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人文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东北三省为例论文

论区域人文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东北三省为例

张 鑫 ,吴志宇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精神文明作为一种制度外因素,对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东北,作为曾经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地区,拥有众多鲜明的精神特征;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经济的转型挫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都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研究了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鲜少有从制度外因素方面来研究东北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将重点阐述东北精神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并结合东北地区的现实发展背景,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东北精神;民营经济;经济发展;地域文化

自2004年振兴东北战略提出至今,中央政府、东北地方各级政府不断积极制定及落实相关政策方针,民营经济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保护,逐渐成为东北经济发展、就业、创新的重要支柱,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历来在东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东北经济”市场机制起步较晚发育较慢,市场经济运营效率较低,导致了民营经济在东北体量较低,解决就业能力不充分,发展不活跃,创新能力较低。究其原因,除了制度环境落实不到位,技术、资金、投资环境的欠缺等,从精神层面讲,“小富即安”“关系主义”“好大喜功”和创新精神的欠缺等现象的出现对民营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1 东北精神的历史演变

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尤为明显。古代东北地区土地广袤,山川湖泊纵横,寒冷气候漫长,积雪霜冻时间长,“地寒多雨,盛夏重裘,七月陨霜,三月释冻”(沈括,1986)。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构造出适应性的人文环境。为了在如此自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生存需求,东北人民逐渐形成剽悍尚武的民族习性。

古代东北原生的主要三大民族系统普遍为渔猎和游牧经济,该两类经济模式的流动性在民族习性的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得人们形成了与农耕文明的安土重迁观念大相径庭的乡土观念淡薄的非保守心态。在不断的迁徙流动中,东北原生民族形成了不进则退的生存理念,铸就了勇于奋进的民族精神。

清初以前,东北人口稀少,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出现过几次移民高潮,但由于外来移民始终在东北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并未给东北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清末开禁,大量流入东北地区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开垦了大量土地,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1]直到20世纪随移民而来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真正推广之后,东北农产品(水稻)产量才大幅上升。同时随着解禁,满汉通婚学习汉文化,曾为东北民间信仰典型代表的萨满教也在满人的信仰生活中逐渐淡化。

移民为古老的东北精神带来了新鲜血液,但也不免带来和产生一些负面特征。移民大部分是出身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缺少富商大贾和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近代以来,战祸和灾荒迫使关内百姓闯关越海,涌入东北。部分移民的后代在解决生存危机后,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了东北精神中莽撞、过分重义气讲情义和守规矩贪恋体制内的一面。

2 东北民营经济的现状

动机作为由特定目标激发、引导和维持的内在心理过程,只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实际行为的产生还需具备相应的客观环境。腐败也如此,只有在同时具备了相应的客观环境后,腐败者才会在腐败动机的作用下采取实际的腐败行动。尽管催生腐败的客观环境涉及众多复杂要素,但梳理上述169个女性腐败案例,并参照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导致女贪官腐败的客观环境因素中,下述几方面最为重要。

2.1 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对经济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2015年辽宁省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2018年,辽宁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总量的63.3%,同比增长7.7%。相较辽宁而言,其余两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较缓慢,但是增加值也逐年提升且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明显。详情见表1。

由于气候、土地的影响以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东北人持有一种“小富即安”和“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2]人们更关注的是生活安稳和幸福安康,对创新和冒险的事物追求不高。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正是由于“得过且过”的心态,使得东北民营企业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并不低,但是,民营企业的平均规模小、集团化程度较低,产业集群效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2016—2017年民营企业500强地区分布见表4。

随着国家对东北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东北民营经济也在稳步地提升,在调节市场活力、增加供给、吸纳就业和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东北民营经济由于先天发展不充分,导致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2.2 东北民营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偏小,市场主体不足

积淀于东北文化之中的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开发东北地区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东北社会发展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东北人民在“一五计划”时期所涌现出来的“铁人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开拓进取、兢兢业业”等精神,使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长春一汽工厂、鞍钢为主的重工业生产体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东北地区的优良精神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尚未充分发挥,并且由于“计划”意识浓厚等其他思想的影响,使得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2.3 就业人数较少和吸纳就业体量较低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从业人数在缓慢提高,但是与其他东部地区相比,就业人数少。另外,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比较低。中国民营经济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仍有待提高。详情见表3。

表1 2013—2017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2013—2017年吉林省、黑龙江省统计公报。

表2 2014—2017年东北三省私营企业单位数及占全国的比重

数据来源:2014—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 2013—2017年东北三省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数(万人)及吸纳就业能力占比

数据来源:2013—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4 创新能力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这就导致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使得东北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行业。

3 东北精神对民营经济的影响

国有企业占比大,挤占了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以私营企业单位数为例,东北三省的私营企业单位数在2017年仅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在三个省份中,吉林省的私营企业数最低。东北民营企业数量少导致东北民营经济缺乏活力。详情见表2。同时东北的民营经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弱。

3.1 “小富即安”导致规模优势不足

其二是心血管方面的症状:人会觉得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这是因为屋里暖气过热,水液蒸发过快,血液变得黏稠,供氧不足导致的。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很可能是心脑血管病的诱因,如果原本就有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问题,除了寒冷,过热过干也同样危险。

表4 2016—2017年民营企业500强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工商联2016年、2017年民营企业500强。

3.2 部分地方“官本位”和“关系主义”导致企业的隐性意识壁垒高

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员工人数少且大部分是家族式经营。一方面,很多个体经营户全靠自己的经营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业对口人才,这就导致东北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手段,存在时间短,很多个体户在拥有了部分财富后就主动关闭,难以长远发展,更难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另一方面,家族式经营也使得东北地区的人情氛围更为浓重,一些企业的合同契约意识淡薄,在经营中更看重的是“人情”“人际关系”而非“效益”和“效率”。

“官本位”的行政主导意识相当强烈[3],关系主义和“亲戚”主义一定程度代替了“市场运行规则”“权钱”交易等,使得寻租和搭便车成为可能。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等方面困难重重。潜力大的小规模企业难以获得优秀项目的中标,难以进一步发展。因此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由于受到的隐形政治约束较强,导致其发展速度慢,在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有较大问题。

东北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因而仍旧维持国有企业与高度行政化的环境互相作用。后者强化着前者的封闭性和孤独性,前者加剧着后者的非系统性和低市场化。导致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民营企业融资机会少、融资困难。同时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力度不够也加剧了很多年轻人在求职时更愿意依附“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接受低。

3.3 “家族式经营”导致民营企业契约意识淡薄和缺乏有效的市场主体

东北地区政府干预力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管制力度过大,地方管理体系对资源和经济活动实施强大管制,行政审批权力设置过多、执行过滥;其二,国有企业比重大,体制机制陈旧。这就导致东北民营经济的隐性约束高。

3.4 部分“好大喜功”的思想导致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未落到实处

东北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开发园虽然较多,但是由于“好大喜功”和形式作风,导致很多孵化器对企业的孵化作用并未落到实处。有的甚至本末倒置,将如何孵化“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变为如何孵化普通服务型企业,如快餐企业等。中小微民营企业集中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和简单的再加工,如冶金机械、船舶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等。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行业细分没有形成明显的专业分工和衔接,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差[4],企业之间的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链融合度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

陈律师沉思着答道:“刚得到她过世的消息,我很震惊,因为几天前她刚叫我去修改了遗嘱,那时候她还好好的,这实在是很蹊跷。但她是因为和她侄子发生争执过于激动引发心脏病而死,是正常死亡,我就想不出这还有什么解释了,只能说是那个保姆命太好了。”

3.5 创新精神缺乏导致民营企业活力和效益低

东北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足,民营企业忽视自主研发。首先,某些企业只是引进投资设备,没有进行自主开发制作,企业的再发展动力不足。其次,大部分企业只局限于行业的附加值低的领域,无法进一步的垂直或横向延伸提高自己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最后,创新精神的缺乏导致行业经营品种的趋同,市场竞争激烈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随着应用深入,系统软件平台、部分应用功能已不适应业务发展和运行维护要求,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没有容灾备份、无专用的视频服务器、部分网页访问速度比较慢等。为此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于2012年启动门户平台升级工作。

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ZIF-8 MMM应用于气体分离领域,但在超滤膜领域却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制备纳米尺寸的ZIF-8并与PVDF材料制备了高性能混合基质超滤膜,通过实验考察了ZIF-8对PVDF超滤膜的影响,同时深入研究不同粒径的ZIF-8对所制备的MMM的不同改性效果并且探究其机理。

4 结 论

地域文化和精神是在一个地区长期历史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因此,改变已经形成的精神和文化是非常困难并且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应通过政策扶持,激发东北地区“开拓进取、奋发而为”的优秀精神,将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带动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东北民营经济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家创新意识欠缺。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创新科研投入,稳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弘扬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调动市场活力,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育。但是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增速较低,导致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且人才引进困难。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人才的培养计划,同时给予更好的福利政策吸引和留住有能力的人才。最后,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人们精神意识的转变,政府应该放开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干预和行政审批门槛,让民营经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展,调动其市场活力,壮大规模和培育产业集群,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吸引力,转变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知,为民营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淑华.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人民论坛,2013(32):226-227.

[2]殷晓峰,李诚固,王颖.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1-44.

[3]刘丽萍.解构东北区域文化 振兴东北区域经济[J].商业研究,2005(14):190-192.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李红娟,刘现伟.“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7(1):24-30.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9.036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东北精神对民营经济的影响”(项目编号:2018B0610)。

[作者简介] 张鑫(1998—),女,山东淄博人,就读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吴志宇(1998—),女,陕西西安人,就读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老师:马春文。

标签:;  ;  ;  ;  ;  

论区域人文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东北三省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