜蜂集团属下的卜蜂国际公司连续出现亏损,1998年亏损3904万美元,1999年亏损2102万美元。同期,印尼力宝集团属下的力宝公司分别亏损9.4705亿港元和1.8644亿港元。泰国曼谷置地集团属下的华基泰因巨额亏损,被当地法院追讨4000万美元贷款,并被香港联交所停牌。

二、金融危机后华人企业集团的重组与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纷纷采取应因措施,被迫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这些华人企业集团的重组与调整,大致可分为经营性重组和战略性重组。前者主要是在近期内收缩投资规模与领域,进行债务重组,寻求同业合并,减持海外业务,以求减缓经营困境;后者着重于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实行企业经营方向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因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

首先,大力收缩经营规模与范围,实施企业债务重组。

这次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华人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恶化。许多企业的营业收入锐减,汇兑损失严重,债务大量增加,盈利急剧下降,这迫使它们不得不对其经营规模与范围进行较大的调整,以应付企业经营困难。 印尼三林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 该集团在国内外拥有400多家公司,它们生产的面粉和水泥分别占印尼国内总产量的95 %和44%,并拥有国内最大的私营银行中亚银行。这次金融危机,使三林集团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亚银行遭挤兑,7天内失去42%的存款,500家分行遭破坏。印多食品、印尼水泥、印尼汽车等核心企业均出现巨额亏损,中亚银行被政府接管,并被要求限期偿还所欠高达48亿印尼盾(约43.6亿美元)的债务。为此,三林集团大规模出售其属下企业的股权,包括香港第一太平集团5%的股权、印尼水泥、印尼汽车、 保加沙利面粉厂以及海外企业的部分股权。泰国卜蜂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该集团属下拥有的公司超过400家。它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 近年大力扩展经营领域和海外投资,已涉及农牧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种子及农化产品、石油化工、房地产、摩托车、市场配销、国际贸易、通讯以及医药等行业,海外企业遍及10多个国家,国际业务超10亿美元。这次金融危机,对卜蜂集团造成较大的影响,汇兑损失巨大,负债比率过高,经营亏损严重。该集团大幅收缩非主营业务领域,减少摩托车、石油化工、零售、通讯等业务比重。同时,出售部分海外投资项目。其中,包括在中国的部分企业,如上海易初摩托车、易初通用机器、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湛江德利氏器、上海啤酒等企业的部分股权。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也进行了一系列债务重组,属下的合钢实业公司以7555万马元出售金狮大厦50%的股权给万国宝通银行,金狮置地公司出售属下天津华丽汽车公司25%的股权,以用于偿还债务。

第二,积极进行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金融业受冲击最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政府的督促下,各国银行金融机构一方面提高自有资本和风险准备金比率,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银行金融机构的重组兼并。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东南亚华人银行金融机构已完成增资任务,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此同时,华人银行金融机构的兼并方兴未艾。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银行合并计划,拟将54 家银行合并为10家银行集团。其中,有华资控股的大众银行、丰隆银行、马化银行、 南方银行等。同时,将国内39家金融公司合并成8家, 保留的华资金融公司是大众银行、丰隆银行、马婆金融等。(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8年4月1日。)泰国政府对国内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重组,国内银行由原先的15家减至13家,金融公司由原先的91家减至4家。 华资银行中,京华银行、京都银行、第一银行均被政府接管。在政府要求扩大银行自有资本和放宽外资在当地银行持股比率的条件下,泰国华资银行在增资重组中引入外资,并使外资在大型华资银行的持股比率超过40%,如盘谷银行占48.8%、泰华农民银行和大城银行各占49%。而在中小华资银行中的大部分股权已为外资所收购,如荷兰ABN 银行收购亚洲银行75%的股权、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兴业银行54.5%的股权、英国标准渣打银行收购黉利75%的股权、新加坡华联银行收购叻达纳信银行(其前身为第一银行与金国银行合并而成)75%的股权。在新加坡,国内的第四大华人银行达利银行与国有吉宝银行合并(易名为吉宝达利银行),华侨银行集团属下的四海通银行被并入总行,宝华金融与华侨银行金融公司合并。华联银行集团属下的国际银行也被并入总行。1998年初,黄奕聪拥有的印尼国际银行与蔡道行控制的印尼国家贸易银行及3家小银行宣布合并,其资产额将达62.5亿美元。菲律宾的首都银行收购了国华银行后,尚在洽商并购另3家中型银行。

第三,许多华人企业集团进行经营方向与结构的战略重组。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下,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开始进行一系列经营战略与投资结构的调整,重组主营与非主营业务领域,治理公司管理结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已形成新的比较竞争优势。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三林集团通过其海外企业香港第一太平集团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第一太平集团出售7家企业股权,总值达27亿美元。 (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1999年6月28日。)同时,进行两项重大的收购计划。 1998年11月该集团斥资7.49亿美元收购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PLDT)17.2%的股权,1999年6月再将在菲律宾Smart移动电话公司所占股权注入该公司,使之成为菲长途电话公司的最大股东;1999年6月该集团宣布斥资6.5亿美元收购印尼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印多食品公司40%的股权,由此成功地将三林集团在印尼的资产套现而把资金调到香港,将原来直接持有的印尼资产透过第一太平集团变为间接持有。新加坡丰隆集团自1999年6月也开始进行一系列资产重组, 将原先由香港持有的全部酒店资产悉数售与属下在英国的上市公司美丽年和科波托公司(Millenium &Copthorne Hotels Plc,即M & C ),城市酒店国际公司向母公司新加坡城市发展公司出售持有美丽年和科波托公司的全部股权,并转型为一家互联网投资控股公司。这样,新加坡城市发展公司将持有美丽年和科波托公司52.4%的股权与城市酒店国际公司49.7%的股权,成为集房地产开发、酒店经营、互联网投资为一体的上市公司。

为提升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开始积极进军高科技产业,寻求网络经济的商机。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最近宣布进军高科技产业,未来重点集中于生化和环保科技。该集团属下的嘉里建设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建立物流和电子商务网站。(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2000年3月20日。)杨忠礼机构宣布斥资3亿马元成立杨忠礼E—Solutions有限公司,收购2家网络公司, 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子公司进行策略联盟,以为集团提供电子商务的服务。(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5月9日。)丰隆集团属下的香港道亨银行已成为当地第二大银行,该银行已推出移动电话银行和网上股票交易项目,并拟实现全面网上银行服务。在新加坡,华侨银行1999年4月宣布拟在未来3年投资10亿新元,将原有银行设施转为网络设施,建立亚洲第一家全新的电子银行,并在2020年将电子银行业务扩展到10个国家。(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4月13日。)今年4月,华侨银行已设立网上银行finatiQ 。 华联银行也宣布于今年底与first—e group合资组建联营公司推出网上银行服务。 远东机构属下的香港信和集团成立信和科技公司,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同时,公司开设家居资讯等网站。今年3 月该公司还与新加坡科技局意向书设立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新加坡高科技培养基金,该基金主要在新加坡、亚洲及美国投资设立科技公司。印尼金光集团属下的香港中策集团宣布该集团将转型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中心业务,于1999年11月入股在美国上市的太平洋商业网络公司,现有公司资产中约有40%已属科技项目。(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2000年3月28日。)

第四,一些华人企业集团逐步调整海外投资格局。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区域内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市场急剧波动,企业收购兼并活跃,投资环境随之变化。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一些华人企业集团开始调整对外投资格局,重新配置海外经营网络。自1997年底以来,印尼三林集团的海外总部香港第一太平集团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企业股权出售与收购行动,使之集团的规模扩大,业务地理分布更均衡。1999年6月该集团在完成收购印尼印多食品公司后, 集团的资产净值由21亿美元升至30亿美元,业务地理分布由原先菲律宾业务占总资产的75%转变为菲律宾占50%、印尼占37%、泰国占6%、 香港和中国内地占7%。(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1999年6月23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尼力宝集团在香港的企业力宝华润公司未来拟以金融业经营为主,其房地产项目将会相继出售套现。新加坡丰隆集团去年6 月起对属下的国际酒店业务进行大重组,将原先由香港城市酒店国际公司拥有的亚洲区酒店业务悉数售与美丽年和科波托公司,籍以美丽年和科波托公司(M & C)作为欧美著名酒店品牌,拓展全球酒店业务。 经公司重组后,美丽年和科波托公司已拥有1.67万间客房而跻身世界第20大酒店的行列,其市值也跃居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排名约150位。 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也开始重组其区域酒店经营网络,1999年6 月集团属下的香格里拉(亚洲)公司全面收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上市的3家香格里拉酒店的股权,重组和精简系内业务和架构, 使郭氏兄弟集团的酒店业务几乎全由香格里拉(亚洲)公司持有,由此该公司已成为拥有36家酒店的区域大型酒店集团。(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1999年6月17日。)泰国卜蜂集团积极调整对外投资战略, 巩固海外的核心业务,减少非主营项目,并已将在纽约上市的拥有70%股权的易初中国摩托车公司的50%股权出售。

三、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在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作为国内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也逐渐摆脱经营困境,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上升,亏损减少,甚至转亏为盈。据统计,1999年度,印尼最大的食品制造厂商印多食品公司营业额达14.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盈利达1.794亿美元,增长3倍。巴里多太平洋木材公司印尼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去年度营业额为2.411亿美元, 增长27.79%,税前盈利为1.14亿美元; 马来西亚的吉隆坡甲洞公司去年度的营业额为6.14亿美元,增长38.08%,税前盈利0.95亿美元, 增长33.46%。亚地种植发展公司的营业额为0.925亿美元,增长12.12 %,税前盈利0.434亿美元,增长61.17%,宝森公司的营业额为1.441 亿美元,增长100.7%,税前盈利860万美元,增长123.78%;菲律宾的鞋庄控股公司的营业额为1.371亿美元,增长23.46%,税前盈利0.92亿美元,增长22.49%。巅峰控股公司的营业额为5.62亿美元,增长21.81%,税前盈利1.03亿美元,增长82.2%;新加坡的MMI控股公司的营业额为0.972亿美元,增长45.75%,税前盈利0.1122亿美元,增长114.33%。 Datapulse科技公司的营业额为0.2亿美元,增长12.24%, 税前盈利0.056亿美元,增长123.32%;泰国的亚洲电讯公司的营业额为4.15亿美元,增长6.71%,税前盈利2.61亿美元,而上年度亏损9100万美元。意大泰公司的营业额为9.02亿美元,增长34.24%,税前盈利8300 亿美元,而上年度亏损200万美元。(注:香港《亚洲周刊》1998年11月1—7日。)

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国家普遍放宽政府管制,实施市场开放,进行经济改革,尤其是取消贸易垄断,减少投资限制,以及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它为当地华人企业集团的重组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例如,1998年6月马来西亚政府批准了171项私有化计划,当地华人企业集团参与其中51项;在政府原则上批准的114项私有化计划中, 华人企业集团参与其中33项。近期,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集团参与获准的项目包括陈伯勤的伊佳兰集团参与的人民广场、林天杰的马化集团参与的古晋/甲洞路和砂捞越电力供应、苏添财参与的森美兰/波德申大道和专门大道、张德麟参与的卫生部医药试验室与货仓、谢富年参与的加影外环公路、杨忠礼机构参与的巴卡/巴西古当独立发电项目、陈志远的成功集团参与的吉隆坡水上列城、吉隆坡人民快铁以及国家污水服务项目、林梧桐的云顶集团参与的云顶杉原独立发电项目、郭鹤年的郭氏兄弟集团参与的马国际船务、马船坞工程、苏发来、林敬佑参与的国民船运公司40%的股权、雷贤雄参与的丹绒柏仓谷轮渡服务、陈华春、陈华金、陈志成参与的政府汽车管理、庄智雅参与的沙巴船坞、林永龄参与的莎阿南大道、白沙罗/蒲种/布特拉再也大道以及Sprint大道等。(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8年6月22日。)

不过,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重组与调整仍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问题。例如,金融危机后,一些华人企业集团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债务负担较为沉重,经营业绩继续下滑;有些华资银行金融机构自有资本不足,不良资产比率过高,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较差;华人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尚属起步,经营规模与领域有待深入重组,浓厚的家族经营色彩妨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华人企业集团虽已注重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究开发人才缺乏,新经济概念则是泡沫多于实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普遍开放市场,外资准入条件降低,华人企业集团将面对更为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

综上所述,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当地华人企业集团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中断了华人企业集团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随着所在国经济的复苏,这些华人企业集团已开始走出经营低谷,竞争优势逐渐恢复。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将有利于其未来持续稳步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东南亚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现状与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