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正》中所见方言材料考论文_邓祥龙

《唐韵正》中所见方言材料考论文_邓祥龙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本文对《音学五书·唐韵正》中出现的明清时期的方言材料进行统计归纳,明确顾炎武学术史上的地位以及这些方言材料对语言文字等学科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顾炎武;《唐韵正》;方言

引言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写道:“所以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清儒多嗜音韵学,而且研究成绩极优良,大半由亭林提倡出来。”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大师,其纂辑三十年而成的《音学五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端。《唐韵正》是《音学五书》中“第四书”,共二十卷,其目的就在于“辨沈氏分部之误,而一一以古音定之”。顾氏不仅在古音学理论上提出新观点,其材料广征博引,亦值得研究。

语音是转瞬即逝的,汉字本身对语词的记音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判定古汉语的语音,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便是以方言证古音。顾炎武出生江苏,一生辗转漫游各地,凡外出必载书以从,进行实地与典籍对应考察,因此《唐韵正》在释读古音时运用了地域涉及面极广的方言材料。

一、《唐韵正》引用方言情况

(一)活方言

1、顾炎武作注

顾氏释论古音引用方言材料区域涵盖面广,以吴语和山东方言为多。据笔者统计,《唐韵正》共出现标明地域的方言材料有24条,其中:

地区单称的有16条,其中今山西地区1条、山东(青州、莱州府昌邑县、济南、东土、莱州府掖县、莱州、齐鲁)地区7条、上海(佘山府)1条、陕西(三原、关中)3条、湖南(湖广荼陵州)地区1条、北京(京师)地区1条、江西地区1条、云南(易门县)1条。如:

家:今山东、青州以东犹存此音,如张家庄、李家庄之类皆呼为姑,至幽蓟之间则又转而为各矣。

墨:今山东莱州人呼即墨为济迷。

豆:今关中人读豆为渡。

材料共涉及风、家、耨、趵、蔑、掖、墨、鲜、余、邹、庢、豆、荼、衖、庆、易等16字。

泛称的有8条,其中称南人的有1条、称吴人的有4条、称江南的有1条、称北人的有1条、称吴音的有1条。如:

俦:今吴人凡俦侣之俦皆呼为桃。

翟:今江南人犹作狄音。

六:今北人读六为溜。

材料共涉及风、臻、行、令、俦、翟、六、溧等8字。

此外,在“能”字中未标明具体地域,以“方音”称说,1条。

2、同时期其他方言材料

这里只指与顾炎武同时期著作中出现的方言材料,因此也可以作为明清时期活方言来处理。其中引杨慎8条、赵宦光3条、张弨2条、焦竑、鲁曾煜、于慎行、康海各1条。如:

江:杨慎曰:“今滇人语,谓江为工。”

失:张弨曰:“今北方读乙作平、去。”

材料共涉及麦、江、榮、篍、裯、竹、谷、衖、余、珩、蔗、不、失、虹、火、姼、浴等17字,其中“榮”字下引杨慎著作材料只说“杨慎乃以土音读为庸”,该土音具体所指地区不明。除此之外,几条材料涉及区域明确的有云南、关中、京冀、安徽、山东、广东等,区域泛称的有南方、百越、吴地等。

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古代的语音方言研究难以做到准确全面,历代不少学者已经重视到方言的重要性,尤其是明清学人深刻明白今音存古的道理,因此记载下的方言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语料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顾氏所引杨慎记今贵州名实自“桂竹之野”、“贵竹”慢慢讹变而来,还有一些明清时方言犹保存至今,如“麦”字下注“淮南谓麦曰昧”,今安徽北部部分地区仍保留“昧”音。上文所引“各”例,今河北等地区也仍有保留现象。这些活方言材料都为现代方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引用历代文献

《唐韵正》引用涉及方言材料的著作共26部(篇),其中以扬雄《方言》和郭璞注为多:扬雄《方言》共11条;郭璞注共17条,均出自《方言注》和《尔雅注》。其他著作引用不过一两条,上起汉魏,下迄宋元,时间跨度大,引用作品丰富,不仅有《周礼注》、《汉书》等经史传注,如:

结:《弁师》注:“沛国人谓反紒为䯤。”

檡:《汉书·叙传》:“楚人谓虎为‘於檡’。”

也有《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子集著作,如:

瓜:《本草》“栝楼”,李时珍注曰:“古者瓜、姑同音,故有泽姑之名,齐人谓之天瓜。”

稷:宋沈括《梦溪笔谈》:“稷乃今之穄也。齐晋之人读即、积皆曰‘祭’乃其土音。”

弈:汉班固《弈旨》:“北方之人谓‘棊’为‘弈’。”

材料共涉及餳、篓、凡、离、火、肨、菔、汁、姼、沂、伪、丽、刻、鲜、楼、马、華、瓜、余、巴、横、兄、癣、侵、冶、舍、也、茆、寿、部、口、霤、母、、律、结、削、檡、酢、㩋、弈、椑、力、稷、裯、鲠、祓、息、蛇等共49字。

二、《唐韵正》所引方言材料的价值

《唐韵正》所引方言材料散见于诸多作品之中,所引前代文献材料涵盖面广,质量精良。顾氏以其博览强识,有意识搜集资料,推求古音,着实不易;又以其游历之广,征引各地活方言,功莫大焉。其中:

在古音学方面,王力先生在对顾炎武古音成就进行评价时说:“顾氏的最大功劳是开始离析唐韵。”顾氏离析唐韵,材料以韵文为主,但不可避免地有主观性,以不韵为韵,但方言材料立足于实际,相比较去今已远的古音材料,方言更具有参考性,顾氏将文献语言与活方言相结合,继承汉唐学者注重方言的传统,根据方言材料考释古音古义,这是明清学人的极大进步。

在训诂学方面,程先甲在《<广续方言>识语》中写道:“方言,上之可以证经,次之亦堪通俗,将以极故训之变,穷声音之源者也。”方言不囿于文字之形,能较好地保存古音古义,因此在训释词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易”字下:“今云南府有易门县,《天文分野》书曰:易门者,以县之西有洟水出于石洞中,因名其甸曰洟门,后讹为易门。”顾炎武在考释“易”之读音时,以“易”平声读为“夷”,即用方言材料来论证,易门县本为洟门县,因“易”“洟”读音相同,所以后讹为易门。可见方言材料不仅对古音研究有重要作用,借助于方言,对词语的产生与演变,正确解释词语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方言学方面,《唐韵正》所举方言材料涉及区域众多,材料虽然有限,顾炎武也不旨在研究方言,但方言材料具有典型性,在方言史的研究中补充了明清时期的方言资料,对某地方志的研究、现代方言的研究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唐韵正》是一部重要的古音学著作,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材料参考,除了方言、训诂等方面,书中涉及的俗字、典籍等内容,对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也有值得研究的价值。同时,本文对《唐韵正》方言材料只进行简单的总结分类,具体材料分析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王 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邓祥龙(1993-),男,安徽亳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字学。

论文作者:邓祥龙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唐韵正》中所见方言材料考论文_邓祥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