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水库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乌拉斯台水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柳莹,吴涛,彭兆轩[1](2020)在《新疆水库大坝70年建设成就》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绿洲农业灌溉和生活供水的需要,截止2019年全疆和兵团已建、在建及拟建水库724座、总库容290亿m3。为展示在该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本文综述了在复杂地质环境和脆弱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新疆水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新疆水库建设中,筑坝材料不断改进,面板坝、沥青心墙坝、常态及碾压混凝土坝等各类坝型不断涌现,过鱼设施及鱼类保护措施多样化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吸收不断创新。新疆水库工程的建设在灌溉、供水、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马淑花[2](2018)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大量的农业用地如耕地、园地和生态用地如林地和草地被城市建设用地所侵占。土地滥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土地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消费提供了一系列原材料和物质基础,而且提供了诸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水土保持,娱乐休闲,观光旅游等一系列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性服务。然而,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土地生态系统不断降级,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逐年减少。虽然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土地利用决策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知,但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的方法严重不足。鉴于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从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评估了不同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然后将其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生态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并检验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然后根据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构建灰参数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最后,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在实例研究中,以验证所提出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比较分析了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劣。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案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灰色预测模型与灰参数线性规划结合起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政府的规划相比,可以增加生态用地如林地、园地和草地的面积,也可以增加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从而有利于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稳定性。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角度出发,为解决快速城市化下偏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而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本文综合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了多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同时,为处理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将模糊规划和多目标规划结合起来并纳入到一个优化框架中,建立了模糊多目标线性规划(FMLP)模型,并且简化了模型的求解过程,提高了模型的可行性。最后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区-武汉市作为实例,将模型应用在武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中。结果表明,与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相比,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在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中优势明显。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合,也能够处理土地优化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因此,FMLP模型是土地利用规划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平衡的城市或地区,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基于前面的研究,为协调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本文将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耦合为一个复合系统,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为处理规划过程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分析不同的政策情景,本文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了模糊两阶段随机规划(FTSP)模型,并且提出用模糊函数排序法处理模糊集,该方法可以减少传统模糊集求解方法中附加变量和约束的数量,从而简化模型求解过程,增强模型的可行性。最后,本文选择了一个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的地区-武汉市,作为案例,应用FTSP模型进行武汉市所有工业园区和湿地生态系统之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研究。本文引入了土地交易作为一种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考虑了一系列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也考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因素如降雨径流系数、湿地保湿系数、植被覆盖率等。此外,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纳入到优化过程中,评估了11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根据不同的污水排放标准,设置了五种减排方案,分析了不同的政策情景下,工业结构、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成本和废水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TSP模型是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处理规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也能够分析当预期目标被违反时,不同的经济处罚变化的情景。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地交易是一种有效的生态补偿方式,它有助于将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有效地抑制过度开发活动。此外,研究结果也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一些现实启示和实际建议。总之,本文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要求,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评估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将土地的生态价值纳入到土地综合效益的评估中,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平衡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丰富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内涵,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政策导向。
牛海东[3](2017)在《新疆干旱荒漠区水库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规划措施研究 ——以塔城白杨河镇水库工程为例》文中认为依托自身的环境特色与优势资源条件将工程所在区域打造成环境宜人、生态友好的休闲区域,从而实现水利工程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局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渐渐成为新疆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由于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特性,特别是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稀少、生态资源匮乏的特点,就如何解决该地区水库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较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研究在新疆干旱荒漠区水库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景观功能开发利用方面,实现水库资源局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方面和新疆干旱荒漠区水库水土保持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研究:(1)通过对中国水利与生态景观研究发展进程的讨论,发现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已由原来的掠夺式资源型水利阶段转向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型水利发展阶段,并逐渐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同时本研究分析了新疆水库生态景观建设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认为新疆水库在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建设有机结合方面存在不足,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3个亟需改善的方面。(2)本研究在归纳整理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步骤、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形成初步的理论规划设计框架体系,同时对新疆既有水库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在基本理论规划设计框架体系上将案例的成功经验融入其中,对规划设计体系做了进一步完善。(3)以生态建设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为指导,结合新疆塔城地区白杨河镇水库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规划目标定位,确定以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为核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营造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景象。根据水库功能区位置不同分为:生态保护区、服务管理区、休闲娱乐区及大坝观景区4部分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并综合评价库区内生态景观规划的生态效益。塔城白杨河镇水库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设计将为新疆干旱荒漠区水库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体系依据和技术参考。
金映雪[4](2017)在《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以加吾尔塔木河、城东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扩张,致使工业污染和城市用地扩张对城市滨河空间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河流水质污染加剧、河道自净功能减弱、河流湿地严重退化,滨河空间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并且滨河景观营造也出现趋同现象。目前城市滨河景观建设、生态修复和河道治理是同时进行的,多从生态、景观、水利、人文等方面综合治理。研究滨河空间生态景观的改造是以改善修复滨河生态环境为原则,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情况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滨河生态景观改造。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修复和景观营造设计两个对立统一的角度,主要结合“近自然河工法”,寻求滨河生态环境和景观营造同时兼顾的方法。在总结滨河生态景观改造和城市河流湿地保护性开发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分析国内外生态河道改造和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相关实践基础上,对城市滨河空间规划的方法理论进行研究,以新疆塔城市滨河空间规划设计为实例,对塔城市加吾尔塔木河和城东河两条现状不同的城市内河进行实地勘察研究及水文基础数据分析,结合塔城市自然文化条件与城市建设现状,建立塔城市城市河道生态改造与河流湿地生态开发的研究方案,以期为改善塔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可操作性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城市滨河空间改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借鉴国内外滨河景观改造的成功经验,阐明了城市滨河空间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规划原则;并围绕不同功能、等级、条件的河流,在水质改善、透气性护岸模式、河流水环境生态恢复、植物配置、节点设计等滨河空间重点要素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河流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方法;(2)通过实地勘察,多角度的对加吾尔塔木河和城东河进行现状分析,将现状问题进行分类描述。例如河道硬化及单一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矛盾;人类行为对河流的污染;河道现状断面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冲突;城市河流湿地无规划管理和防护措施的危害等。(3)通过对加吾尔塔木河和城东河进行改造研究,力求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修复河流滨河生态环境,使水环境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直至滨河空间更新与人类生活质量需求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平衡状态,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
殷肖肖[5](2016)在《霍城盆地含水层结构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霍城县位于新疆伊犁河谷西段,与哈萨克斯坦以霍尔果斯河为界,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国家提出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属于是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在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该区在水文地质方面研究程度低,地下水资源情况不明确,在目前粗放式的开采模式下,已经出现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并且随着近几年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会日益增加,因此在该区开展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急迫而重要。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野外试验、水(岩、土)样的化验结果等资料,认为霍城盆地是由多组冲洪积扇叠加而成的冲洪积平原,主要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研究区北部含水层岩性以粗砂、卵石为主,为单一结构的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河流出山口的入渗补给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以及少量的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研究区南部含水层为细砂、亚砂土互层结构,具有承压性,但没有稳定的隔水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及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根据伊犁地区相关水文地质报告和研究区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采用水均衡法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结果为研究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3.9747×108m3/a,总排泄量为4.4333×108m3/a,年际水量变化量为-0.4586×108m3/a,为负均衡,且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为1.74×108m3/a,占天然资源量的43.72%。根据地下水系统理论概化含水层结构,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和均衡项,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根据水位动态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继而建立地下水流模型,预测在满足未来工业园区需水量的背景下地下水动力场的变化规律。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三年受工业园区的影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速率大于目前水位下降速率;其次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可知,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好,地下水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而影响本区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位埋深。
张浩佳[6](2016)在《开都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地表水循环系统具有复杂的相互转换关系,为了真实、客观的反映流域内水资源的转化规律,必须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耦合进行研究。GSFLOW模型考虑了气象条件、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耦合了降雨径流模拟系统(PRMS)和三维有限差分模型(MODFLOW-2005),可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模拟,以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及地下水开采对地表水文过程和地下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介绍了 GSFLOW模型的结构、计算过程、应用范围等,分析气温、降水以及不同数量的水文响应单元(HRU)对GSFLOW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可知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尺度及气温、降水的变化对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开都河位于新疆内陆地区,是新疆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河流。由于开都河研究区地处干旱,区域较大,资料较少,难以精细化建模。本文根据GSFLOW模型的特点,应用GSFLOW模型对开都河研究区进行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拟。根据研究区2000-2005年的数据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识别,利用研究区地下水观测井及焉耆大桥、宝浪苏木两个径流测站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焉耆大桥径流测站径流量的Nash模型确定性系数为0.86、宝浪苏木径流测站径流量的Nash模型确定性系数为0.74,且模型率定识别期均在0.67以上,研究区8个地下水观测孔水位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绝对平均误差约1.2m,决定系数为0.97,观测井绝对平均误差约较小,满足地下水模拟精度要求。根据研究区2006-2011年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模拟预测,利用研究区地下水观测井及焉耆大桥、宝浪苏木两个径流测站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焉耆大桥径流测站径流量的Nash模型确定性系数为0.82、宝浪苏木径流测站径流量的Nash模型确定性系数为0.89,研究区地下水南岸观测井的决定系数为0.98,北岸观测井的决定系数为0.99,并与研究区观测井多年数据拟合良好,取得较好的模拟结果。通过分析开都河地下水-地表水相互转化关系可知,模拟期内第一分水枢纽到焉耆大桥段、焉耆大桥到宝浪苏木段、宝浪苏木到博斯腾湖段都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且第一分水枢纽到焉耆大桥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最大,其他两个河段长度相对较小。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大。依据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方向的不同,可将开都河分为4个河段。第一分水枢纽至巴润哈尔莫敦镇段转化方向为河水补给南北两岸地下水;巴润哈尔莫敦镇至乌拉斯台河入开都河口段,在开都河南岸,地下水补给河水,而在开都河北岸,地下水接受河水补给;乌拉斯台河入开都河口至乌拉斯台干排段,南北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乌拉斯台干排至开都河入博斯腾湖口段为河水补给南北两岸地下水。GSFLOW模型可以较为真实反应出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影响及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可以作为类似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评估工具,并应用于实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魏巍[7](201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而农机经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兵团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尤为重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其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农业机械、农机经营、模式以及农业机械经营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概况。介绍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而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三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通过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剖析,分析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是怎么来的,并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作出经济学解释,试图探究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一般规律。第四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描述与效率分析。本章在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的基础,对各种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兵团与新疆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比较定性分析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以及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技术效率。第五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与制度成因。本章归纳总结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是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主要对农业机械化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黑龙江等四个经济体农机经营模式进行考察,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提出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借鉴经验。第七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兵团农机经营的实际,提出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整体思路、原则及动力,对兵团农机经营的现有三种模式进行分类优化,并提出新的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第八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兵团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较低。本文通过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56%上升至2010年的83.32%。但是二级指标中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与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说明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是兵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主要方式为强制性变迁。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兵团、团场、农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3.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为自购自用模式、农机户模式(包含农机联户模式)、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其中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又可以合称为对外经营模式。在对外经营模式中,根据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推动农机经营中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分为行政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行政推动型模式,地方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市场推动型模式。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技术效率与新疆地方对比中,兵团规模化经营且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导致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新疆地方,但是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包括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都低于新疆地方,说明兵团行政推动型的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发现,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在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中,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这同时也印证了农业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结论。但是农机服务公司和其他农机经营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农机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5.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优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机户经营模式优化是逐步减少团场对农机产权的限制,在加强农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农机服务公司模式优化是逐渐退出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向民营化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模式是兵团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农机经营模式。
李小平[8](2014)在《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实证研究 ——以新疆奇台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整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措施,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在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内涵及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传统意义的土地整治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这一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本实证研究在系统分析奇台县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整治潜力、生态环境等信息的基础上,着手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辅以GIS平台划定土地整治分区,在此基础上揭示该县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县域各区土地整治的方向和重点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类似于奇台县这样典型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的因子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灌溉保证度、农用地质量;日照、水土匹配系数;非农人口比重、人均居民点面积;林地覆盖率等方面。然而,由于干旱区县域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只能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李翠林[9](2011)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质遗迹及其所构成的地质环境,是地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础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质遗迹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遗产倍受人们关注,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对其多重价值进行合理开发,是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疆拥有大量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和丰富齐全的地质遗迹类型,这些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地域特色鲜明,综合价值较高,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较为突出,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新疆五家国家级地质公园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硅化木群、恐龙化石为主体的古生物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具有一定保护开发的基础。由于前期保护开发措施不到位,园区部分硅化木被盗挖倒卖,受到较严重破坏。选取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促进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论文一、二章。阐述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综述国内外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理论及实践进展,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论文三、四、五章。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方法进行阐述,划分新疆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析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从影响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发展程度与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对保护开发的现有模式进行诊断,分析不同模式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效用,提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动力机制由外部推动机制、内部驱动机制和支持机制三部分构成。在保护视角下优化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模式,在利益共享视角下优化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管理模式,提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是一种“双翼”优化模式,是保护视角下开发优化模式和利益共享下管理优化模式的理性结合。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探讨了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通过类型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和体系创新开发新疆地质旅游产品谱系,实现旅游产品创新战略;通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打造跨区域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品牌战略;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战略。第三部分,论文第六章。运用昂谱(RMP)分析法,对实证靶区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色、景观丰度和组合容量、景观价值与功能、民族文化资源等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合旅游供需市场、区位条件、自然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条件等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显示硅化木园旅游资源质量最高,综合得分为7.50分,魔鬼城景区次之,综合得分为7.42分。评价项目中赋值最高的是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评价因子中奇特度和科普教育价值赋值最高。景点规模层赋值较高显示出景点组合和环境容量较好;旅游条件层赋值较低,需进一步改善开发利用条件。以2010年实地调研、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取得的数据,系统分析实证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相关问题,在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的和谐的保护开发观指引下,结合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相关因素,提出在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重点打造古生物景观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区,大力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基本客源市场为乌鲁木齐大都市圈和昌吉市,外地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地质公园特色资源,协同周边区域,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活动,形成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谱系。开发大、中、小环线及几条短距离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科学考察、文化探索和休闲度假的不同需求,通过形象引导,整合旅游环境、产品、市场,使地质公园与周围景区协调开发,实现地质旅游的产业化发展。第四部分,论文第七章。总结案例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启示,指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研究方法的集成与改进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和谐的可持续的保护开发观是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
许春风[10](2011)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辖区分布于全新疆各地区,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是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由于公路交通具有通达性好,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灵活、方便,可实现“门到门”运输等优势,非常适合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兵团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兵团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兵团加强与外界联系,履行屯垦戍边任务,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因此,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社会和公路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测算与论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贡献率测算的理论、方法,并介绍了相关研究结论,认为现有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及发展贡献进行系统界定;对于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构建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体系。第二,研究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社会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现状。其中分析了兵团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以及经济区域分布情况及特征;同时从兵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运输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发展的现状。第三,研究了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机理;提出了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回路关系;分析了公路交通与产业布局之间的联系。第四,介绍了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方法;从产业布局、对外贸易等角度分析了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机理;并将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界定为直接贡献、间接贡献、诱发贡献、拉动就业贡献四个方面,同时构建了测算以上各类贡献的方法体系。第五,对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对边境贸易、人口“非农化”、城镇化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兵团公路交通对维护社会稳定的影响。第六,定量测算了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测算了兵团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测算了兵团公路建设和兵团道路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第七,分析了DEA方法用于对公路交通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的可行性,并用此方法对兵团公路交通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1一2009年兵团公路交通的资金和车辆投入的经济社会影响绩效水平整体上较高。最后,研究提出了新时期兵团公路交通的发展思路,并从构建交通投融资体制、探索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优先发展兵团快速干线公路网、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兵团公路交通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二、山区水库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乌拉斯台水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水库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乌拉斯台水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水库大坝70年建设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水库建设成就 |
2.1 分年代建设情况 |
2.2 分地州建设情况 |
2.3 山区水库与平原水库 |
2.4 水库调蓄能力 |
2.5 水库电站 |
3 大坝建设成就 |
3.1 各种不同坝型简况 |
3.2 土石坝 |
3.3 混凝土坝 |
4 水库大坝与河流生态 |
4.1 河流开发利用分析 |
4.2 水库大坝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
5 水库大坝综合效益发挥 |
6 结语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 |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
2.3 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研究 |
3 生态效益优先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实例应用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土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实例应用 |
4.4 模型构建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实例应用 |
5.4 模型构建 |
5.5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新疆干旱荒漠区水库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规划措施研究 ——以塔城白杨河镇水库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干旱荒漠区既有水库存在生态要素缺失的现象 |
1.1.2 水库生态功能的修复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1.1.3 目前新疆水库生态景观规划存在的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技术方法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研究与融合 |
1.3.2 实地考察 |
1.3.3 分析与比较 |
1.3.4 实践与论证 |
1.4 研究内容 |
1.4.1 水库水土保持规划的研究 |
1.4.2 基于水土保持规划下的水库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
1.4.3 对在建水库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规划研究 |
1.5 研究目标 |
第2章 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规划发展历程研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内水库生态景观规划发展沿革 |
2.2.1 水利发展的阶段 |
2.2.2 我国生态景观规划研究发展历程 |
2.3 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沿革 |
2.3.1 水土流失演变历程 |
2.3.2 水土保持研究发展历程 |
2.4 新疆水库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状况 |
2.5 新疆水库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建设内容 |
2.5.1 库区资源的整合利用 |
2.5.2 合理布局,功能区的集中开发 |
2.5.3 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统一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 |
3.1 规划相关理论 |
3.1.1 生态水利论 |
3.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理论 |
3.2 水库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规划步骤 |
3.2.1 水土保持规划步骤 |
3.2.2 生态景观设计步骤 |
3.3 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对比 |
3.3.1 规划设计原则 |
3.3.2 规划设计方法 |
3.4 新疆既有水库规划案例 |
3.4.1 工程概况 |
3.4.2 水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3.5 经验借鉴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规划设计理论在白杨河镇水库的应用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社会经济情况分析 |
4.2 自然生态景观要素分析 |
4.2.1 自然气候条件分析 |
4.2.2 景观地貌分析 |
4.3 规划原则 |
4.3.1 以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为主,改善强化库区荒地生态 |
4.3.2 追求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 |
4.3.3 强调协调统一发展 |
4.4 水库水土保持建设 |
4.4.1 具体规划措施 |
4.4.2 专项治理措施规划 |
4.5 水库生态景观规划 |
4.5.1 功能区划分 |
4.5.2 分区设计 |
4.6 效益分析 |
4.6.1 生态效益 |
4.6.2 社会效益 |
4.6.3 经济效益 |
4.7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以加吾尔塔木河、城东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滨河景观研究现状分析 |
2.1 河流滨河景观改造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 河流滨河景观改造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3 滨河景观相关理论概述 |
2.4 小结 |
第3章 塔城市河流现状研究分析 |
3.1 研究对象选择动因分析 |
3.2 加吾尔塔木河河流现状分析 |
3.3 城东河河流现状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滨河空间改造在塔城生态城市建设的地位 |
4.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4.2 扩大城市景观营造 |
4.3 小结 |
第5章 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对策研究 |
5.1 加吾尔塔木河模仿自然的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
5.2 城东河滨河生态景观保护利用开发研究 |
5.3 塔城市两条河滨河景观改造研究小结 |
5.4 塔城市滨河景观改造的发散思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滨河生态景观营造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霍城盆地含水层结构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象与水文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2.4 地质概况 |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3.1 区域水资源概况 |
3.2 地下水类型划分 |
3.3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
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3.5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4.3 地下水量均衡计算 |
4.4 数值模拟预测地下水动力场 |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综合评价 |
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
5.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5.3.地下水环境综合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开都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下水与地表水耦合模拟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GSLFOW耦合模拟模型 |
2.1 GSFLOW简介 |
2.2 GSFLOW模型结构 |
2.3 数值求解方法 |
第三章 GSFLOW数值模拟算例研究 |
3.1 算例研究 |
3.2 数值模拟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开都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拟研究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4.1.2 气象水文概况 |
4.1.3 地形与地貌 |
4.1.4 地质构造 |
4.1.5 地层岩性 |
4.1.6 水文地质条件 |
4.1.7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 |
4.2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基本概况 |
4.2.2 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3 地表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1 研究区率定识别结果与分析 |
4.3.2 研究区地下水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3 研究区地表水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开都河地下水-地表水相互转化关系分析 |
4.4.1 不同河段地下水-地表水转换量 |
4.4.2 不同河段地下水-地表水转化方向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经营 |
2.1.3 模式 |
2.1.4 农机经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
3.3.4 评价结果 |
第四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 |
4.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分析(1954—1982年) |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1983—1996年) |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机经营模式(1997—至今) |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 |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
4.2.3 农机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
4.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
4.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
4.3.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
4.3.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
第五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
5.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 |
5.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 |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
5.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效率分析 |
第六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1 农机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第七章 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
7.1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 |
7.1.1 美国的农业 |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
7.1.3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2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 |
7.2.1 法国的农业 |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
7.2.3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 |
7.3.1 日本的农业 |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
7.3.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4 黑龙江农机经营模式 |
7.5 启示 |
第八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
8.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原则 |
8.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
8.1.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
8.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
8.2.2 农机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外部利润 |
8.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 |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
8.4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创新——股份合作制公司 |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
第九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
9.1 推进兵团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9.2 加强农机经营组织培育 |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实证研究 ——以新疆奇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论文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综述 |
2.1 国外土地整治与发展历程 |
2.2 国内土地整治与分区研究 |
2.3 国内外土地整治评述 |
第3章 土地整治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3.1 地域分异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4章 县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
4.1 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 |
4.2 土地整治分区的依据 |
4.3 土地整治分区的方法 |
4.4 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 |
第5章 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实证研究 |
5.1 案例区自然条件概况 |
5.2 案例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5.3 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情况 |
5.4 奇台县土地整治分区过程 |
5.5 奇台县土地整治分区相应对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数据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内容 |
1.2.4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进程 |
2.1.1 国际保护进程 |
2.1.2 国内保护进程 |
2.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相关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经典理论 |
2.3.2 新兴理论 |
2.4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原则 第三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与特征 |
3.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特点 |
3.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 |
3.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方法 |
3.2.2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 |
3.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赋存特征 |
3.3.1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
3.3.2 等级优越,保护开发价值高 |
3.3.3 区域分异特征明显 |
3.4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空间格局 |
3.4.1 阿尔泰地质遗迹带 |
3.4.2 准噶尔地质遗迹带 |
3.4.3 天山地质遗迹带 |
3.4.4 塔里木地质遗迹带 |
3.4.5 昆仑-阿尔金地质遗迹带 第四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构建 |
4.1 保护与开发模式现状诊断 |
4.1.1 保护开发的现有模式 |
4.1.2 存在的问题 |
4.2 管理模式现状诊断 |
4.3 保护开发的动力机制 |
4.3.1 外部推动机制 |
4.3.2 内部驱动机制 |
4.3.3 支持机制 |
4.4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优化模式的构建 |
4.4.1 基于保护视角的开发模式优化 |
4.4.2 基于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优化 |
4.4.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双翼”优化模式 第五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和思路 |
5.1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 |
5.1.1 旅游产品创新战略 |
5.1.2 品牌战略 |
5.1.3 产业化发展战略 |
5.2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思路 |
5.2.1 完善地质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旅游品牌 |
5.2.2 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利益共享 |
5.2.3 完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
5.2.4 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建设 |
5.2.5 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第六章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典例研究 |
6.1 研究区概况 |
6.1.1 自然地理 |
6.1.2 社会经济 |
6.1.3 历史沿革 |
6.1.4 区位条件 |
6.2 研究区地质遗迹成因 |
6.3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资源(R性)分析 |
6.3.1 园区景观资源概述 |
6.3.2 园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 |
6.3.3 资源特色分析 |
6.3.4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 |
6.3.5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 |
6.4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市场(M性)分析 |
6.4.1 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
6.4.2 旅游市场供给分析 |
6.5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产品(P性)分析 |
6.6 地质公园开发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6.7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 |
6.7.1 保护开发的主题 |
6.7.2 保护开发的理念 |
6.7.3 保护开发的目标 |
6.7.4 保护开发的思路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兵团经济社会和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
2.1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
2.1.1 兵团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2.1.2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
2.1.3 兵团经济的区域分布特征 |
2.1.4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分析 |
2.1.5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 兵团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兵团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2.2.2 兵团道路运输发展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机理研究 |
3.1 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关系 |
3.1.1 投入的概念 |
3.1.2 经济增长的概念 |
3.1.3 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3.2 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4章 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方法 |
4.1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定性研究的理论 |
4.1.1 交通运输促进分工、大工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 |
4.1.2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础之一 |
4.1.3 交通运输是经济与社会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 |
4.1.4 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 |
4.1.5 交通是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
4.1.6 交通运输业具有多重属性 |
4.2 交通与经济发展定量研究的理论 |
4.2.1 投入产出理论 |
4.2.2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
4.2.3 乘数理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兵团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定性研究 |
5.1 兵团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1.1 兵团公路交通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
5.1.2 兵团公路交通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
5.1.3 兵团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5.1.4 兵团公路交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5.2 兵团公路交通对资源开发的影响 |
5.2.1 兵团公路交通对资源开发的影响机理 |
5.2.2 兵团公路交通对资源开发的影响 |
5.3 兵团公路交通对边境贸易的影响 |
5.3.1 兵团公路交通对边境贸易的影响机理 |
5.3.2 兵团公路交通对边境贸易的影响分析 |
5.4 兵团公路交通对人口"非农化"的影响 |
5.4.1 兵团人口"非农化"转移的阶段性 |
5.4.2 兵团人口"非农化"转移的特点 |
5.4.3 公路交通对兵团人口"非农化"转移的影响 |
5.5 兵团公路交通对兵团城镇化的影响 |
5.5.1 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5.5.2 兵团公路建设促进了城乡客运公交化的发展 |
5.5.3 兵团公路交通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 |
5.6 兵团公路交通对维护社会稳定的影响 |
5.6.1 兵团公路交通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
5.6.2 兵团公路交通对民族团结的影响 |
5.6.3 兵团公路交通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兵团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定量研究 |
6.1 兵团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测算 |
6.2 兵团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作用测算 |
6.2.1 兵团公路建设养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6.2.2 兵团道路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6.3 兵团公路交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测算 |
6.3.1 兵团公路建设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 |
6.3.2 兵团道路运输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兵团公路交通经济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价 |
7.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
7.1.1 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
7.1.2 DEA方法用于公路交通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7.1.3 DEA理论及模型 |
7.2 兵团公路交通经济社会影响的DEA评价 |
7.2.1 决策单元与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
7.2.2 兵团公路交通经济社会影响的效率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
8.1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8.1.1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
8.1.2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
8.2 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目标 |
8.2.1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
8.2.2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
8.2.3 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
8.2.4 发展平台进一步稳固 |
8.2.5 维稳戍边能力进一步提高 |
8.2.6 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
8.3 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对兵团公路交通建设的要求 |
8.3.1 巩固国防,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求提高公路交通的通达性,增强机动性 |
8.3.2 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提高公路交通的通道能力 |
8.3.3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和发展现代物流,对公路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
8.3.4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优势资源开发,要求加强资源性公路的建设 |
8.4 兵团公路交通的发展思路 |
8.5 兵团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目标 |
8.6 加强兵团公路交通建设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
8.6.1 加大对兵团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交通投融资体制 |
8.6.2 针对兵团交通发展需要,借鉴其他省区经验,探索新的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 |
8.6.3 落实兵团公路网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优先发展兵团快速干线公路网 |
8.6.4 依靠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9.1.1 兵团公路交通服务于兵团及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 |
9.1.2 兵团公路交通服务于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 |
9.1.3 兵团公路交通服务于维稳戍边职能的发挥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山区水库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乌拉斯台水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水库大坝70年建设成就[J]. 李江,柳莹,吴涛,彭兆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0(05)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 马淑花.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3]新疆干旱荒漠区水库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规划措施研究 ——以塔城白杨河镇水库工程为例[D]. 牛海东.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4]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以加吾尔塔木河、城东河为例[D]. 金映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5]霍城盆地含水层结构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D]. 殷肖肖. 防灾科技学院, 2016(02)
- [6]开都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拟研究[D]. 张浩佳. 南京大学, 2016(05)
- [7]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D]. 魏巍.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8]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实证研究 ——以新疆奇台县为例[D]. 李小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9]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翠林. 新疆大学, 2011(11)
-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 许春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