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技术进步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与综述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低成本两个动力源,2008年之后,国际市场疲软,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持续下降,使得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要从传统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换到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是创新驱动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来源分为自主研发与技术外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存在较大技术差距时,技术引进可以加速技术变迁,促进经济发展;当技术差距缩小时,技术引进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决策要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需要在技术外取与自主研发之间权衡。在原有增长动力即将枯竭、新动力尚未形成、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环境下,中国如何引导社会和企业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如何制定创新政策日益关键。 大量文献表明技术模仿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林毅夫[1]指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模仿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但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效率受技术差距影响,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效率更高,差距较小时,自主研发更具效率[2]。发展中国家能否吸收先进技术取决于该国人力资本水平、文化环境与制度特征等,人力资本存量越高,选择空间越大;否则,模仿成本太高,不利于技术进步[3]。因此,模仿要选择相匹配的技术,只引进先进技术,易形成技术依赖,不利于本国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技术转移的形式之一,通过FDI技术转移,可以在成本很少的情况下将先进技术内部化,FDI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称为技术溢出效应。李杏等[4]认为FDI包含了技术、管理、知识等“一揽子资本”,是中国技术进步的长短期原因。王红领[5]研究了工业行业FDI与自主研发的关系,结果表明FDI对企业生产率的间接效应是正的。但陈柳等[6]等考察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王滨[7]也得出了FDI正的溢出效应并不确定的结论。以上研究表明,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仍有待考察。 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规模增长至88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研究表明OFDI也是技术转移的形式之一,OFDI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称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Driffield[8]研究了OECD国家的OFDI,结果表明一国的生产率会因对外直接投资而提高。赵伟等[9]检验了OFDI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结果发现,逆向技术溢出存在R&D要素丰裕地区,但王英等[10]并未发现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现有研究发现,OFDI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方式仍有争论。 综上所述,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均是技术外取的三种途径,从技术来源维度上,技术外取和自主研发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是中国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研究对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路径仍有争论,并且选择变量时,或考虑单方面因素,或采用多元回归等方法,忽略了变量之间互相影响对技术进步的间接作用,而不够全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来源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个渠道,将技术外取和自主研发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自主研发与技术外取两个视角探讨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路径。本文主要贡献:第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个变量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路径。第二,去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定量测算出四个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效果和间接作用效果。第三,在长短期内考察自主研发与技术外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技术学习曲线最早由Wright在1936年提出,是指通过成本的变化来衡量学习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它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随后,学习曲线被拓展为生产函数,用来反映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随产量增加而减少。技术学习曲线反映了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包含在生产过程中,所以学习曲线的效应也可以被认为是“干中学”效应,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在减少,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后发国家通过技术模仿与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蛙跳”,但也有学者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蛙跳现象”。先进技术具有“沉默性”,需要大量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专家的头脑中,无法直接使用。后发国家只有经过模仿和再创新才能转化为适合本国生产的实用技术,后发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模仿和“干中学”仅是停留在标准技术的传播中,并非新技术的传播。全球化的分工中,“干中学”已经细化为“干”与“学”的国别分离[11],即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加工”中学,发达国家在“设计开发”中学。 图1反映的是“干中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曲线AD、BE与BF均为技术曲线,表示随着时间的继续,技术在进步。曲线AD假设一国并未对外开放,完全依靠自主研发,长期内技术进步表现出线性增长的特点。曲线BE与BF假设一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并且能够引进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C点表示,当发展中国家发现与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时,借鉴模仿发达国家,“干中学”效应从此点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进步表现指数化增长速度,即C点到M点的阶段。在M点,本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缩小,实现“技术蛙跳”,达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收敛,即MF曲线。S点是“临界点”,表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模仿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出现低端锁定效应。即后发国家自主研发能力弱,依赖他国技术,低端锁定会出现“学习高原”现象,随着时间继续,技术水平始终落后发达国家,陷入到“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中,即SE曲线。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c5b5a32a04a80db517913eb.jpg)
图1 技术学习曲线 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较大时,后发国家的企业引进的技术一般为较成熟的标准化技术,由于生产过程变得标准化,改进工艺会提高技术效率。企业进入的行业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复性的工作增加了劳动熟练度,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阶段,后发国家主要采用技术模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技术模仿具有成本最小化的好处,后发国家在发展初期,国内资金稀缺,而自主研发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采取自主研发为主不利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同时技术模仿也能避免后发国家的试错成本。曲线CM为此阶段的技术进步路径,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巨大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也证明了技术模仿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FDI通过不同方式提升了中国的企业生产效率。但由于多数技术具有“沉默型”特点,技术引进过程中,会出现与本国现有制度、文化不匹配的缺点。充分掌握技术需要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只存在于技术人员和专家的脑中,无法模仿与引进。因此,此阶段后发国家要特别关注技术的适宜性。 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时,能模仿的技术越来越少,此时技术模仿的成本越来越高,极有可能出现拐点,即“临界点”S,此阶段如果不注重自主研发,仍以技术模仿为主,会导致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持久的技术差距,即SE曲线。由于技术引进仅是模仿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技术,即“干中学”中的“生产加工”中学的阶段,极有可能会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中,无法与发达国家缩小技术差距,实现技术收敛。此时,后发国家应该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从“生产加工”中学转到“自主研发”中学,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模仿为辅,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进而实现技术收敛,即MF曲线。 技术模仿和引进不是目的,是为了缩小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超越式发展。在技术模仿时,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改造,与本国的文化、制度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充分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为避免在技术模仿中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应加快向“研究开发”中学的步伐,形成自主研发体系,实现技术超越。 三、实证分析 (一)通径分析及变量选取 1.通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发现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通径分析能区分它们之间的直接影响效果和间接影响效果,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认识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路径。通径分析能分离出某一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以及通过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间接作用效果。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b99d6f29322482ef2689342.jpg)
2.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技术进步(Y)。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狭义科技发明,还包括管理水平提升与制度创新等,用全要素生产率(TFP)代表技术进步。索罗残差法测算TFP具有简单实用和符合经济原理的优点,TFP为扣除劳动和资本贡献后的经济增长率。设生产为C-D函数: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0527147c548a704f9edce91.jpg)
,其中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d3c1c7f0b8b83c16d4b00ad.jpg)
为资本存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fd043d43424f4d07ac999c1.jpg)
为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弹性和平均劳动产出弹性,α+β=1,对方程两边求对数得出α和β,代入公式中求得A,即全要素生产率。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5d96121c28b316809b321ba.jpg)
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利用价格指数把名义生产总值调整为实际生产总值。劳动投入(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fd043d43424f4d07ac999c1.jpg)
)以就业人数代表,资本存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d3c1c7f0b8b83c16d4b00ad.jpg)
)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见张海洋[12]。郭庆旺[13]根据C-D函数测算出中国历年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本文借鉴其结果,即α=0.3,β=0.7。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解释变量:(1)自主研发(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a26c34f1a9e12d473f55a32.jpg)
)。熊彼特(2000)认为以研究与开发(R&D)为主的自主研发活动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本文用中国研发支出为代表,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技术溢出效应(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08f1823c0a9f60ad6dd133c.jpg)
)。技术溢出能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溢出一般伴随FDI转移,本文以FDI实际投资额代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3)技术模仿(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ce72060bfdf37651565eba1.jpg)
)。技术模仿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92848bf097e242283864530.jpg)
[14]研究得出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作用主要受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及本国的人力资本综合水平影响。借鉴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92848bf097e242283864530.jpg)
的思想,技术模仿采用人力资本水平取对数与相对科技水平取对数相乘的结果。人力资本存量以人均受教育年限度量,计算方法如下:设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的毕业教育年限分别为6年、9年、12年与16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1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16,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对科技水平差距以中国和美国研发经费占各自GDP之差度量,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4)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8339b05e1f08b57586520d4.jpg)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间接提高母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以OFDI形式来实现的,因此,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表示,数据来自OECD数据库。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OFDI规模极其有限,因此,本文研究范围为1990-2014年。 (二)通径分析结果 通径分析的前提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变量取对数后代入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后的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07f3dc056496ce6a0bc9bc1.jpg)
=0.995,方差结果F=1261.947,大于临界值1.004,误差ε对Y的直接通径系数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4dc5b28856d9b8901a3d810.jpg)
=0.068。t检验结果表明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a26c34f1a9e12d473f55a32.jpg)
与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ce72060bfdf37651565eba1.jpg)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08f1823c0a9f60ad6dd133c.jpg)
和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8339b05e1f08b57586520d4.jpg)
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变量的相关系数值均超过0.8,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通径分析是有意义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ad4cea233dcf7044a4c58ae.jpg)
由表1可知,各自变量对技术进步总影响的绝对值大小排列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23ee762531176db7ecf9888.jpg)
,直接影响大小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149bf9644270a55591883d0.jpg)
,总间接影响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5d7651ec335459ded9ff94b.jpg)
。自变量中,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08f1823c0a9f60ad6dd133c.jpg)
对Y的影响效应最为明显,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作用相反,且总间接影响要远大于直接影响;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ce72060bfdf37651565eba1.jpg)
的总间接影响也远大于直接影响。技术进步路径选择见图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6d4df1aa03df087482ca351.jpg)
图2 解释变量对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图2A),综合影响效应为0.991,直接影响效应为0.768,总间接影响效应为0.222。通过技术溢出、技术模仿与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47、0.071与0.199。目前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最大,通过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作用要大于技术溢出与技术模仿,说明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技术溢出和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绝对值不到0.1,说明自主研发通过他们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微乎其微,也间接说明一国的自主研发水平越高,对外的技术依赖作用越弱。 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图2B),综合影响效应为0.8295,直接影响效应为-0.055,总间接影响效应为0.8849。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模仿与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6609、0.0564与0.1674。间接影响效应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说明要实现技术进步,不能直接通过技术溢出达到,须通过其他因素的作用实现。在间接影响中,技术溢出主要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进步,说明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与本国科技水平息息相关。何兴[15]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因此,技术溢出直接影响为负的原因可能为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尚未达到有效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阀值,中国亟须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图2C),综合影响效应为0.946,总间接影响效应为-0.869,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706、0.0404与-0.202。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直接间接影响效应均为负,可能原因是技术模仿呈现“消化不良”状态,过于重视引进,忽视了消化吸收,导致中国技术进步受到影响。在间接影响中,技术模仿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是-0.70681,也就是说技术模仿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模仿的并非核心技术,过度依赖技术模仿,只会陷入“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怪圈。技术模仿通过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是-0.20292,说明依赖技术模仿,会减少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它们之间具有替代作用。 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图2D),综合影响效应为0.9507,直接影响效应为0.2179,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溢出与技术模仿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7033、0.0425与0.0719。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效应大于直接影响效应,说明逆向技术溢出是通过其他因素来影响技术进步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说明本国研发水平越高,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越大。与图2A的比较,发现研发支出的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逆向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通过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间接影响为负的原因,可能是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技术溢出与技术模仿的直接影响效应为负,可能原因是随着中国与美国技术差距的缩小,技术模仿成本越来越高,不对称的贸易导致的学习溢出效应正在逐渐减弱。陆剑[16]检验了中国工业行业与OECD国家的技术差距,结果表明,中国接近60%的工业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最大,说明中国正面临着技术学习曲线中的“临界点”S。为打破“学习高原”现象以及避免不良循环的发生,目前应在技术外取的基础上,强化自主研发,加快从“生产加工”中学到“研究开发”中学的转换。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且数值仅次于自主研发,说明中国目前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走出去”战略,对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径分析检验了各个自变量对技术进步的平均作用效果,为进一步挖掘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与脉冲响应分别检验自变量对技术进步的长短期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平稳序列,如果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也可以进行检验。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分别表明最少包含3个和2个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因果检验。因果检验结果(表2)表明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之间具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自主研发可以促进中国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却不一定能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技术模仿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技术进步可以加速技术模仿水平,但反之技术模仿并没有促进技术进步,原因可能与技术差距有关。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呈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了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应继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cdc11a4bd842feedda937b5.jpg)
在检验自主研发与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后,进一步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冲击反应。在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自主研发、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的VAR模型。依据AIC与SC准则选取滞后1阶,如图3所示,VAR模型稳定,可以建立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24a7588070f8be565ba7d97.jpg)
图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四)脉冲响应检验 脉冲响应检验结果(图4,仅列出部分)显示:(1)自主研发对自身具有正向累积效应,即加强自身创新水平在未来会进一步刺激自身创新力度,并且处于增长态势。(2)自主研发对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在滞后6期后逐渐平稳。技术进步对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呈缓慢增长趋势,即随着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越来越小。逆向技术溢出对自身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处于增长态势。(3)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在长期内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会形成良性互动。技术进步对自身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长期内增长趋势缓慢。(4)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不利于技术进步,在滞后8期后平稳。在滞后2期后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能原因为逆向技术溢出在短时期内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如果过重依靠逆向技术溢出单方面的作用,不利于提升技术进步。以上分析表明,在短期内,依赖国外先进技术有助于本国的技术进步,但长期作用不显著,甚至出现负面作用;长期内,提升技术进步仍需依赖于本国的自主研发。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86f7b8bf2e590fb6f1fa271.jpg)
图4 脉冲响应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技术学习曲线理论为基础,假定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外取实现技术进步,探讨了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 (一)主要结论 (1)在技术差距较大时,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快速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在技术差距较小时,发展中国家面临“临界点”的选择。在“临界点”,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转变为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模仿为辅的科技创新机制,就能实现“技术跳跃”。否则,就会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中。(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技术溢出、技术模仿与逆向技术溢出都需依赖其他间接因素对技术进步起作用。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效应均为负,可能原因为中国正在接近技术学习曲线中的“临界点”,为避免不良循环的出现,在技术引进中应注重从“生产加工”中学转向“研究开发”中学。(3)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包含2个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具有正向累积效应,自主研发对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会形成良性循环。 (二)政策建议 (1)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注重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技术外取能有效促进技术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能否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需要依赖本国劳动力技能水平,市场化制度与人力资本综合水平等间接因素。逆向开发的拿来主义可以成为中国在科研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方法。(2)提升本国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吸引高端国际人才。无节制的技术模仿会导致中国陷入自主研发动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快捷的手段是引进国际高端人才。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资助留学生计划,吸引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回国。同时也要信任和重用本土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提供创新平台,创造各种条件助其成长。(3)均衡布局创新机构和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长期来看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的发展空间日趋狭小,中国仍需进一步深化创新机制的改革。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突出作用,激活科研机构的创造力。均衡布局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大学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机构和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良性互动。加快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转化率,必须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国民待遇,实行更加宽松的科技领域准入政策,全面提高中国科技创新水平。
标签: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模仿创新论文;
创新带动发展战略下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