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

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

一、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金公羽[1](2021)在《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电力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以下简称备自投)装置对确保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运的厂站端备自投装置在某些运行方式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多个站串联供电方式下发生故障后无法恢复所有非故障负荷、负荷转移后无法考虑到备用电源侧设备的负载率情况、存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时备自投动作策略受干扰较大、单一因素可能造成备自投装置误动等等。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地区电网中广泛使用的厂站端备自投装置,分析其原理及其在多种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下存在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适用于区域电网系统的广域备自投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其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合理动作策略及其技术原理和功能实现形式。其次,在考虑备用电源侧设备负载率方面,本文分析了传统备自投装置的现状和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以设备载流能力为约束条件的故障恢复策略优化算法,基于该优化算法推出了广域备自投的完整动作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优化算法的仿真程序,通过对某一区域电网系统实际案例进行仿真,验证了优化算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电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对广域备自投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策略。

李斌[2](2021)在《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供电可靠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配网供电线路自动化改造,尤其是县域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建设迫在眉睫。配网自动化系统可在限定时间内实现对故障点位置的准确判断和自动隔离,迅速恢复非故障点区域的电力供应,缩短配变停电时长,减少用户因停电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城市配电供应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同时,也为供电企业提高了运维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了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因此,对县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改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学习参考其他市、县级城市电网建设和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某县级市线路网架现状、一次设备情况、不同区域对供电可靠性不同要求,从方案设计和运行效果两方面对某县供电公司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理论研究概况以及系统实施的优点和难度进行了阐述,介绍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以及主要实现方式。其次,本文结合某县级市配网现状,明确了该县配网自动化的改造目标和设计原则,对该县配网自动化的系统架构、主站、配电终端、通信建设等方案进行了设计。重点设计了适合于某县供电公司自动化运行的通信方案,阐述了通信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本文最后对该县供电公司建成后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从数据监测、故障处理、信息推送等功能实现及系统运行效果方面进了展示。结果显示系统运行良好,设计方案满足实际运行需要。

李帅[3](2021)在《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负荷的主要分配中心,配电网的高效、经济运行是实施电力系统能效管理、节能降耗的关键。配电网的网架结构是配电网的核心架构,关系着配电网是否能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因此,对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进行研究,对其接线方式进行优化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配电网典型接线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了配电网接线方式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配电网接线方式的优化措施,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我国高压配电网和中压配电网的主要接线方式进行了分析,重点针对中压配电网,分析了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典型接线方式,并分别从线路负载率、线路联络方式等方面,对各类型接线方式进行了对比。以某地区10k V配电网为例,对该配电网的线路、配电变压器、开关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从配电网网架结构、负荷分布、供电区域划分等方面研究了该地区配电网当前存在的问题。其次,从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配电网规划设计相关要求,分析了各类型指标的评价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构建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估方法。针对某地区配电网算例,利用所提的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价分析。最后,根据地区中压配电网的典型特征,分析了配电网接线方式的优化原则,包含架空线路的优化原则和电缆线路的优化原则,并研究配电网网架优化的优化目标和主要约束条件。为了提高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在配电网结构优化应用中的适应性,建立了一种考虑配电网拓扑特征的改进遗传算法,算法采用考虑网络损耗最小和节点电压偏差最小的双目标优化,采用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较好地改进原始网络的网损和电压偏差,且所提算法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的单目标遗传算法。研究了几种典型的配电网接线方式优化措施,包括改变接线模式、缩短线路供电半径、增大导线截面、增加并列线路运行等。

李锐,黄巍巍,崔金栋,王胜文[4](2020)在《基于区块链和云技术的电力设备数据语义物联研究——以高压开闭所设备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随着配电网中高压开闭所数量的逐步增加,设备所产生的海量电力数据等待着处理和分析。将区块链与云技术应用在开闭所数据语义物联管理中,可以实现设备数据信息泛在互联、长期存储和追溯共享等目标。【方法/过程】首先分析了开闭所设备的数据特征,对区块链与云技术应用在开闭所的数据语义物联管理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然后剖析了开闭所设备数据的采集处理、语义聚合、传输存储、互联共享等管理过程。【结果/结论】区块链和云技术通过电力物联网作为载体,对开闭所设备数据进行了物联管理和价值挖掘,增强了配电网系统的信息实时共享性,提升了电力数据资产在电网企业中的可利用价值。

王忆南[5](2020)在《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对用户供电的安全性以及电能质量。配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作为配电网运行设备安全保障的屏障,它的正确、可靠动作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拒动或误动会严重威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随着配电网规模增大以及层级增多,运行管理难度加大,使得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复杂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在配电网中渗透率的提高,传统的配电网整定软件已不再能满足现代配电网的要求。因此研究开发一套全新的、开放的、配置灵活的整定计算软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中、高压配电网保护配置进行了总结。在对整定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平台架构与各功能组件功能,并重点对系统中的故障计算组件和整定计算组件进行分析。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整定系统进行了建模。考虑到配电网为辐射状的特点,在端口补偿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机组型和逆变型两类分布式电源故障特性的研究,结合含DG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给出了一种适用于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给出了方法的具体流程与步骤。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利用C++语言编制了故障计算程序,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所设计故障计算组件的正确性。根据配电网保护配置,对整定方法进行了总结。考虑现有CIM模型对保护设备描述的不足对CIM保护包进行了扩展,实现了保护方法的扩充。结合分区保护的整定思想,通过UML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整定计算组件进行了设计,并利用C++语言编制了整定计算程序。最后利用实际配电系统对所设计的继电保护整定系统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良好、计算结果准确。

王泽禹[6](2020)在《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更是保障配电环节良好运行,衔接发电、输电及送电环节良好运行,乃至整个电力系统完整、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如何对配电网进行规划,使其在达到现有运行要求及标准的前提下,在提高供电可靠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规划设计和建设成本,是未来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由于电力设备中一次设备相对成熟,二次设备的精度、可控程度等参数不断提高,使得配电网规划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逐渐提出了配电网一次二次协同规划的思路。本课题围绕着配电网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配电网的发展现状及背景进行分析,对各类配电网规划方法及思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介绍了在智能电网的未来需求背景下,由传统配电网逐步发展为主动配电网及智能配电网的参数指标。第二,基于配电网未来规划的各项参数,从供电可靠性的角度,结合负荷平衡机理的基本原理,对配电网一次二次协同规划进行研究和设计,并选取适当的“二遥”或“三遥”二次设备,分析其可测得的各项配电线路参数。最后,根据我国安徽省某市的实际工程案例区域,应用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和传统规划两种方案,分别对实际工程案例区域配电网进行规划设计,并通过“移峰填谷”效果曲线、计算线路容量释放率、正负指标分析方法、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情况等进行对比前者的优化效果,分析并研究一次二次协同规划方案的优点。

董晓峰[7](2020)在《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协调规划及优化运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峻,电力能源行业正积极探索可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新途径。在此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由于涵盖了电、热、冷、气等多个能源领域,打破了各能源子系统间的孤立现象,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提升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因此得到了电力能源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综合能源系统耦合了风、光、热、气等多种能源,对其联合互补调度运行存在较大的困难,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工程实践等三方面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系统热电能量管理、主动配电网协同优化、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主动配电网方案设计几个方面。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研究考虑储能寿命的主动配电网规划-运行协同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ESS寿命因素的的主动配电网规划-运行协同优化模型,该模型对ADN和ESS规划问题中储能的寿命因子进行了建模。通过分段线性化,将模型重构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考虑ESS寿命因素增加了规划问题的复杂程度,引入了 Benders分解来提高收敛速度。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的规划-运行协同优化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研究考虑CCHP耦合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提出了一种基于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电力、天然气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模型。所构建模型考虑了配电线路、燃气管道的规划和运行,并将CCHP作为电—气耦合枢纽,以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总投资、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进行多阶段规划和多场景分析。通过算例仿真,得到了配电线路、燃气管道的扩容和新建方案以及CCHP的选址定容方案,所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此外,通过和传统分供系统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CHP作为能源耦合枢纽的系统表现出更优的经济性。(3)研究基于自适应一致性算法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热电能量管理针对孤岛模式下RIES分布式热电能量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一致算法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热电能量管理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能源之间紧密耦合特性,以及热-电能量平衡约束,并基于动态能量不匹配的统一协商和独立协商一致性,将热电联产机组的可行域分解为八个搜索子区域,其电能和热能输出可同时满足增量成本一致性要求和热电平衡约束。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热电能量管理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4)研究考虑灵活性约束的热电联产微网随机MPC优化调度模型为了平抑并网微网可再生能源和负荷的波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场景随机规划和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热电联产微网优化调度模型,并考虑了能量耦合设备爬坡能力的运行灵活性指标。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的优化调度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5)支撑城市能源互联网的主动配电网方案设计及工程示范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苏州配电网建设需要,开展了交直流混合主动配电网等五项创新性示范项目建设,提出了打造高可靠供电、优质电能质量供应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的技术方案,从而为苏州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能源变革提供支撑。充分利用理论研究的规划及运行模型,提高苏州配电网中多种可调控资源,实现光伏、风电、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的协调控制和友好互动,提高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区域源荷平衡水平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苏州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撑。

袁简,苏麟,闫安心,孙若萱[8](2020)在《适用于高可靠性供电区的柔性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梳理了配电网可靠性指标,面向配电网可靠性计算要求进行了基础模块划分,并从导则中的常规高可靠性供电模式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高可靠性供电区域分布式电源(光伏、风机)和直流负荷接入的柔直合环三路并供接线模式,分析了其运行策略,提出一种改进的最小径集可靠性计算方法,加入分布式电源影响因子,将运行转供路径计入可靠性计算。以苏州A类供电区域为例,将该新型接线模式与传统双射、双环网接线模式进行了技术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新型接线模式对于供电可靠性提升的作用,论述了其对于高可靠性供电区域未来分布式电源、储能及直流负荷发展的适应性。

古展基[9](2020)在《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及其通信网络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智能配电网的建设背景和保护新应用的需求,研究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架构;从信息互联共享需求出发,通过IEC61850建模思想建立配电网保护控制系统的描述规范,实现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统一建模;为了支撑保护控制性能,研究了适用于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的配置;从工程应用条件和业务需求出发,研制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可靠有效的支撑主从式的区域保护控制新业务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主从式架构的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区域集中式可以覆盖本区域配网的全局信息,配网自动化站所终端实现高可靠性的分布式就地保护控制,并与配网子站在线交换信息,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工程化设计了服务器计算等级的配网子站和多I/O接口的配网自动化站所终端硬件架构,研制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2)通过IEC61850面向对象建模的思想,对区域配电网的一次模型、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IED二次模型、以及二次设备关联关系描述进行统一建模。基于遍历SSD元素技术,实现二次设备关联关系描述。从信息建模统一描述和二次设备关联模型描述,解决了运维业务在解析数据等业务运维上的信息分析描述不一致的问题。(3)提出了适应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网络模型。通过分析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业务构成,定量评估了网络流量的大小,为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分析了系统承载的业务报文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为下一章的系统仿真奠定模型基础。(4)开发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并按照工程应用试点实际出发,建立了OPNET仿真模型和RTDS闭环测试模型对其网络性能进行仿真实验。实验表明,某地区典型区域配电网的网络配置能够承载本系统的业务流,能够支撑起本系统主从式的业务需求。研究成果已在南方电网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丁文杨[10](2019)在《基于沂水电网变电站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作为发电厂和电力线路间的纽带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变电设备达到寿命周期后的改造也就成了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少有人对变电站的改造过程进行研究,本文根据沂水电网变电站的现状,结合相关变电站改造实践,对变电站的改造工作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简述了国内外变电站的研发现状,分析了沂水县域内变电站改造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了变电站改造应选用的方案,在充分考虑老旧变电站现场实际的情况下,选出了最优方案。通过对相关配置研究,确定了最后的采购方案,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保护与远动系统。从现场施工人员的角度出发,基于马站变电站改造过程归纳出常规变电站改造的最优流程,以负荷转接为节点,将整个工程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的介绍了这四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总结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操作的实践技巧。再次,总结了变电站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论述了用临时开闭所的重要性及其如何选型。研究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CT接线及整个CT回路的校验、变电站备自投未充电故障;总结了在变电站改造调试过程中对主变方向保护的见解,提出了不停电校验备自投的方法、不停电验证遥控回路正确性,以及不停电更换、校验保护的切实可行方案,介绍了带负荷实验以及距离保护在变电站改造中的关键技术。最后,重点从方案制定、原理图设计、断路器选则以及其他必须器件的计算选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为了实现不停电进线备自投校验而自行设计的模拟断路器的制作。根据马站变电站进线备自投不停电校验,总结出了模拟断路器具体的使用步骤,并将其推广到一些其他的变电站改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中去。

二、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备自投及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实现形式
        1.2.2 备自投在潮流转移及防止设备过载方面的措施
        1.2.3 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备自投的影响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2 备自投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2.1 传统备自投原理
        2.1.1 进线(或变压器)备自投
        2.1.2 分段(或桥)备自投
        2.1.3 站内多进线备自投
    2.2 传统备自投装置的局限性
        2.2.1 在恢复负载供电方面的局限性
        2.2.2 在考虑备用电源侧设备负载率方面的局限性
        2.2.3 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局限性
        2.2.4 在防止单一因素造成误动方面的局限性
    2.3 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应用
        2.3.1 广域备自投的优势及其动作策略
        2.3.2 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功能实现形式
    2.4 小结
3 考虑设备载流能力约束的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优化
    3.1 备自投装置的现状与需求
        3.1.1 设备过载的产生及影响
        3.1.2 传统备自投装置应对设备过载问题的现状
        3.1.3 广域备自投装置应对设备过载问题的措施
    3.2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优选方法
        3.2.1 设备载流能力约束
        3.2.2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优选思路及流程
    3.3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集生成方法
        3.3.1 网络简化建模
        3.3.2 广度优先搜索
    3.4 数值仿真与算例分析
        3.4.1 数值仿真程序简介
        3.4.2 失电负荷整体转移算例分析
        3.4.3 失电负荷分裂转移算例分析
        3.4.4 失电负荷部分切除后分裂转移算例分析
    3.5 小结
4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广域备自投的影响及处理策略
    4.1 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及其发展趋势简述
    4.2 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影响
        4.2.1 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4.2.2 对广域备自投动作策略的影响
    4.3 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广域备自投处理策略
        4.3.1 传统处理策略
        4.3.2 广域备自投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优化策略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配网自动化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1.2.2 国内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1.3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1.3.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
        1.3.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1.3.3 配网自动化的主要实现方式
    1.4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优点与难点
        1.4.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优点
        1.4.2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难点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改造目标
    2.1 主站建设目标
    2.2 配电终端建设目标
    2.3 配网通信系统建设目标
    2.4 本章小结
3 某县级市配电网现状分析
    3.1 某县级市区域概况
    3.2 配网一次网架现状
        3.2.1 区域线路概况
        3.2.2 10 千伏馈线联络接线形式
    3.3 配网一次设备现状
        3.3.1 开闭所现状
        3.3.2 环网柜
        3.3.3 柱上断路器
        3.3.4 配电变压器
        3.3.5 运行及保护方式
    3.4 配网通信系统现状
        3.4.1 骨干通信网现状
        3.4.2 配网通讯网现状
    3.5 配网管理相关系统应用现状
        3.5.1 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
        3.5.2 国网GIS系统
        3.5.3 调度EMS系统
        3.5.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3.5.5 营销SG186 系统
    3.6 本章小结
4 配网自动化系统主站方案
    4.1 系统主站概述
    4.2 主站模式选配
    4.3 主站系统架构
        4.3.1 主站系统架构
        4.3.2 主站硬件配置
    4.4 主站功能
    4.5 本章小结
5 馈线自动化及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5.1 馈线自动化模型概述
        5.1.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
        5.1.2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
    5.2 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5.2.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5.2.2 就地型(电压-时间型)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5.3 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5.3.1 配电终端建设原则
        5.3.2 配电终端方案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配网自动化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6.1 通信系统特点和要求
    6.2 主要通信方式介绍
        6.2.1 光纤通信
        6.2.2 载波通信
        6.2.3 双绞线通信
        6.2.4 无线宽带通信
        6.2.5 无线公网通信(GPRS通信)
    6.3 配网自动化通信方案的选择
        6.3.1 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
        6.3.2 通信方式的选择
    6.4 配网自动化通信结构设计
        6.4.1 主站至变电站通信
        6.4.2 变电站至配电终端通信
    6.5 光纤通信方案设计
        6.5.1 网络结构
        6.5.2 组网方案
        6.5.3 变电站OLT设备、SDH设备建设改造方案
        6.5.4 EPON光通信建设方案
    6.6 无线接入方案设计
        6.6.1 基于无线公网VPN技术的通信网建设
        6.6.2 通信流量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7.1 配网自动化功能实现
        7.1.1 配电线路实时监控功能
        7.1.2 配电线路故障自动处理
    7.2 形成智能配电网初步技术体系
    7.3 建立完善调控一体业务应用体系
    7.4 建成配电网通信数据网
    7.5 工程实施前后配电网指标对比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网接线方式研究现状
        1.2.2 配电网综合评估研究现状
        1.2.3 配电网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配电网接线方式分析
    2.1 高压配电网接线方式
    2.2 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
        2.2.1 架空线路接线方式
        2.2.2 电缆线路接线方式
    2.3 某地区配电网接线方式分析
        2.3.1 配电网基本接线情况
        2.3.2 配电网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
    3.1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1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3.1.2 指标评价标准
    3.2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配电网综合评估方法
        3.2.1 权重确定方法
        3.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
        3.2.3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确定
        3.2.4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3.3 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算例分析
        3.3.1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估方法
        3.3.2 基于综合评估方法的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电网接线方式优化研究
    4.1 配电网接线优化原则
        4.1.1 架空线路的优化原则
        4.1.2 电缆线路的优化原则
    4.2 配电网接线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4.2.1 配电网优化目标
        4.2.2 配电网优化约束条件
    4.3 考虑配电网拓扑特征的改进遗传算法
        4.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4.3.2 考虑配电网拓扑特征的改进遗传算法
    4.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多目标优化
        4.4.1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4.4.2 配电网双目标优化函数
        4.4.3 基于IEEE33 节点系统的优化算例分析
    4.5 配电网接线方式改进措施
        4.5.1 改进措施分析
        4.5.2 改进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保护整定现状
        1.2.1 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研究现状
        1.2.2 整定系统研究现状
    1.3 UML在整定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3.1 UML发展历程
        1.3.2 UML的组成
        1.3.3 UML在整定系统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思路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整定软件系统需求和构架
    2.1 配电网保护配置
        2.1.1 变电站保护配置
        2.1.2 开闭所保护配置
    2.2 整定软件架构与功能组件分析
        2.2.1 系统架构
        2.2.2 系统功能组件分析
    2.3 系统UML模型
        2.3.1 系统用例图
        2.3.2 系统活动图
        2.3.3 系统时序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3.1 端口补偿法计算原理
        3.1.1 故障的模拟
        3.1.2 故障端口开路电压的计算
        3.1.3 故障端口等效阻抗矩阵的计算
        3.1.4 故障电流计算
    3.2 分布式电源类型及其故障特性
        3.2.1 机组型DG短路电流特性
        3.2.2 逆变型DG短路电流特性
    3.3 含DG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3.4 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3.4.1 机组型DG的故障处理
        3.4.2 仅含机组型DG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3.4.3 逆变型DG的故障处理
        3.4.4 含逆变型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3.5 故障计算组件的设计
        3.5.1 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分析
        3.5.2 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
        3.5.3 故障计算组件的动态模型
    3.6 算例验证
        3.6.1 程序计算结果
        3.6.2 程序结果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网整定与整定计算组件的设计
    4.1 整定计算原则
        4.1.1 线路阶段式电流保护整定方法
        4.1.2 开闭所超短进出线整定方法
        4.1.3 变压器整定方法
    4.2 配电网保护分区整定计算
        4.2.1 配电网保护分区划分
        4.2.2 分区间的配合整定
    4.3 整定计算组件的设计
        4.3.1 CIM连接模型
        4.3.2 CIM保护包的扩展
        4.3.3 整定计算组件的静态模型
        4.3.4 整定计算组件的动态模型
    4.4 算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一、二次系统协同规划及负荷平衡机理
    2.1 智能配电网相关概念及特性
        2.1.1 智能配电网概念的提出
        2.1.2 智能配电网概念辨析与演进过程
    2.2 一、二次协同规划新理念
        2.2.1 传统配电网规划
        2.2.2 一、二次协同规划的提出
    2.3 基于配电网的负荷平衡机理
        2.3.1 一、二次协同规划中的负荷平衡机理原理
        2.3.2 一、二次协同规划中的负荷平衡机理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自动化设备及通信装置
    3.1 适用于一、二次协同规划的配电自动化设备
        3.1.1 配电自动化“三遥”设备
        3.1.2 SOP柔性联络开关
        3.1.3 IDU综合安全合环装置
    3.2 配电通信网及通信装置
        3.2.1 配电通信网络
        3.2.2 配电通信设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供电区域优化研究
    4.1 传统规划模式下各供电区域现状
    4.2 负荷平衡机理的供电区域优化方案
        4.2.1 双电源双单环式电缆网电网
        4.2.2 多电源多环式电缆网电网
        4.2.3 双多分段适度联络架空网电网
        4.2.4 多通信/多联络辐射式架空网电网
    4.3 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协同规划优化评价指标
        4.3.1 “移峰填谷”效率的优化
        4.3.2 变电站容量的优化
        4.3.3 正负指标计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效果评估
    5.1 案例区域整体情况
        5.1.1 案例区域基本情况
        5.1.2 案例区域配电网现状
    5.2 案例区域负荷预测及配电网发展目标
    5.3 案例区域传统规划方案
        5.3.1 一次系统规划
        5.3.2 二次系统规划
        5.3.3 传统规划投资估算
    5.4 案例区域一、二次协同规划方案
        5.4.1 一次系统规划
        5.4.2 二次系统规划
        5.4.3 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分析
        5.4.4 一、二次协同规划投资估算
    5.5 案例区域规划建设效果评估
        5.5.1 “移峰填谷”效果
        5.5.2 正负指标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协调规划及优化运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网经济调度研究现状
        1.3.2 主动配网规划运行研究现状
        1.3.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考虑储能寿命的主动配电网规划-运行协同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ADN与ESS协同优化架构
    2.3 考虑储能寿命的协同优化模型
        2.3.1 目标函数
        2.3.2 ESS约束
        2.3.3 ADN规划约束
        2.3.4 求解算法
    2.4 算例分析
        2.4.1 算例设置
        2.4.2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CCHP藕合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研究
    3.1 引言
    3.2 考虑CCHP耦合的RIES规划架构
    3.3 考虑CCHP耦合的RIES规划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配电网约束
        3.3.3 燃气管网约束
    3.4 求解算法
    3.5 算例分析
        3.5.1 仿真参数
        3.5.2 结果分析
        3.5.3 CCHP系统价格因素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适应一致性算法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4.1 引言
    4.2 分布式热电能量管理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2.3 特征分析
    4.3 分布式自适应一致性算法设计
        4.3.1 交互网络图论
        4.3.2 自适应一致性算法
        4.3.3 约束处理
        4.3.4 分布式自适应一致性算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设计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灵活性约束的热电联产微网随机MPC优化调度模型
    5.1 引言
    5.2 热电联产微网优化架构
    5.3 随机MPC优化调度原理
        5.3.1 随机规划技术基础
        5.3.2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5.4 考虑灵活性约束的日内滚动调度模型
        5.4.1 运行灵活性指标
        5.4.2 滚动优化模型
        5.4.3 实时调整模型
    5.5 算例分析
        5.5.1 仿真参数
        5.5.2 结果分析
        5.5.3 运行成本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撑城市能源互联网的主动配电网方案设计及工程示范
    6.1 引言
    6.2 主动配电网规划构想及布局
    6.3 主动配电网建设总体方案设计
        6.3.1 建设目标
        6.3.2 总体建设内容
    6.4 具体方案
        6.4.1 基于柔性直流互联的交直流混合主动配电网技术应用示范
        6.4.2 基于“即插即用”技术的主动配电网应用示范
        6.4.3 苏州工业园区高可靠性配电网应用示范
        6.4.4 高电能质量配电网应用示范
        6.4.5 适应主动配电网的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技术应用示范
    6.5 预期效益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适用于高可靠性供电区的柔性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配电网基础模块划分
    1.1 可靠性指标
    1.2 基础模块划分
2 含柔直合环的三路并供接线模式研究
    2.1 含柔直合环的三路并供接线模式
    2.2 运行策略分析
3 配电单元可靠性计算方法
    3.1 负荷点停电次数
    3.2 负荷点供电可用率
    3.3 配电单元可靠性计算流程
4 工程算例
5 总结

(9)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及其通信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网网络保护控制架构综述
        1.2.2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综述
        1.2.3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网络性能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2.2.1 物理架构
        2.2.2 软件架构
        2.2.3 功能及模型架构
        2.2.4 运维架构
    2.3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3.1 配电网区域保护控制子站的硬件设计
        2.3.2 配网自动化站所终端的硬件设计
    2.4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平台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描述模型
    3.1 引言
    3.2 区域配电网描述配置文件
        3.2.1 区域配网配置文件
        3.2.2 区域配电网建模原则
    3.3 区域配电网一二次设备描述
        3.3.1 区域配电网一次设备描述
        3.3.2 区域配电网二次设备描述
    3.4 区域配电网二次设备模型关联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通信网络建模与信息流分析
    4.1 引言
    4.2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组网方式
    4.3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通信网络信息类型和服务映射
        4.3.1 报文信息传输协议类型
        4.3.2 系统通信服务映射模型
        4.3.3 系统通信网络信息流分析
        4.3.4 系统通信网络典型数据流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通信网络性能仿真实验
    5.1 引言
    5.2 基于OPNET的系统网络性能实验仿真
        5.2.1 智能设备自定义建摸
        5.2.2 报文服务自定义建模
        5.2.3 仿真实例
    5.3 工程应用常见网络故障下的保护性能仿真分析
        5.3.1 仿真模型原型区域配电网简介
        5.3.2 试点区域配电网通信网络组成
        5.3.3 RTDS测试模型
        5.3.4 实验记录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附录
    附录1 RTDS测试仪器设备
    附录2 RTDS测试场景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沂水电网变电站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沂水电网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变电站改造方案分析
    2.1 方案分类
        2.1.1 按停电方式分类
        2.1.2 按选址分类
    2.2 设备配置
        2.2.1 国网典型设计配置
        2.2.2 典型设计配置优化
    2.3 监控、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选择
        2.3.1 变电站监控系统
        2.3.2 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5kV马站变电站改造实例
    3.1 方案制定
        3.1.1 改造前状况
        3.1.2 设备配置
    3.2 改造初期阶段
        3.2.1 主要工作及注意事项
        3.2.2 改造初期阶段关键技术
    3.3 改造过渡阶段
        3.3.1 主要工作及注意事项
        3.3.2 改造过渡阶段关键技术
    3.4 改造完成阶段
        3.4.1 主要工作内容
        3.4.2 改造完成阶段关键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改造关键技术
    4.1 负荷转接设备的必要性
        4.1.1 负荷转接方案
        4.1.2 负荷转接设备选型
    4.2 小电流接地选线
        4.2.1 故障线路选线
        4.2.2 CT极性
        4.2.3 零序CT的接线
    4.3 主变方向保护
    4.4 备自投装置
        4.4.1 备自投未充电故障
        4.4.2 备自投的校验
    4.5 带负荷试验
    4.6 距离保护校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制模拟断路器
    5.1 模拟断路器的制作
    5.2 模拟断路器的应用
        5.2.1 在备自投校验中的应用
        5.2.2 在其它工作中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D]. 金公羽. 浙江大学, 2021(02)
  • [2]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斌. 中北大学, 2021(09)
  • [3]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与优化研究[D]. 李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区块链和云技术的电力设备数据语义物联研究——以高压开闭所设备数据为例[J]. 李锐,黄巍巍,崔金栋,王胜文. 情报科学, 2020(11)
  • [5]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研究[D]. 王忆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6]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研究[D]. 王泽禹.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7]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协调规划及优化运行方法研究[D]. 董晓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适用于高可靠性供电区的柔性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J]. 袁简,苏麟,闫安心,孙若萱. 电力勘测设计, 2020(S1)
  • [9]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及其通信网络性能分析[D]. 古展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沂水电网变电站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丁文杨. 青岛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开闭所DA的分布式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