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成人教育的应为与可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可为论文,农村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最底层,他们物质、经济生活贫困,文化层次低下,职业技能缺乏,社会地位卑微,政治地位低下,抗风险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高度脆弱。这些特征使他们面临着如就业市场、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等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因此,需慎重对待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问题。
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成人教育的职责
消除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扩大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凝聚力,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中,成人教育能够而且应该在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农村弱势群体的渴望和诉求,也是成人教育的职责所在。
1.农村弱势群体的渴望和诉求
2005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消减贫穷及社会孤立的策略”中指出:社会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令陷入贫穷及社会孤立危机的人获得所需的机会及资源,让他们得以全面参与各项经济、社会及文化活动,确保其生活与福祉达到社会正常的水平,同时确保他们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参与生活和获得基本权利的决策机会。[1]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在社区中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层面上平等地受到重视和关怀;二是在家庭、朋友和社区拥有互相信任、欣赏和尊敬的人际关系。[2]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旨在确保所有的农村弱势成员都能够积极而充满意义地参与一个值得重视、尊敬和奉献的社会,享受平等,共享社会经验并获得基本的社会福利。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积极努力、勤奋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政府的关怀、社区的信任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帮助。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接受成人教育与培训来弥补自身文化和技能上的断层,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个人劳动的质量,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社会经济价值创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社会对成人教育的期待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大幅度升值,这就要求在反贫困和促进社会共融中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人力资源建设,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为此,要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关键是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发家致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只能依靠教育。对农村成人劳动力来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依靠成人教育来解决。“成人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3]成人教育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专业技术教育和一些实用性、速效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各专业的资格证书,改变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为他们进入新的职业领域提供“教育准入”,从而使他们胜任农村生活关系的变化及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增长成果。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成人教育要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成人教育向广大社会成员传授新知识,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植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4]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期待成人教育在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3.成人教育的本质所在
成人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教育的职业技能特征明显的“应用型”教育,具有范围广、辐射面宽、时间长、类型多的优势,其价值和功能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它可以针对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类别、形式、规格的各种教育与培训活动,及时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它不仅能改变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使一个普通的、只有一般劳动能力而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成为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同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水平、生产技能、熟练程度和技巧,把自然的人——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5]成人教育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不能像成人教育那样具有如此广泛的受教育群体和终其一生的学习时间以及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性。因此,成人教育在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担当起这个职责,给农村弱势群体施以各种不同的教育,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给他们提供平等的优质的成人教育资源,从而为农村弱势群体处境的改善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可以说,成人教育是农村弱势群体通向充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桥梁,是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最能满足而且最切合农村弱势群体充分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既是成人教育的功能,又是成人教育的本质所在。
4.国内外成人教育的实践
通过对弱势群体开展一系列的成人教育活动,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防止社会分裂和动荡,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10月通过了《欧洲青年政策纲要》,提出培养青年学习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帮助弱势青年通过成人教育与培训融入社会。2006年欧洲成人教育协会报告《成人教育——欧洲的趋势和问题》中认为,“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面向被排斥的团体和个人以及有被社会排斥可能的团体和个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通过成人教育可以更好地增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融合”。[6]此后,欧盟委员会在《社会保护和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2005-2008)》中,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对解决社会排斥以及社会内部融合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和其他影响到人们生活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如学习与健康、环境、家庭和社区之间。报告还充分认识到成人教育与培训对弱势群体获得可持续就业能力的重要性。[7]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解决欧洲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样,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度和我国,有着丰富内涵的成人教育在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过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全体农民的扫盲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外大量成人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成人教育体制灵活,能够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广大农民群体多方面的教育需求,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和个体生活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收益,是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素质、提升能力,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有效举措。
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途径与方法
1.出台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确保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有效开展
成人教育要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以及民众等各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和配合。第一,政府要出台保护性的成人教育政策。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统筹者、整合者和管理者,是关怀农村弱势群体、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最大责任主体,应该采取“弱势补偿”和“优先扶持”的政策措施,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来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以惠民政策来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严密的制度来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实现。第二,要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包括法律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与财政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障。第三,各企业与社会团体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把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战略来对待,而且要创造一切条件,采取综合性的系统服务策略和教育网络,共同服务于农村弱势群体并最终指向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而且对关乎全局的、重要的成人教育与培训项目,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实施管理,并责任到人。
2.开展成人学习活动,大力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农村弱势群体努力接受教育,积极参与学习,才能更新观念、增进知识、提高素质、提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并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获得创造和增加收入的机会,融入社会大家庭。因此,组织弱势群体参与一系列成人学习活动,已经成为各国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一大举措。
瑞典开展的“成人学习圈”活动是一种由专门的成人学习协会地方分会主办、成人自发组织或教师负责组织、学习的地点较为灵活、学习的内容由参加者自选、采取自觉和集体研讨的学习方式的成人教育形式。[8]瑞典政府把“成人学习圈”看做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共融瑞典社会的最有效举措之一。事实证明,瑞典能够从一个欧洲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最稳定的国家之一,“成人学习圈”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人学习圈”在瑞典面世不久,就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仿效,在挪威、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及坦桑尼亚等一些非洲国家和北美都存在,而且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韩国实施的“新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的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并将“新村教育”,大力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造村运动”,并通过相继开展成人教育,注重对农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造村运动”的关键,从而促进本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社会融合。事实上,我国早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成人教育实践,通过成人高校、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各个社区和街道组织,以各种不同的成人教育与学习方式开展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工程”、“对口扶贫支教工程”等等学习活动,有力促进了农村弱势群体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3.拓展成人教育功能,不断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年龄跨度大、层次差别大、知识结构区别大的群体,我们要根据农村弱势群体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和类型,建立不同的教育资源库和网络平台,拓展成人教育服务领域和功能。第一,要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可以通过调动社区、居委会等力量,运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等有效手段,教育农村弱势群体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拥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第二,要强化法制教育功能。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立法参与权,而且要增强他们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通过法制教育,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第三,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由于农村弱势群体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和被排斥的地位,往往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难以自我调适,需要从精神和心理上进行抚慰和救助。第四,要强化优生优育、保健、家教等内容为主的生活常规知识教育功能。同时,要做到消除文盲与学历提升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创设良好的成人学习环境,增强农村弱势群体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农村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学习与充分发展的前提。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学习既受他们个人的先前经历、生活环境以及生涯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依存于一定的组织机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通力合作,它是农村弱势群体自主参与和制度、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及其个人的需要、能力、态度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谐、民主、优美、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塑造人的性格、启迪人的智慧、锻炼人的意志、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它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农村弱势群体贫困性和自卑感强,心理又特别的脆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存在怀疑,学习信心不足,持消极、退缩的态度,特别需要教育机构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开放、合作、和谐温馨、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适合农村弱势群体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育与学习环境;特别需要其周围的人,如朋友、村长、乡镇领导乃至整个社会对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学习的一致认同和积极鼓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信念、自尊和价值,重视他们的人生经验,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5.培养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弱势群体文化素质低,心理素质差,自强意识薄弱,社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极差,他们中有些人认为是因自己丧失劳动能力或贫困或无致富门道等等自身原因造成,这些人产生的一种心态是对弱势现状的“心安理得”和“无能为力”及“自信心缺乏”;另一些人则认为自身的弱势是因经济改革、社会结构调整和资源分配不公等客观因素造成,这些人产生的一种心态就是对弱势现状的“极度不满”和“高度依赖”。而无论是哪一类人都缺乏自主自立的意识,缺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把反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和社区方面,这是影响他们脱贫的根本所在。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开展启示我们:彻底以农民为主体,改变农民的态度,唤醒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他们需要的美好新农村。因此,成人教育扶弱的关键是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扭转他们“等”、“靠”、“要”的消极观念,让他们的内心深处树立“我也要也能克服贫穷”的意识,把脱贫的希望放在自我能力的开发上;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克服自卑感,培养自重自立、自主自强精神,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和社会竞争能力;要使他们知道,在借助国家、社会的救助动力下,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潜力,经过艰苦奋斗,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才能逐渐摆脱困境,平等享用社会资源及改革成果,才能使自己很好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