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学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0)07-0005-05
一切文化都在以某种方式进行整合,那么,也应当把任何社会文化中的教学本身看作是一种具有或多或少地整合的因素。[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我们很难将它与教育文化学完全脱离。国内著名学者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专门对实用主义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做过全面阐释: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对美国乃至整个欧美教育都起着重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哲学观点至今仍在教育、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他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教育文化观几乎涉及教育与文化的各个方面。杜威的主要观点: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教育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进行选择和组织;教育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要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教育是“社会文化进步、改革的基本方法”,是文化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文化矛盾、危机与教育改革是维系在一起的。[2]而今,杜威的实用教育思想已无疑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所以这一论述可以视为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初始。
一、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历程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我国正在形成中的职业教育文化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溯源时期: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找寻职业教育的自我(1996-2001年)
这一时期研究的视角集中于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关于这一内容的研究可追溯至1996年,朱晓斌在《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一文中主要从德国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差异的深层原因,这是较早涉及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成果。
朱晓斌的这篇文章可谓开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之先河,自此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这方面研究。1998年,高奇在《教育研究》中发表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2001年彭红斌在《教育与职业》发表的《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等文章,研究内容多围绕西方文化是如何促成其职业教育发展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职业教育的肇始,儒家传统文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等。
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追溯我国职业教育兴起的源头,开始思考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寻找具备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者们试图从世界文化的土壤中找到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这是一个通过文化感知职业教育为何物的阶段。
(二)定位时期:在内涵文化与外延文化中追寻职业教育的家园(2002-2006年)
这一时期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职业教育的文化研究由宏观转向微观。一方面,学者们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内涵文化,即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自2002年,应金萍《构建校园信用文化塑造诚信职业之魂》文章标题中出现“校园信用文化”的提法,尽管文中并未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或者信用文化的概念,但却表明了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同年,殷锡武在《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正式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阐释。此后,学者们将研究进一步深入至更为微观的内容,出现了大量研究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功能等内容的文章,如李勇红、胡誉满《文化经济现象与高等职业教育》,孟宪平《如何认识文化、专业和技能“三课”的关系》,王冀生《大学文化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王志明《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文化特征探索》,以及王坤《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等。
2003年,学者庄西真创见性地指出,文化是影响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教育偏好”和“教育选择空间”的角度加以说明:“教育偏好”是文化影响职业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对教育的一种选择性意向,是人的教育需求、教育态度和教育价值观的呈现。一定的教育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教育选择空间”中进行的,而任何一种教育行为的背后又有教育需求和教育偏好的推动。[3]
2004年,安萍《论构筑高职校园文化》,周明星、马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大文化意义》,2005年胡树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2006年,李玉坤、张俪馨《多维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创业能力——对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思考》等文章,学者们进一步对职业教育内涵文化达成一定共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广义文化的内涵相关,可以概括为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而在职业院校理念文化层面,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更重人文还是更重技术的问题成为争论焦点。
另一方面,学者们利用外延文化的概念与职业教育的内涵文化形成对比,从而达到诠释职业教育文化定位的目的。2004年,刘合群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城市文化建设》一文中,以城市文化的概念延展了职业教育的理念文化;2005年,池卫东等在《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2006年,揭育通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将企业文化的概念与职业教育文化相融合。
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研究的范围较前一时期有所扩大,研究的内容更加具体,研究的深度也显现出学者们审慎的思维。这是一个通过文化认知职业教育为何物的阶段。
(三)张力时期: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中探寻职业教育的性格(2006-)
这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认识上的飞升,在职业教育文化的微观领域艰难探索之后,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回归宏观统筹。
2006年,何光辉从职业教育文化的视角,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大特性,即“属人性”、“历史性”、“群体性”、“地域性”、“自由和创造性”。职业教育文化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但绝不是它们的依附与复制品,它有传承社会文化的职能,但更有自己独特使命和主体性。[4]这一论述引发了学界对职业教育文化性格的思考。
此后陆续发表了《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经营文化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新战略》、《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性格与张力》等文章,深入探讨职业教育独特的文化性格,以期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周明星教授在文章中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应与普通教育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并率先提出“职业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职业院校文化力是职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与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相并列。”[5]马美也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文化性格包含定位观、目标观、教学观、人才观、生存观等五个方面。[6]
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学者们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人们文化意识层面主流价值观的制约,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使新的文化价值观产生实际作用。由此,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完成了一次“宏观——微观——再宏观”的研究视角的转换,从而实现了这个学科认识的本质性提升。这是一个由文化推知职业教育为何物的阶段。
总体说来,现阶段的教育文化学相关论文,并未明确界定“职业教育文化学”这一概念,对于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焦点也不十分明确,研究队伍中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人数寥寥,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文化学理论研究的人员更属罕见。然而,从职业教育文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开始剥离外来文化的附庸外壳,逐渐形成了初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认识。因此而论,“职业教育文化学”这一学科尽管还不成熟,但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值得期待和具有价值的。
二、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校园文化、职业教育外延文化、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诉求对职业教育体制构建的意义等方面。
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对于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普遍以职业学校的特定背景套用广义文化的概念加以论述,即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进行论证。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应以“职业”为定向,以“技术”为定性,[7]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8]
职业教育外延文化。职业教育的外延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
城市文化的内涵是由不同类型的活动而构成的,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形成了对应关系:发展工业类专业,提高城市化水平;创设人文类专业,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开设特色类专业,打造个性的城市形象等。[9]
关于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校企联合可以成为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点。[10]企业精神乃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将其植入到职业教育活动中,势必会更加有效地指导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职业教育与组织文化的关系是通过学术创新来体现的。学术创新是职业教育的组织文化内核,为学术组织创新管理观念、建立学术秩序、倡导学术忠诚。总之,职业教育的组织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并非经济或政治共同体,因而职业教育组织要凸显其先进的文化意义和价值。[11]
职业教育文化功能。关于职业教育的普遍文化功能是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关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文化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职业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职业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与文化的整合,文化经济现象是二者整合的产物。其二,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各类教育传播的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取向性差别。职业教育则注重文化的职业取向性,从文化当中无不渗透着实用与职业精神。
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第一,关于国内职业教育思想的文化分析。学者们对国内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文化分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包括儒家文化对于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另一类是政治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央四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第二,关于国外职业教育特征的文化分析。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教育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因而各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也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差异。现有研究集中在几个具有典型职业教育风格的国家:技艺文化与德国职业教育,绅士文化与英国职业教育,实用文化与美国职业教育。
文化诉求与职业教育体制构建。职业学校将文化的宏观面传送给个体的途径之一,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成就了职业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据此,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摒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根据实际需要,发扬民族主体意识,以兼容的态度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高度发达的文化”。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在方法论层面上可以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论原则。[12]
随着职业教育的文化觉醒,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于职业教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取得了以上诸多成果。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文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关于职业教育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研究较多,职业教育自身的文化,特别是有关职业教育文化的本质、原理和理论体系少有涉及;第二,在研究内容上,有关职业教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研究较多,而有关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研究偏少,特别是涉及职业教育制度生成的文化环境涉入更少,涉及到职业教育微观层面的技能文化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几乎是照搬普通教育或者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即使是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也缺乏规范性,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三、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趋势
职业教育文化学的构建承继了以往的教育科学成果,又从根本上受到哲学的启蒙,大量吸收了教育哲学与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学是一门从教育哲学萌生,由教育文化学派生,与职业教育学共生的教育分支学科。
(一)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将游走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认识的加深,职业教育的文化学研究也必将由浅表到达核心。在搞清楚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是什么之后,研究将深入到“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其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将会产生怎样的职业教育制度?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制度怎样进行理论完善?”……由文化价值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仍要回到文化的领域去寻求答案。因此,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会不停地在宏观与微观的视野中转换。
(二)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将进一步细化
职业教育文化学不仅要以职业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而且要以职业教育的文化现象作为聚焦点。职业教育文化学是针对职业学校诸文化现象的分析,其研究对象横向划分,主要从三大领域着手:职业教育的意识领域、职业教育的物质领域、职业教育的制度领域。其研究对象纵向划分,既要有职业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形而上的宏观研究,又要有形而下的微观研究。职业教育文化学的宏观研究包括职业教育文化观的历史研究,职业教育思想的流派研究,职业教育与文化功能研究,职业教育文化整合研究等;而职业教育文化学的微观研究则包括职业教育组织文化研究,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研究,职业学校课程文化研究,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研究,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研究等。
(三)职业学校文化力的研究将进入研究中心
理论的研究无论如何有高度,最终都要通过其实践来验证。那么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成果要如何验证呢?很显然,“职业学校文化力”这一概念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验证的载体。它应该可以被分解成若干借由数字来表达的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职业教育文化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它将反映出职业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发展进程。然而,如何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尽量完美的反映出“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全部内容,这将是一个系统的有待突破的庞大课题。
(四)职业教育技能文化的研究将形成研究热点
技能文化是人们对技能的认知、信仰与崇拜,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及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认同,对职业教育技能文化的研究可以通过解析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体系,探究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因素,找到匹配主流价值观的具有高层次文化品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最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体系与制度,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背景下的人们对技能的信仰与认知,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与文化生成的过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聘用制度,技术人文与伦理等。
总之,职业教育文化学不是简单地、完全地附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不是一味地为社会现实提供辩护,而是要从一个俯仰皆宜的理论视角,坚持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批判,需要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学科由“依附”走向“独立”。
收稿日期: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