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表现力素养分析_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表现力素养分析_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素养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教师表现性素养的基本认识

所谓“表现”,就是由内而外,将本真自我加以外显,达到人的内外部世界的一致、统一。人有许多美好、优秀的潜能和素质,却非自然而然地发挥、显现出来,它们需要经过一定的锻炼、尝试,才有可能日臻完善地展现、活化。人需要通过一定的自主表现,才能了解自身蕴藏着的素质与能量,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然而,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做人要内敛、谦逊,使得很多人怯于表现自己,从而丧失许多了解自身特点、增长自身才干的机会,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反而不会表现了。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表现的认知力和行为力方面所具备的素质或修养。既包括教师对于教育表现的认知,又包括教师对于教育表现的实践操作。具体来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实际需要以及对教育表现的认知,借用一定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表现、展示自己的教育策略与智慧,以调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兴趣和积极性,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教育表现的认知力角度上看,教师的表现性素养包括:(1)教师了解“教育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而表现”;(2)教师理解“怎样表现”、“表现什么”,即懂得表现的原则、策略、方法、手段等,同时还对“表现如何”有清晰、自觉的判断、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表现力的认识,树立开放、沟通、交往、互动的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心智、气质、性格。教师只有努力改善自己对于教育表现的认知,才能逐渐带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转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习于表现、乐于表现和长于表现,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从教育表现的行为力角度上看,教师的表现性素养包括:(1)教师的表情、动作、眼神、姿势、语言、语气、语调、板书等;(2)教师的特长才艺,如教师在音乐、书法、绘画、体育、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才能、技艺;(3)教师的示范性动作,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动作、科学课中的操作演示等;(4)教师的穿着打扮、文明礼仪、气质修养等;(5)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等。由此可见,教师表现性素养涵盖十分广泛,要求教师用毕生的精力去诠释、修炼、深化、锻造。

二、教师表现性素养的特征

(一)教育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表现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也绝非教师的“个人演出”,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有相对独立性的‘人’,他应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1]因此,教师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即教师的表现应符合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规律。

(二)主体性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表现不应当是被动、机械的,而应当是主动、灵活的。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的对象、情境和内容,教师应主动地采取相应的表现方式和策略,以推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没有教师主动有效地表现、展示,就没有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教育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师管理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一定要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培育教师的专业自我,使教师的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三)独特性

教师的表现具有独特性。每个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不同,对教育表现的理解以及实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的教育表现常常是个性化的,是因人而异的。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每个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学。教师表现的独特性十分重要。因为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多元的色彩和灵动的气息。

(四)智慧性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达。“智慧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的人格,他们如同一把大火炬,把自己燃得通红,把学生照得透亮。”[2]优秀的教师善于根据教育规律不断创新,他们总是力图通过创造性的教育表现去挑战自己,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需求。教师的表现之所以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和智慧含量,主要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教师表现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选择、加工和改造;灵活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原则;有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具有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等等。教师的表现必须具有智慧性,否则,教师的劳动便是平庸的,甚至只是知识的“传声筒”、“贩卖者”而已。

(五)发展性

优秀教师的表现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培养、锻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表现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教师应该在这一基础上继续不断地努力。因为教师面对的学生在不断地成长,教师面对的时代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锤炼自己的业务本领,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表现力。

(六)群体性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景象:一所名校并非只有一两个优秀的教师,而是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以各自优异的表现共同撑起学校生存、发展的蓝天。这无疑告诉我们,教师的表现不是那种只突出自己、排斥他人的表现,而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表现,是教师集体的多样化表现。只有这样,教师发展的潜力才会巨大无比,教师前进的动力才会永不枯竭。

三、教师表现性素养的功能

(一)营造学生学习的教育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表情、亲切自然的教态、创新求实的教学设计、令人折服的教学机智、真诚的师生交流等,为学生营造出理想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知识。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斯霞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她让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学生造了“菜籽长得很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花生长得多饱满”等句子。这时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脯略微一挺,头微微扬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现在精神怎么样?”同学们立即齐声回答:“老师精神很饱满!”[3]斯霞老师运用神形兼备的体态语,把“饱满”一词所具有的引申义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让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倡导“学以致表”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焦点之一。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它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performance)来主动获取知识。表现性学习所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4]表现性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即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表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具备良好的表现性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表现性学习和自我表现能力发展。一方面,教师以丰富的表现性知识引导学生领会表现的意义、策略和方法,并组织、设计学生喜爱的各种参与性、合作性和表现性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进来,不断提高自我表现力;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其出色的表现行为,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的榜样,增强其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协商、平等合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交往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展现、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教师不主动到学生中去,不主动向学生展现自己,就无法与学生产生亲密的情感和友谊。仅仅要求学生表现自我,却不要求教师表现自我,这不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勇于表现自我,能鼓舞和激励学生参与表现,师生交往才会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师生关系才会走向和谐、亲密、友善、民主、合作、理解。教师的多才多艺、幽默风趣、举止文明,使学生对教师充满敬慕之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四)塑造教师良好的形象

传统的教师角色形象多内敛、保守、不善交际、自我封闭,甚至思想僵化、固执。教师不善于参与社会生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和立场,不能很好地争取和维护自身正当的权利,这种状态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根据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重塑现代教师的良好形象。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形象应该是:乐观、进取、自信、开朗、善于交往与表达、思想开明、知识渊博、业务能力强、富有教育机智、多才多艺等。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师的教育表现力提高了,教师能得心应手、自觉自如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备良好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表现性,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现,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姿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教师自我塑造的讲台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5]

(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是教学认识的领导者、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他们对课堂教学质量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还需要教师艺术地领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具备良好的表现性素养,运用清晰、流畅、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技巧,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艺,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目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品位。例如,魏书生老师讲解议论文时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解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解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都用隶书写课题。魏书生每次写课题,都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也积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魏书生在外边上课,请学生辨别不同字体,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6]魏老师对板书字体变化的灵活运用,既体现了一名语文教师扎实的功底和广博的学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思想,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是人格化的教育主体。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独特的,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在人格、学识、个性、气质、形象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突出的教育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他们应该是将教育智慧与教育理想、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有机结合的人。追求成功的教师不仅要做他人眼中所期待的你,更要做好自己,做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自己。教师具备良好的表现性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形成了“情感型”、“表演型”、“谐趣型”、“潇洒型”、“明畅型”[7]等多元化的教学风格,他们各自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让学生陶醉其中而“不知铃声之既响”。

四、教师表现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的表现要真实自然

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喜欢刻意修饰、矫揉造作甚至虚情假意的教师势必难以取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也很难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所以,教师的表现应真实自然、发自内心。教师的言语、表情、动作、姿势要给人自然、亲切、真实的感觉,教师的才艺展示不能给人以自我炫耀、标榜自己的印象。即使表演、示范需要激情,教师也应该基于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来表达,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被教师真实自然的表现所打动,产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共同创造出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互动环境。

(二)教师的表现要把握分寸

教师在真实表现自己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中、恰当、得体。例如,教师的声音不应过大,那样会让学生感到紧张、惊恐;也不应过小,那样会让学生感到吃力、疲劳。再如,教师的表情、动作不应过于夸张,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也不应为了展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独特见解”,滔滔不绝独占整堂课的时间,把正常的教学任务放在一边。显然,这些表现都不是有效的教学表现,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需要的表现,才是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

(三)教师的表现要富有创新

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不要求教师的表现富有创新性。创新具有两个重要特点:新颖性和独特性。所以,教师的表现也应经常有新颖、独特之处。“教师应该富有想象力地呈现课程和教材,以便形成温暖的、有安全感的,从而能够促进学习的情境”。[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创造性的、别具特色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创造品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的表现要充满智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它要求教师的表现不同于其他人的表现,即教师的表现应富有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教师在处理如何理解表现、表现什么、怎样表现、表现如何等问题上,将显示出他们独有的教育智慧。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尤其是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偶发性、生成性事件等课堂教学资源,保持教育的警觉性、决策力和执行力,完满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标签:;  ;  

教师表现力素养分析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