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划涂抹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猕猴桃论文,溃疡病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在秦岭北麓猕猴桃产区危害严重,个别园片发病率达62%,因溃疡病导致的挖树、毁园现象时有出现。
1 发病规律
溃疡病病菌主要在发病枝蔓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早春病原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由植株的叶痕、气孔、水孔、皮孔、伤口等侵入皮层发病,后期病斑可侵染木质部。侵染后3~5天引起发病。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病菌危害盛期,病斑扩大,病斑皮孔中流出大量黄褐色液体,阴雨天气菌液大量溢出,造成重复侵染。由于溃疡病一般在枝蔓皮层发病,防治药物难以接触到菌体,容易造成传染和暴发。
溃疡病菌是一种低温性病菌,其侵染与低温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侵染叶片、花蕾、果实,主要危害枝蔓,根部不发病。一般以春季发病为主,但近年发现早至上年10月、晚至夏季6月都有病斑出现。秋冬和早春以枝蔓病害为主,晚春和秋季以叶部病害为主,枝蔓春季发病时症状不明显,至5月份气温升高病蔓上部新梢突然青干。果实、花朵也有染病。
溃疡病发病率因品种、树势、栽培管理及气候变化而有不同。中华猕猴桃比美味猕猴桃易感病,红阳最感病;树势越弱、树龄越大,越容易感病;暖冬或冬季极端低温、春季气温低或起伏不定、湿度大及发生倒春寒等,易引起发病;栽培管理不科学、偏施氮肥、枝蔓成熟度差易发病。
溃疡病之所以难防、暴发、有毁灭性,可能是因为病菌侵入后一般在枝蔓皮层内侵染传播发病,药物难以接触菌体,从而造成防治困难。
2 纵划枝蔓涂药防治法
2009~2010年进行的溃疡病防治研究试验表明,纵划枝蔓涂抹药剂防治溃疡病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因使用时期和部位不同而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不同效果。
2.1 纵划涂抹方法及效果 2010年4月下旬用噻霉酮处理,落叶后调查。发病率由处理前的3.7%降至1.76%,说明噻霉酮对溃疡病具有治疗效果,可有效减少产量损失。同时,本试验处理时期已处于溃疡病发病末期,预计适时检查纵划涂抹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效。
试验中发现,按照刮除病斑、涂抹药剂的方法处理,虽然已刮除至好皮后涂抹药剂对刮治口有较好的促进愈合效果(大病斑不易愈合至覆盖病部),却偶尔在其附近又发现有菌脓流出,提示病菌有通过维管束传至其他部位(处于潜育期)的可能。
试验中还发现,在预防溃疡病纵划涂抹时,有时只纵划一部分,结果纵划部分健全而未划到部分却因感染腐烂到露出木质。因此,纵划涂抹防治可通过拉长划口、扩大药物作用面积提高防治效果,并促进及时愈合,避免伤口重复感染。因此,纵划涂抹法具有比刮治方法省工、简便且效果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溃疡病防治的突破口。
2.2 具体方法 秋季广泛纵划涂抹易发病的嫁接口、枝杈处等具有预防效果。春季发病期及时纵划涂抹病斑具有治疗和促发新枝的效果,保证将产量损失降到最小。
3 注意事项
1)单纯涂干效果不好。枝蔓表皮不易被药剂渗透穿过。纵划涂抹预防可通过拉长划口、扩大药物作用面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死枝和产量损失。治疗时除纵划病斑外,对其相邻未感病部位同样操作,同时实现治疗和预防,防止病斑环剥枝皮,引起上部枝蔓死亡。纵划涂抹噻霉酮效果较好,主要是因为噻霉酮有较强的渗透性,有良好的促进伤口愈合效果。其渗透性强可以使药剂有效扩散,较大范围地抑杀病菌;愈伤效果好可以使伤口及时愈合,避免药剂效力减退后引起创口重复感染。
2)纵划涂抹与叶部喷药相结合效果更好。溃疡病以危害枝蔓为主,且对其危害造成的损失大,同时叶部也有发病,且叶部病害会传到茎干。叶面喷药具有压低病原基数作用,也可使药物传导到叶腋芽中,保护腋芽。因此,纵划涂抹与叶部药剂防治结合,会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3)感病品种生长势极弱,特别在挂果量大和逆境胁迫(如冻害)时发病率更高。有研究显示,随树龄增大,溃疡病发病率提高,老枝更易发病。可见通过刺激生长,加强更新修剪,使树老枝新,对溃疡病防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红阳等中华猕猴桃花量大,易造成结果过量,减弱对溃疡病的抗性,可隔码(结果枝)留果,空码采用15~30倍液膨大激素加15~30倍液噻苯隆蘸芽,促发强旺枝,增加新枝比例和抗病性;5月下旬至6月下旬每隔15天叶面喷布1次0.2%黄腐酸,防止日灼。8月下旬剪去嫩梢,促进枝条成熟。对露出木质的病疤用拂蓝克涂抹,保持树势不衰。
春季气温升高快,树体升温快,地面升温慢,易造成冻旱伤口,可于伤流始期喷布0.2%噻苯隆,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溃疡病防治。
联系电话:029-8732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