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家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战线,有些同志经常会问: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吗?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本文将探讨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这个话题,期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名称形式可以各式各样,但实质及性质都是相同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外虽然不一定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存在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是事实。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国家重视,加大投入
世界各国大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其十分重视,并加大投入。下面,以爱国主义为例看一看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实践。
1.强化国家意识。在现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一个国家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找到利益冲突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正是基于此种认识,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对“国家意识”的宣扬与灌输放在爱国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以此来指导处理爱国与民族、宗教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通过爱国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新加坡则通过实施“社会认同工程”,开展“共同价值观”大讨论,使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凝聚成为“新加坡人”。可见,在爱国教育中,尤其在有多民族的和跨界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只是纽带,国家意识才是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和宗教是两个需要格外慎重对待的问题,有不少的国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失误而导致内乱甚至分裂。而各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历史的、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国内国际的多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起来也需要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进行爱国教育,强化“国家意识”,树立共同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
2.在爱国教育中大力进行主导价值观的宣传与灌输。通过公民在基本价值观上达成的一致来实现政治上的一致,是许多国家爱国教育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的经验。通过研究西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结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方面中,西方国家抓得最紧的是政治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是最突出的。再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也是把解决为国家民族服务的问题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方面,也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元化”、支离破碎、“自相矛盾”,而是在“多元”之中有鲜明的“一元”。例如,美国是一个号称最自由、最民主、最多元的国家,又是一个发展迅速、崇尚变化的国家,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十分盛行。有人认为美国没有什么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向国民“灌输”。其实不然,美国从争取独立到现在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一直在抓政治教育,它的爱国主义与爱资本主义是统一在一起的。其主张“爱美国”,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美国在政治观念的灌输方面有四个基本的主题长期坚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即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并不因两党制轮流执政或政府换届而受到什么影响。二战后,特别是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西方国家以更加自觉积极的姿态、更加浩大的投入,从社会的各个方面,日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和捍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社会制度。
(二)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重在引导
“灌输”理论是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灌输的核心思想是指: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重视灌输已成为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特别是在两种制度间的斗争从主要为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竞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之后,各个阶级都力图通过“灌输”使本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共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而且坚定不移地采取了“灌输”的方法。比如,它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
爱国精神的形成与价值观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方,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反传统文化运动,过分张扬的“自我”和“个性自由”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演变成为其反面,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并招致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制定的教育改革文件,都呼吁强化学生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共性取向。这些文件要求,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强化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文件指出:美国的学校(以高校为例)在以多样化来满足每个求学者的需要、利益、兴趣等方面做的是成功的,但在以共性化来满足作为“民族整体”的美国社会的需要、利益、期望与战略方面却是令人失望的。所以高校的价值目标应该向共性方面倾斜。共性是指:小至学校社区共识、地域精神,大到全美社会责任感,远至全球视野。而在东方国家,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期间无一例外地推行类似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而在叩开了现代化大门、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之后,这些国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越来越多地要求尊重他们的作为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在儒家文化圈内,许多国家、地区政府也开始积极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平衡。新加坡政府认为:在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寻找途径让新加坡人同这个国家利害相关”,也就是寻找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可以预见,在21世纪,爱国教育中的基本价值导向依然是个人与社会并重。
美国长期以来,就将达到和保持国民道德心理修养、伦理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应有水准视为其攫取世界霸权,巩固其大国地位的重要条件。为达到这个目的,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道德心理及纯伦理方面的原则、价值观、信条正在发挥作用,它们与美国历史一脉相承,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目标和任务相互关联。正是这套体系培养着美国人的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强调美国最优,灌输霸权思想。它将美国通行的道德标准、数百年形成的民族特性和传统评价成为“最为先进的”。这就让美国人心目中萌生了“对美国生活方式的信仰”。他们需要捍卫这个信仰,甚至不惜武力。第二大理念是“美国在全球负有的特殊使命”,这是谋求世界主导地位和霸权的动力和笃信美国居优越地位的依据所在,它将美利坚人视为“优等民族”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完成上帝赋予的领导全世界、“将其引向通往天堂之路”的责任。这一理念通常用来为美国采取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手段,在世界任何地区保障本国利益辩解。
(三)注重改革,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巩固并得到了发展,人们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进行了自我改革和调整,特别是充分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而较快地发展了生产力,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日益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民族传统和时代特点出发,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实际出发,其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教育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更加现代,形式途径更加不拘一格。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变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其包括:
1.政党控制、社会全方位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众所周知,在西方,是资产阶级政党牢牢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并且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导向。至于具体的思想政治内容,却不是只靠少数人来做,而是尽量通过全社会进行。学校、家庭、社区、社团、宗教、企事业单位、大众传媒,都从不同的方面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广泛开展的国民服务和爱心志愿者服务。在德国,它的青年工作模式的一个要求就是“尽可能将工作分散到基层”。
2.德育方法强调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美国的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虽然都面临多元社会中教育与个人自由选择的矛盾,但矛盾发生的层面不同。在道德教育中,这个矛盾发生在缺乏完全统一的道德标准和统一的道德目标上,所以只好各行其是;在政治教育中,这个矛盾发生在教育方式与学生对教育方式的选择上,而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确定不移的。在学校,还采用学分制等硬性的措施保证教学计划中的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在德国,有较为完善的“政治养成”系统:青少年的“政治养成”由学校负责,成人的由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负责。新加坡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德育内容,如小学的德育课程涉及五个主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涵盖了35个德育指标,每个指标下面有具体的要求,中学课程则涉及7个主题(朋友良好的品德、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每个主题下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中小学德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避免了德育项目的抽象性。不同的年级又有不同的要求与标准:低年级侧重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及高尚的思想品德;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灌输原则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本质所在。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含义,探索先进思想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消除一些人对灌输理论的误解,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灌输是指一定的主体将特定思想观念移入客体的教育过程,灌输论实质上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原则,它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使之提高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政治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质,不是教育方法层面上的概念。灌输当然要讲方法,灌输并不等于“填鸭式”、“满堂灌”,而必须研究教育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研究主体的接受机制和规律、研究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世界各国坚持灌输的经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毫不动摇地“灌输”,理直气壮地“灌输”。关键是“灌输什么,如何灌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具体就是要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转变,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理论中某些学派主张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对“灌输”提出了质疑。这些理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致于否定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的意义及灌输主导价值观的必要性。由于这些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它们的故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忧虑和批评。中国也有不少学者把灌输等同于“生硬的说教”、“填鸭式”,等同于“左”,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矛头直接对准了“灌输”。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把“灌输”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质。然而在实践中,无论中外各国,谁也无法否认“灌输”的必要性和“灌输”带来的成效。无疑,我们要在理论上对“灌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在实践中,对爱国主义思想、精神、情感以及包括政府的目标、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公民共同的基本价值观的灌输则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二)注重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有序、更加深刻的阶段。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更加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理论,在德育方面同样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理论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仅看作教育的客体,把教育当作一种装填容器的过程。现代教育逐渐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自身生活、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所以在西方德育在教育价值、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三)注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世界各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
1.讲究方式,注重无形的教育。美国和西欧采取了一种比较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学校的学生工作机构,在日常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行引导,实际上行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他们用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输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科学化的结构、专家化的队伍、健全的工作队伍、良好的服务设施等,都表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经过精心组织和严密设计的。
2.注重德育环境建设: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新加坡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和社会的结合。政府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手段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巩固学校德育的教育成果。其学校德育非常注重社会实践这个环节。为了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国家的归属感,学校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熏陶。例如,小学生每天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对于青年,其法律规定:每一个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高中毕业必须先服2年兵役才能上大学或就业。退役之后仍然要回部队参加为期2周的军事训练。新加坡还把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学校把灌输爱国主义与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或参加大型建设工程相结合;把法制教育与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等活动相结合。同时,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睦邻周”、“礼貌周”等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互助友爱、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家庭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细胞,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世界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家庭对公民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该与家庭建立良好的联系,青年人应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从中学到如何做人。由于这种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对学校德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深化。鉴于学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所提供的必要支撑和保障,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学校推行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所提倡的、社会所弘扬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再如为了防止西方各种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和侵蚀,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社会舆论导向,其借助法律杠杆对各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对各种进口影片分成不同的等级,严格规定RA级的影片不能在居民区放映,如果21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RA级的外国影片,电影院会受到惩罚,罚金高达2万元。显然,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加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