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性德性
李力群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目标。随着我国高等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智性和较好的德性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造就一批身心健康、在专门技术上能够产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将原来的“语性外语”变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智性与德性,从丰富学生的语言向丰富学生的头脑,从教授单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向培养学生的智性和德性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但是,如何转变则研究生外语教学中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智性;德性;高素质人才
智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智慧、才智或学识。智性文化是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这种文化中,理性被视为可以区分人与动物的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因为,唯有具备理性特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智性的人。因此,高等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高尚的并且富于理性的人。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年代。多元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一样的感受和生活经历。国内广大年轻学者在享受高科技给他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与本国文化有较大差异的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西方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也全盘接受。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中,许多年轻的学生是非难辨,缺乏理性,最终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1]。因此,今天的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用一种严格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如何更具智慧、更有德性,助力他们去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目前的研究生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代表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东西,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课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回避当下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作为研究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的外语课程正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时代的挑战。如今,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已经具有这样一种大学精神与文化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培养他们的智性文化,使得他们具有面对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多样化、市场化等机遇与挑战的智慧和能力。那么,研究生外语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性呢?
目前的全球文化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和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和思考世界性问题。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具备分析问题和用理性、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的外语教学正在进行彻底的变革。单一的语言技能的培训不再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向知识学习转变。通过知识的学习,尝试进行学科交叉、用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采用智慧课堂、智慧教材、慕课和翻转课堂等。但是,任何智慧的东西都未必适合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成了培养学生的智性与智慧的新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将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健全的理性精神和坚强的创造性因素考虑进去。要研究用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智性建构。注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2]。在教材的选用上,除了要考虑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性之外,也要考虑教材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因为,好的教材会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智性、兴趣和情趣。我们不仅要使用符合通识教育需求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教材和学习资料。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尽最大努力用富有情感又细腻的深度教学去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引领者--- 教师还必须在具有较高文化底蕴、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较高的情商、智商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另外,要彻底改变以往课堂上刻板、无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为愉悦的课堂环境和语境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外语教师就必须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借鉴和引用其他专业的科普知识,让英语课程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技能训练课,而是更加生动的智性培养和拓宽视野的课程。
高等院校需要培养有智性、有才智的高智商人才。然而,一个人智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其道德败坏、毫无爱国之心和应有的良知,仍然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年轻一代人的品德决定的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关系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所有人生来就品德优秀或智慧过人,后天的培养与教育对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塑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今的知识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信息的大量扩张,思想的广受影响,大学生的德性受到严重挑战,从而容易引发难以控制的危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国的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教育目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3]。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总体目标就是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1993 年2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刚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的人才,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这一教育目的的核心所在。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性的培养[4]。那么,在我们高等教育中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德性?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教育家大多主张教育将思想品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内容。而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就美术院校而言,德育的培养也需要艺术化,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自觉完成美育和德育的任务,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来进行教育。要努力扩大美育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升美育的地位,并将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课程教学渗透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附着于知识讲授当中,使德育和学科知识教学水乳交融。“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广大外语教师也要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做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外语教学是学生接触、了解跨国文化知识的主要课程。我们不能再将外语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外语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而是应该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向学生介绍语言背后博大精深的国内文化和外国文化中优秀的内容,摒弃外国文化中不健康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人文精神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观[5]。
总之,当代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教书育人不能只专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有智性的人。因为,只有智性"而无德性"的人是人格不健全的病人,难以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初衷。要让外语学习与培养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拥有构建知识的能力,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文明、有序和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智性和德性都能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君义,曹瑞斓.基于问题驱动的自我效能感激励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3):207-210.
[2]唐亚阳. 试论大学的精神与性格[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8-12.
[3]王晨. 外国教育史对中师教师教育的价值[J]. 职业,2018(32):70-71.
[4]张 英 楠. 教 育 的 文 化 学 思 考[J]. 科 技 信 息( 学 术版),2006(04):110-111.
[5]刘有发.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01-103.
本文引用格式: 李力群.研究生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性德性[J].教育现代化,2019,6(87):262-26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