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_教育论文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_教育论文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点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很重要一环,就是要不断深入领会掌握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本文从适应论、特色论、发展论、效益论和改革论等五个方面,就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探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 邓小平 教育思想 适应 特色 发展 效益 改革

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察,并亲自抓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本文拟就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学习并探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适应论。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是邓小平考察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①“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训练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看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②

“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已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受制于并促其经济发展,适应具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即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在当代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谁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快。邓小平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③而发展科技事业的基础在教育。对此,邓小平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基础地位:第一,“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④第二,“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第三,“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⑤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既是对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又是对教育活动的各项规定,要求教育在按照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地充分发挥自身的全面功能,去适应“四化”建设的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服务。

从“适应论”出发,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早在1952年10月,担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的邓小平,在代中央起草的关于教育部的综合报告的批语中,就提出了“教育计划要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配合起来”。⑥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讲到:“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⑦邓小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学校内部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部门,从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整个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相结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进步的强有力的杠杆。这不仅纠正了以往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的“左”或“右”的失误,而且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自1979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的教育调整和改革,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诸如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普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互相渗透;实施“燎原计划”,“农科教”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并且正在指导着我们去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为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入新的活力。所有这些,无不在显示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适应论”的伟大的实践意义。

二、特色论。邓小平教育思想既立于当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前列,又具有鲜明而浓烈的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而形成的“中国自己模式”的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色是:第一,“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⑧“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⑨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大的政治放在第一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0)“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思潮的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总之,一个目标,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那就一切都谈不上。”(11)“对于造成思想混乱的精神污染的各种严重问题,也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且要抓到底。”(12)学校应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强阵地。第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13)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任务。“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正是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极为概括通俗的语言,反映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既要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于首位,又要寓思想工作于文化建设之中,做到又红又专,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文化素质并重,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既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所提出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第四,“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4)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反复强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1980年的《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他对这个重要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没有党的领导,真正又红又专,特别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队伍也建立不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祖国的统一、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也就没有一个力量能够领导进行。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15)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如下基本形式、途径来实现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必须的: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落实教育方针;2、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3、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学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发展论。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多次提到发展。他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6)“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17)立雄心壮志,为中国的发达,抓住时机加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他在设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并付诸实施过程中,始终强调人才问题的突出重要地位,强调培养“四有”新人对于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极端重要性,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谆谆告诫大家:“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8),而“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9)教育是中国发展腾飞的关键中的关键。针对教育滞后和相当一部分领导对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状况,他大声疾呼:“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20)“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21)“这些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22)

如何扎扎实实地把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位置落在实处、优先发展教育呢?第一,领导重视。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育人工作,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就会落空。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说:“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23)以后,他多次指示:“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24)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想抓好教育工作。”(25)为了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统筹和协调计划、财政、劳动人事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共中央于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尔后,各省市也相应地成立了包括大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委员会(有些地方不包括成教式高教)。大教委的建立从领导体制上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第二,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以后,教育的产业便取决于教育的投入多少。1980年,邓小平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比例失调,教育经费太少,提出:“我们非要大力增强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今年因为财政困难,只能首先照顾到重点,但从明年,至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26)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教育投资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且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这就是“两个增长”的原则。随后,“两个增长”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从而教育经费的增长有了法律保障。第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教育事业发展,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27)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28)“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29)“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30)以上这三个方面工作,无论是领导重视还是增加教育投资,最终都应落在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上。只有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真正提高了,教师才能由“老九”提到第一,其职业才会成为人们追求和羡慕的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就有了根本保证。

四,效益论。教育要发展,要随着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讲求效益。无效益就无所谓上台阶,无效益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邓小平南巡时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31)对教育同样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32)“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33)“拿事实来说话”。(34)“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35)“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36)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抓出效率,抓出质量,干出效果,干出效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一贯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并蕴含在他的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和他抓教育的实际活动之中,成为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一,教育的战略地位取决于它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途径。第二,教育的基础作用极为充分地表现在培养各条战线的杰出人才与大面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辩证关系之中。抓好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新人,就是要恢复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好转,重建一代新风。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内容上、方法上不断认真研究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因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37)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必须十分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的问题。师资问题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中占有较大的篇幅。他从教师的阶级属性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出发,一方面强调全社会必须尊重教师,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38)另一方面强调加强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水平的问题。他说:过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不敢教,责任不在他们。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教师不但要敢于教,还要善于教”。(39)“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40)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41)“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42)第五,提高教育质量,增大教育效益,必须改变教育科学研究落后的状况,把教育科学研究放在正确的轨道和重要地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宏伟的任务,也是一个巨大的课题。邓小平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3)他指出:“各个领域都有要研究的问题,理科、工科、农科、医科都有。文科也要有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济、历史、政法、哲学、文学等等”。(44)针对我们科学研究的落后状况,邓小平指出:“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水平很低,好多年连统计数字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然使认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谈,四个现代化靠空谈是化不出来的。”(45)第六,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对于教育的领导者,邓小平一直强调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白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46)针对“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47)的状况,邓小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比如说,改革的决定,在你那个地区,那个部门,怎样贯彻落实?校舍和教学设备不够,怎样解决?学校经费不足,怎样筹集?师生的伙食,怎样办得好一点?师资培训,怎样组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改进?等等。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48)反复的要求,细微的交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邓小平高度的责任心和一贯的务实精神。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困难是有的,但要看到条件。……只要各级领导认真抓,我看教育的事情好办,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49)

五、改革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同样是中国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组织成份,改革是中国发展教育的驱动力,教育不改革没有出路。由于长达10年的“文革”的浩劫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迅速的历史转折等原因,中国教育严重脱离现代化建设,严重地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开放,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教师素质差,合格率低;教育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现代教育手段奇缺;政府对教育统得过死以及政治思想教育薄弱,等等都是这种“脱”、“不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数量、质量(知识与品德)、结构上,都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的需要。针对教育这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状况,邓小平主张并热情鼓励支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他对北京景山学校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的教改实验,倾注极大的关注,给予热情的鼓励,就是最鲜明和生动的例证,他1993年9月8日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0)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教改实验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且为我国整个教育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准确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历史转折一一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闭门锁国时期的教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的本质和特征。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改革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邓小平把办好教育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51)我们搞好教育改革,就为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前半期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包括劳动者和各级各类的专们人才。第二,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根据邓小平关于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以及“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科学地阐明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把重视和发展教育提高到关系现代化全局的战略地位。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是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培养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即邓小平所要求的“四有新人”以及“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52)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加强教育工作的战略决策,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党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当代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三,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深入进行教育改革。邓小平历来重视基础教育,他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53)“高等学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54)中小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种各样人才的奠基工程,是教育之本,本动技变,根深叶茂,教育改革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另一方面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邓小平要求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的比例。”(55)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一个与普通教育并行而又互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而且必然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体制改革的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56)“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该是科研的一支重要方面军。”(57)“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符合于经济计划的需要,应该深入研究。”(58)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发展高等教育的新路子,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和任务。重视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成人教育的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9)第四,重视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1977年7、8月间,邓小平几次提出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并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学时能够使用新教材。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实际,强调科学性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教育的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是教材建设改革的基本思路。邓小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思想僵化,提倡解放思想。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实行启发式,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倡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统一,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获得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大量吸收、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提倡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特有才华施以专门教育,精心培育,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培养出拔尖的、杰出的人才。为了发展教育事业,邓小平注重教育手段现代化,他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60)第五,教育改革要吸收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十分重视历史经验,注重防止错误倾向。他说“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但处理具体问题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小错误难免,避免犯大错误。”(61)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不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好经验,而且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好的教学管理经验。他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62)更不允许全盘西化。对外国经验要进行认真评价,学习外国经验要做到洋为中用,“总之,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仅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自己的模式”。(63)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满怀信心,按照十四大的精神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之路,在实践中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4页。

②《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第275页。

④《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50页。

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24页。

⑥《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纵览》(1938-1965年)第282页。

⑦《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4页、105页。

⑧《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1页。

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48页,第149页。

(10)《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50页。

(11)《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第10、11页。

(12)《邓小平论学校教育》第18页。

(13)1989年,邓小平给少年先锋队题词。

(14)《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232页。

(1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230、231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75页。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2页。

(23)《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67页。

(24)《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92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26)《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214页。

(27)、(28)《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6页。

(29)、(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

(3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

(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3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9页。

(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5页。

(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1页、第382页。

(37)《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4页。

(38)《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47页。

(39)、(40)《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52页。

(41)《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52页。

(42)《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6、107页。

(43)《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5页。

(44)《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50页。

(4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67页。

(46)、(4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4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4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2页。

(5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页。

(5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

(52)《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33页。

(53)《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24页。

(54)《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34页。

(5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4、105页。

(56)《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5页。

(57)《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50页。

(58)《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5页。

(59)《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85页。

(60)《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05页。

(61)《邓小平文选》第227页至第229页。

(6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3页。

(6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1页。

标签:;  ;  ;  ;  ;  ;  ;  ;  ;  ;  ;  ;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五个基本点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