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世纪初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模式与趋势的思考--对第七次全国运动心理学代表大会研究现状的分析_心理学论文

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格局及趋向的思考——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研究现状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运动论文,心理学论文,格局论文,现状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7X(2003)04-0110-05

1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分类定型

在我国体育科学体系中,体育运动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涌现出大批本学科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以及一些有影响的论著和教材。但针对于其研究对象的分类质疑很大[l-2]。特别是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研究范畴的划分与界定上,有些学者曾明确指出:“体育心理学教科书和锻炼心理学专著的出现似乎标志着传统的运动心理学已经不能准确涵盖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区别的领域”[3]。究其原因,存在着“体育”与“运动”这个相互联系又有其内涵的两个概念上,马启伟(1995)就曾指出,以“体育运动”这个复合词作为体育的总概念较为正规[1]。这种概念的取向暂时收缩了争议,也预示着它们有共同的学科发展历史与共同的来来。因此,不论从体育本身广义还是狭义上找归因,终究由原来的二分法(即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到现今的竞技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即主要围绕运动员的心理选材(Talent Selection by Psychology)、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等)、体育教育心理学(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围绕技能学习过程(Motor Learning)、课内外人格品质培养、心理建设功能等)、健康锻炼心理学(Exercise Psychology)(围绕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心理健康、心理疾病诊治与预防等)三个主题上来。毫无疑问,体育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体育运动实践和整个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促成的。

反观本届会议入选论文,按此三分法进行统计(见表1),可发现竞技运动心理学仍占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它说明,随着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深入发展、体育产业的兴起、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体制下的竞技运动仍将会在21世纪初得到长足发展;相比较而言,体育教育心理学与健康锻炼心理学难分伯仲,且健康锻炼心理学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开展,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此领域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预示着它将成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体育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表1 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论文总体分类统计

范畴 竞技运动心理学 体育教育心理学 健康锻炼心理学 合计

文献量(篇) 39 20 25 84

所占比例(%)

46.4

23.8

29.8

100

2 体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体育运动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运动行为的学科,确定其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专门化研究活动(Professional Sport),而且容易建立新的体育方法论的科学范式。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定格处理,找出不同研究领域的差异,会促成该学科研究更加精细化、全面化,同时,亦使该学科真正走向较为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在具体研究领域中,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健康锻炼心理学都有许多共同点,但侧重的地方和角度是有一定区别的。

2.1 竞技运动心理学范畴

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分布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它关心的是运动员或教练员以及影响竞技比赛胜负的相关因素上,其着眼点在于竞技水平的提高。根据以往涉足领域以及最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包括本次运动心理学会),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运动心理基本理论、运动技能学习心理、运动员的心理选材、运动心理研究方法、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运动员心理特征、运动动机、运动社会心理、运动情绪等方面,这与国际竞技运动心理学界研究状况基本相同。

对本次会议提交此范畴的论文进行以上9个主题分类统计(见表2),结果显示,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研究文章最多,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的文章紧随其后,表明这两个方面的主题是我国当前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另外,运动心理基本理论、运动社会心理、运动动机、运动情绪等方面的文章仍是本届主要热点,它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界研究方向基本吻合;而运动技能学习心理、运动员的心理选材、运动心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它反映出我国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今后有待于加强的地方。

表2 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竞技运动心理学主题分布统计

2.2 体育教育心理学范畴

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相对历史较长,其研究成果较多,主题分布也较为分散,不同时期研究内容亦不平衡。按照有关学者最近对此研究主题统计原则进行统计[4],选取8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见表3)。结果发现,本届会议有关体育教育心理学文章研究主要范围较为广泛,各主题研究呈现全面发展的势头。但仍以体育学习心理动力、体育学习指导心理、运动技能认知特征方向的文章居多。表明21世纪初体育教育心理学在此三大主题的研究仍为主要内容,它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一致[4],反映出体育教育心理学的主流是探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的问题;对体育教育与心理训练、体育教育团体心理、体育心理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基本理论以及体育教育与心理发展等方面研究相对不够充分。

表3 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体育教育心理学主题分布统计

2.3 健康锻炼心理学范畴

健康锻炼心理学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个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新兴领域,它与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关系密切。从北美运动心理学会相关刊物1988年更名为《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起,该领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且1992年,威利斯与坎贝尔(Wills & Campbell)出版的《锻炼心理学》示以表明体育运动心理学难以涵盖其内容。本届会议涉及此领域的文章数量提高幅度之大,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国民整体健康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健康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且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也预示着“健康第一”的思想从娃娃抓起,因此,将学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研究纳入到健康锻炼心理学领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参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于健康锻炼标准,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分类[5-7],可把健康锻炼心理学划分为8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分别为锻炼心理基本理论、锻炼心理动机、锻炼心理健康途径、锻炼心理诊治、锻炼心理人格研究、锻炼心理研究方法、锻炼心理自我概念、锻炼心理特征等。对本届健康锻炼心理学论文进行统计(见表4),锻炼心理健康途径、锻炼心理诊治文章最多,反映出此方面研究以突出实用为主题的事实。锻炼心理研究方法文章其次,说明研究者试图寻求解决此新兴领域中的一些有效手段,且多数论文采用结果研究模式。即以锻炼活动为因,以心理变量为果,研究锻炼活动对各种心理变量的影响,它与竞技运动心理和体育教育心理研究不同(它们多以各种心理变量为因,运动成绩为果);另外,研究范畴也较为宽泛,涉足包括锻炼心理特征、锻炼心理基本理论、锻炼心理动机、人格研究、自我概念等方面,以及兴奋剂对心理的影响、损伤与康复心理机制、特殊群体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等问题。此领域的研究是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进步思想的,随着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对于未来“小康社会”的建立,健康锻炼心理学必将成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支奇葩。

表4 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健康锻炼心理学主题分布统计

3 体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各个学科都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命脉。从论文研究性质来看,它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种;从论文实证角度来看,它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具体研究中,它还可分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等内容。只有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对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以多视角的处理,可以透视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趋向及主要特征。

3.1 论文研究性质分类统计

描述性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而实验性研究则是通过对被试加以控制、模拟、变革等手法进行观察,特别是调节自变量以观测其因变量变化的结果,以获得某些特征及其属性的研究;理论性研究则是复杂问题出现及相互关系,加以理论上的分析和总结,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其中,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又丰富和完善理论的相互相存过程。按照这种分类,统计本届学术论文(见表5),可发现,文章较集中于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上,这与有关重大学术会议的比例是不相符的[8],它表明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基础理论性研究急待加强(《体育科学》刊载此类基础理论研究近10年文献比例为34.8%,而本届只有25%);反之,也预示着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研究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讲,实验性研究较描述性研究更能体现出结果客观理解的因果解释,而本届两类论文呈现的数量几乎均等,说明今后应加大“实验性研究”力度,因为它是深化体育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表5 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论文性质分类统计表

 描述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其它 合计

文献量(篇) 30 31

21 2 84

所占比例(%)

35.72

36.9 25 2.38 100

3.2 论文实证研究分类统计

“方法”是指人们在一切活动领域内从实践和理论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工具、手段和方式的总和。为了客观、准确地发现某些问题,揭示某些规律,就可能使用多角度的方式方法。从定量分析、涉及运动项目、跨文化研究、比较研究、与运动医学结合、量表制作等方面入手,对论文进行统计。对比权威刊物近10年刊载量[9],不难发现(见表6),定量研究较以往增加(对比《体育科学》体育运动心理学栏目近10年统计结果,为56.5%,下同),且大多数文章在理论假定及演绎性的实验方法上日臻成熟;所涉及运动项目比值增大(原为15项/115篇、现为13项/84篇);另一个趋向则是跨文化与比较研究正在繁荣,表明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注重国际间合作,对不同国家受试者同一心理问题已进入同步比较研究。这种全方位的探讨,无疑有助于借鉴与移植体育先进国家的长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有许多学者还应用各种生理生化、运动医学指标对本学科进行研究,它表明体育运动心理学不是孤立的学科,但本届研究数量比值有所下降,为该学科未来发展提出了警示(原为14.8%,现为10.7%);量表的制作作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仍是本届会议的一大亮点,约占总文献量的7.1%,它标志着本学科21世纪将进入一个以量化为主要形式的实证阶段,如何更好地开发与研制这类心理量表,亦是大会入会者一致的心声。

表6 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论文实证研究分类统计表

4 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趋向的思考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要,也来自母学科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体育科学的发展。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以及体育各方面发展,过去极少涉足的一些研究领域必将成为未来中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趋向。无论是在研究对象范围的深度、广度,还是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理论框架的假定与构建上,都在发生划时代的深刻革命。立足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新高度,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才会有新的观念、新的局面。历史的问题现实看,现实的问题历史看,未来的问题历史与现实共同研究,才会对未来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有新的思考。透析本届会议,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未来的发展与变革趋向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基础研究的深入性

目前,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缺乏特色化、系列化、实用化、高层次化等问题。对国外的理论、观念照搬的多,内化的少;对母学科“借用”与“拿来”的多,思辨的少;横向研究的多,纵向研究的少;客观理论探讨的多,实际运用的少;小范围、小样本研究的多,权威性、高层次、规范性的少。另外,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在基础研究中呈现“遍地开花”的无序局面,缺乏具有轴心的大规模、系统的理论研究,使得本学科的历史无一条“阳光大道”。

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性应培育在行为与经验学、心理方法学、生理生化学、认知学、跨文化学等基础学科上。从历史看,澳大利亚哲学家波普尔(Karl.R.Popper,1974)根据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得出这样的观点:理论的真实性亦不能被证实,检验理论的方法和标准一直是哲学认识论的传统主题,很多心理学研究在使用了结果可重复性的标准,即研究结果要由其他研究者或实验者的独立结果验证外,也接受证伪理论的指导[10];从现实来看,尽管心理学主要致力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活动,但一种新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同时,基础理论也为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提供重要的、适宜性的依据[11]。它述诸于人们,当某一方法针对局部问题得以解决,而无从解决其他问题时,其基础理论研究的超前性、预测性价值尤为突出。因此,体育运动心理学要想作为常规科学发展,必须加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特别是刚脱离哲学、普通心理学等母体科学的学科,更要建立健全自己的理论框架体系。

4.2 研究对象的整合性

《牛津英语词典》(1989第二版)给出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的科学的定义。且明确指出,关于心理这个实体及其与物质躯体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其基础是对特定刺激引发的行为和活动的观察;是研究某一个体或特定群体与环境或给定的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行为[12]。那么,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人在运动或接受体育运动活动过程中身心全部为内容的客观变化规律的学科。它不单单是指局部或局部凑起的某个指标,或将确定好的条件与反应的因果关系,通过实验得到一些可通过思辨而结论的心理反应。正如本届有些学者指出那样:“因为运动员生活在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现实环境中,——要想说明活生生的运动员极其的心理达到更强的确认度,也恐怕用一些数据难以实现”[13]。因此,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必须整合化,如体育教育心理学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

4.3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一门较为注重实证研究的学科,它成就了心理学方法论的一个主要特点与该方法的客观性或主观性有关,即该方法的应用以及得到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使用该方法的人,包括他的外显或隐含的期望、信仰以及价值观。从前面统计结果来看,目前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集中于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重视不够,今后的研究应将定量与定性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规模调查后,对代表性较强及较为特殊的样本可进行个案研究。此外,针对实验设计、行为测量、描述性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还应吸收应用数学、概率论、数学分析与建模、计量学以及统计学中的先进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对行为的测量通过设计一组或多个自变量的功能展开,扩大支持结果的变量影响。对设计社会伦理问题,更要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通过思辨的精英思路给予解决。特别是实验手段或量表,更要有科学的实测程序,对国内外量表的使用或自拟问卷要进行认真修订,严格其信、效度检验过程,以加强本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最终达到科学化的标准。

4.4 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从《体育科学》刊载量的增长率来看,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每年以5.13%的幅度增长[14],而实际运用的却寥寥无几,许多成果束之高阁,这是体育科学乃至整个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一方面反映出有些研究成果质量偏低,雷同现象偏多;另一方面,配套服务体制不健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干预了成果的转化或运用,以致于有些学者疾呼“在深化体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迫切需要体育运动心理学发挥作用时,却回应不多、声音不高、实效不大”[4]。因此,21世纪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急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运动生存发展为出发点,以解决体育运动实践性环节中心理问题为目的,变革以往以探讨一般心理学理论层次向探究体育运动过程事实材料转换,且根据我国未来发展状况确定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从而满足体育实践与改革的基本需要。

4.5 研究范型的本土契合性

“他山之石,不一定可以攻玉”。在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和之际,保持本土心理学发展的问题是自1993年起就得到我国心理学家的重视。如何面对外来的先进理论与成果问题,著名学者杨振宁先生就论及到“西学中源说的消极影响是阿Q式的自我陶醉,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提示,要以独立精神提出本土契合性的研究问题”[15]。这种本土契合性除了国家化和活动文化的双重契合性外,还包括具体学科研究范型的契合。科学哲学曾明确指出:“范型最初是由公认的范例最后由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一整套规定”[16]。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型规定和制约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的根本性方法论,它包括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假设、通用术语,以及结果解释。研究范型的本土契合性是国际学术共同发展的需要,但在不同国情和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又有其本土性。因此,在体育运动心理研究过程中,应强调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注重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尽可能打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困惑,真正做到研究范型的本土契合性。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心理学科学研究始终是其学科与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晶。紧紧抓住两个方向(即基础心理研究方向、应用心理研究方向),关注两个热点(即社会心理、伦理心理),努力开拓三个研究领域(即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健康锻炼),才会形成一些有价值的体育运动心理研究成果。正如本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田野博士所云: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一定“上要着天、下要着地”。

标签:;  ;  ;  ;  ;  ;  ;  ;  ;  

对21世纪初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模式与趋势的思考--对第七次全国运动心理学代表大会研究现状的分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