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3)09-0218-04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强化大学生教育,优化大学生培养,提升大学生素质,事关国家强盛、民族兴衰、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十八大召开后,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事业进入了关键期,我们在增强发展信心、强化自觉贡献社会的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到:社会结构性变化不断加深,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一些不良思潮也不断侵入,在思想领域必定产生冲击性影响。而大学生恰恰具有思想积极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彰显个性愿景强烈、渴求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自我约束能力弱、抵御渗透能力差等特质,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在义和利、奉献和索取等矛盾中产生了困惑,模糊了自身价值实现方式。因此,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这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要义

深刻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并践行,首先要思考核心价值观的特质。大到社会、国家和民族,小到寝室、班级和学校,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人们某种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广泛共识而形成的精神纽带和力量。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正在团结带领13亿人民为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繁荣富强而奋勇前进。在这一进程中,凝聚了精神力量,形成了共同价值追求。我们党高瞻远瞩,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到党的十八大,更加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更加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更加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更加强调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我们共同的自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概括了新成果,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我们的新要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团结凝聚最广大的人民,共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指引了方向,对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积淀内在品质,培育大学精神的客观需要,对高等学校优化办学理念,传承办学宗旨和传统,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有功能性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各院校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校园环境、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但是,从放眼世界的视野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彼此交织,不同文化复杂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处于磨合、矛盾和冲突之中,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很大,对强化大学生道德建设提出了社会性、国际性、复杂性、现实性问题,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也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其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做到立足客观、着实基点,创新载体、深入头脑,德育为先、和谐育人,取得预设的最佳效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不断深化和完善,老套、僵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适当发展的要求,自然也不会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的思想底蕴和精华,体现了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凝练了当今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包容了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明确了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标准、发展目标、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能够振作精神、凝聚人心、引领方向,是人们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以此为引领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创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

其切入点和着手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和学团工作主阵地两个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和熏陶,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育方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侧重行为养成转变,提升教学育人效能,使青年大学生既能通过课堂学习培养思想道德、社会公德等修身素养,又能提升协同合作、创新思维等能力水平。要突破课程之间的屏障,统筹规划,将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党课、团课的授课内容由单一式说教向协同教育方式转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熏陶。要加强日常常规性教育,将教育方式由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向研讨辩论、案例分析、观摩参观等多种形式交叉融合转变,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全面、深入普及方面下功夫,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生思想测评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知、信、行”的契合度,有利于将教育和引导触角延伸到每一名学生,有利于促动广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日常学习和生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实践养成教育不断优化

实践养成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青年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教育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利于把理论传授同实践体验相结合,将枯燥、呆板的宣传教育转变为灵活、动态、多样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自觉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强化功效,经过长期影响,促进青年大学生解答思想困惑和避免各种矛盾碰撞,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素质。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强化一线实习,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忧患意识、大局观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大力开展青年大学生进社区活动,切身体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促使大学生深入、客观、理性认知国情、民情,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情怀、爱国热情和公德意识。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以及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品质和时代精神。要通过劳动周参加集体劳动、勤工助学等有效形式培养青年大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和友善互助的道德情操。总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性要求具体落实到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上,将认知教育和实践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效

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对学校发展建设、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其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聚合性、强烈的时代性和发展的创新性等鲜明特征,要求我们在大力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从而促进每一名青年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要广泛开展校训精神学习活动,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增强青年大学生爱校荣校和自我发展意识;要广泛开展国家及学校事业发展成果展示活动,增强青年大学生科学认知现实的素质和能力;要注重校园具有象征性和深刻寓意的标志物设置,让青年大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校园的蕴涵魅力,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自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效果;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等校园媒介的宣传教育作用,优化媒体舆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科学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要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浓厚的学术氛围塑造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背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不断推进,信息网络飞速发展,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自主、多元、多变及在困惑中发展等鲜明特性,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要求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入脑、入心,既要优化思想,更要规范行为。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机制、优化制度;积蓄传承、创新发展。

1.做实基础、保持常态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常抓不懈、扎实推进、逐步见效的系统性事业。从社会环境影响的角度讲,需要清正、高尚、健康向上的优良社会风气。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需要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逐步认知社会不良现象,改造不良习惯,鼓励图强励志,培树奉献意识。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体,相互促动。具体地讲,在校园优良环境的熏陶下,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潜在的发展意识和能动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索育人最佳途径,特别是要通过贴近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贯穿学校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工作实践中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最主要的切入点是遵循科学有序的思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切实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坚持常态。

2.完善机制、优化制度是保证

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主要是规范和优化思想道德建设主体之间、客体之间及主客体之间协同功能、导向作用和激励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工作机制和制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成为规约青年大学生思想行动、指引其前进方向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学习和教育制度,更要不断完善体现人本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畅通思想道德教育转化为实践行为的现实路径,从而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师生配合教育合力和“三全”即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氛围,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的全面实施和有效开展。

3.积蓄传承、创新发展是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借鉴和传承经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炼和积蓄经验,更需要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开创新思路、新载体、新路径。要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克服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着眼客观、规避主观性,形成工作实效,着眼青年大学生真实需求形成思想共鸣,从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切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力切入,探索新的教育领域、载体和空间,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原有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特别是要及时主动研究和利用新鲜事物,在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机融合的机理和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生活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青年大学生思想实际,更加贴近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将不断深化。在这一进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健全机制,完善举措,创新方法,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合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标签:;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