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度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构建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内部论文,机制论文,制度论文,环境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阈下来考察公司制度环境,其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要件。正式制度体现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规和章程,如《公司法》、《劳动法》;而非正式制度则内含了公司所处地域的风俗习惯等元素。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不难知晓,对于制度环境对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同行们更倾向于在正式制度环境下寻找根据。其实不然,作为植根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来说,他无论是在进行战略设计,还是在实施具体的制度设计,都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对他的影响。正因如此,本文将从公司正式和非正式环境下,来探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问题。
在具体的探讨中,笔者会将问题纳入到组织资源的范畴内来讨论。首先,对公司制度环境进行理解;之后,给出企业治理机制的目标定位;最终,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治理机制。
一、对公司制度环境的理解
“公司”与“企业”的区别只在于,公司是现代企业的统称。因此,本文的“公司制度环境”与“企业制度环境”作为同一词义来对待。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分类下,以下可以从两大方面对公司制度环境进行理解。
1.公司正式制度环境
与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法》、《劳动法》,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章程。由此,正式制度环境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公司法》方面
公司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广义的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及其他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除包括《公司法》外,还包括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中有关公司的规定。结合本文的中心论题,笔者采纳广义公司法范畴。其中,有关公司的组织、活动等要素,则直接影响着企业治理机制的构建。如,价值取向、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
(2)《劳动法》方面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之所以其仍深刻影响着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则需要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组织资源的配置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实则体现为人员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之与现有物资资源相匹配。而劳动法所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影响人员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如,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工作环境等。
(3)公司章程方面
相比较于以上两类法律要件而言,公司章程更显灵活且具体;具体的主要表现便在于它的易操作性。那么它与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上述法律要件作为国家层面的意志体现,那么公司章程则因企业发展战略之需而人为构建的正式制度安排。由此,章程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构建联系的更加紧密,同时也是对公司法、劳动法的规定做出的某种具体化的要求。
2.公司非正式制度环境
梳理非正式制度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不仅在于要件的发散性,更在于诸多非正式制度间的耦合相融特性使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解释,非正式制度包括:社会文化、习俗、惯例等元素。不难发现,无论是企业管理者也好,还是企业基层员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这就意味着,非正式制度更能形成支撑他们社会行为的动因。因此,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中的目标定位、手段设计,以及对最终结果的评价,无不受到本土或本区域文化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对跨国企业间的治理模式比较中更为明显(如:企业文化的特质)。
二、环境导向下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目标定位
企业内部治理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如何建立权力与利益的分配与制衡关系。那么在公司制度环境下怎样整合这些组分呢。笔者认为,首先还应确立环境导向下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目标定位。
1.经济目标定位
企业内部治理的经济目标受到其本身社会角色的保障,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标志。将经济目标具体到可以度量的水平,企业的治理模式应满足这样两个要求:(1)全员生产率达到满意的程度;(2)“产出/投入”比值达到满意的水平。上述要求的满足与公司制度环境形成了契合状态,如在正式制度方面:由劳动法所规定的企业员工合法权利的实现,唯有在经济目标实现下才能最终得到保障:在非正式制度方面: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在企业经营中的实现,也只有在经济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物质支撑。
2.社会目标定位
诸多文献都是从企业外部来定位社会目标,自然得出了应增强企业经营结果的外部性。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应建立完整、封闭的产权形态,从而能最大化的激励其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并有助于社会目标的达成。为此,本文以企业内部社会目标为考察对象指出,应建立符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员工福利持续增长机制。这种福利增长机制将为组织资源的配置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的有效开展。同时,在适应本土或本区域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时,还须强调企业治理模式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性。这一点也符合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环境目标定位
这里的“环境”可以界定为“技术环境”,即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应与行业技术环境相适应,唯有这样才能至少获取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达到为维护股东为核心的权益主体的利益的目标。那么这与公司制度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具体来看,劳动法所规定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等要求,需要在适应行业的技术环境下来满足: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企业内部治理模式中的体现,也需要在技术的支撑下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来实现。不难理解,若遵循资本主义初期的工作形态,残酷的工作环境将与我国社会价值取向不相适应。
以上三类目标定位,就为下文的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目标驱动下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构建
在组织资源范畴下并结合以上所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构建。
1.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1)科学地配置企业的控制权
在公司制度下,现代企业治理基本都遵循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框架。科学地配置企业控制权,就要保障股东会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以及经理层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利,同时职工代表能以法定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监督,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可参照德、日两国的做法,建立工人董事会制度,实现员工与管理的有效统一,以此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2)建立企业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管理绩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合理的薪酬制度(如上海、广州等地实行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度)。但同时也要建立相关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对经理人员的市场约束(如股票市场)。这里须就几个注意事项进行强调:①绩效考核指标应建立区间值,并根据不同职能岗位的特征来设计指标。②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应遵循激励兼容原则。③为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效果,应在合理授权的同时植入声誉约束机制。
(3)建立选人用人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现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经理市场为确有管理才能的经营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纠错功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以保障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2.企业内部治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
(1)建立全过程的资金管控机制
全过程的资金管控,显然是围绕着G-W-G的逻辑路径来展开的,此时应采取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模式。通过资金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约束机制,来增强部门与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这本身就应对了公司正式制度环境的内在要求。
(2)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从资金使用上来看,则体现为应对其的使用效益展开评价。因此,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便成为必然。这里须注意一点:应着重考察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针对资金效益评价,应建立在一定的业务单元内来进行。
(3)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隶属于董事会之下,使其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聘用专业、专职的审计人员,以胜任审计工作;董事会应授予内部审计人员充分的监督权,对公司各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并使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以有效遏制造假、欺诈行为的发生。
四、小结
正式制度体现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规和章程,如《公司法》、《劳动法》;而非正式制度则内含了公司所处地域的风俗习惯等元素。作为植根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来说,他无论是在进行战略设计,还是在实施具体的经营管理,都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对他的影响。因此,应从公司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下,来考察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