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奥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7月13日的不眠之夜,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却的。中国——北京,终于如愿以偿,荣获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中国——北京申奥成功,其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去概括,但最重大的意义,莫过于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是任何人也遏阻不了的。
狂欢过后静下来沉思,不能不使人清醒地认识到,申奥成功喜极而泣的愉悦,已属于中华民族永久珍藏的美好过去,却远不是一切;用“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来形容,是十分贴切的。更大的挑战,更大的机遇,是如何真正在2008年办成最好的一届奥运会;是如何乘主办奥运的东风,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大大加快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是如何在中国——北京引领世界关注的目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既展示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也展示中国新时代的现代文明成果。
北京奥运会的目标是办成一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相比较而言,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目标虽然不易,但终究是有硬指标可以作为参数的。以我国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积累起来的物质力量和带来的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以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实现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可以有十足的信心期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时的北京,天空会更加湛蓝,流水会更加碧净,空气会更加清新,城市会更加美丽。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如何高质量地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人文奥运将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的特殊性之一,是其成果不仅不像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那样显而易见,而且需要花费更多更长的时间方能发挥效用。因此,相对于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而言,高质量的人文奥运的目标是不容易达到的,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关于人文奥运,值得认真研讨的一个重要论题,是怎样理解人文奥运的内涵。
“人文”一词,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周易·贲》中有这样的话:“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朝大儒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此的解释是:“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可见,《周易》中“人文”一词的意思,主要是指“文明”,即孔颖达所解释的“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这在当时就是礼乐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一词,显然已与《周易》中的含义有了很大不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意义的“人文”概念,来源于“人文主义”的概念。“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潮,英文为Humanism,该思潮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强调用复兴古希腊以人为中心的文明的办法,来与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神学思想相抗衡。中文的“人文主义”一词是从日文中借用过来的,而日文之“人文主义”(jinbun-shugi)是用来意译英文的Humanism,它无疑是借用了中国古代《周易》中的“人文”一词,但表达的已非“礼乐教化”的思想,而是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在近代,日文借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概念来意译英文人文科学学科或社会科学中的术语,中文又再从日文中转借过来的情况是较多的,如“哲学”、“伦理学”等,均是这样。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除产生了Humanism一词外,还产生了“人文科学”一词,这个词的英文为Humanities,其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中心意思是指“人性”、“教养”。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学者,借用此词来指称有关人类现实利益的学科,以区别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的学科。“人文科学”一词一直延用下来,在一定范围内是作为“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的别称来使用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后来在西方社会中,“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又是有明显区别的。“人文科学”是指研究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学科,如哲学、伦理学、文学、宗教学等,这些学科没有统一的学科标准,价值立场往往也是多元的,不能用精确科学加以衡量;而“社会科学”,是指研究客观社会现象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这些学科可以形成统一的学科标准,能够用精确科学(如数学)进行衡量。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科学”一般又称作“人文学科”,以表明其只是“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意义上的学科;“社会科学”,则可以视为自然科学的“科学”意义上的学科。
上述词源学的描绘,对于讨论人文奥运而言,也许是过于学究化了。但是,这种描绘,至少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中国古代对于“人文”的理解,还是近代欧洲对于“人文主义”、“人文科学”的理解,包括日本人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译释Humanism,基本的意思,都是在讲述“文化”和“文明”。特别是自近代以来,“人文”的含义愈加专注于“文明”,而且是包含着价值观的“文明”。因此,今天我们讨论人文奥运,虽完全不必纠缠于“人文”一词学理上复杂的演变,但必须以文明、以价值观去为人文奥运作基本的定位。从这个层面看,人文奥运就应当是“文明奥运”,是有特定的价值观支撑的“文明奥运”。
第一,确定人文奥运的内涵,需要回答:什么是全球一致的奥运精神?
关于奥运普遍的精神,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与重树了奥运形象的萨马兰奇,他们对奥运精神的诠释亦非毫无差别,顾拜旦写下了“奥林匹克颂”,萨马兰奇则心仪“更高、更快、更强”。北京在申奥的前前后后,国人虽然也在探讨奥运精神一般的定义中,提出了一些不凡的见解;然而,现在尚未见提出能够比“更高、更快、更强”来得豁亮的奥运精神的口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冷静考虑世界的接受度、认同度问题。中国——北京的上佳选择,也是比较简便易行的做法,是接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旗帜,把第29届奥运会办成空前的“更高、更快、更强”。
奥运会的主角是运动员,奥运会的中心活动是体育比赛。因此,围绕运动员和体育比赛,为了实现以上精神,在文明方面,人文奥运至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这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一次体育大竞赛:公平的参与机会、公平的赛事安排、公平的裁判执法;
——这是迄今为止最干净的一次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大竞赛:最少的兴奋剂丑闻、最少的体育道德腐败、最少的场下黑金交易;
——这是迄今为止最没有国别、种族、性别和政治歧视的世界大家庭的大竞赛:国家不管大小、种族不论肤色、性别不分男女、政治不问信仰。
第二,确定人文奥运的内涵,需要回答:如何以主办奥运为载体,塑造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
对于中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这一事实,国际国内接受的动机并不是一样的。炎黄子孙以及对中国友好的人士,把中国——北京申奥成功,视为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一种赞赏和接纳。而一些对中国素有偏见的外国人士,却把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看做是给中国戴上一付“金手铐”。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先生,在2001年7月16日出版的美国《News week》(《新闻周刊》)上,撰文《The Golden Handcuffs》(《金手铐》),评述中国的申奥活动,中心话题,还是从“遏制中国”的立场出发,其中包含的“冷战思维”的色彩显而易见。这些人是把给中国一次主办奥运的机会,当做遏制中国的一件有效武器。这确实是价值观上的一种严重分歧甚至对立。“金手铐”的评论,值得我们警觉,也启发了我们不能不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如何把申奥成功的激情,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人文奥运,乃是我们大炼价值观“内功”的绝佳载体。寻找到一个好的载体而锻炼内功,抓住机遇大搞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1998年抗洪救灾,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1999年抗议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国庆50周年大阅兵;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纪念建党80周年,所有这些生动具体的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今天,申奥成功,人文奥运的运作,将在更广泛的基础上,焕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是中国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最可珍贵的精神动力。
第三,确定人文奥运的内涵,需要回答:如何让奥运搭台,文明唱戏,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风范,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因此,人文奥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借奥运的东风,将中华古老文明的精华,播撒到世界各地。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名胜、艺术文化、美酒佳肴,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风民俗、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
中国又是一个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迅速迈进的新兴国家,因此,人文奥运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要让国际社会充分领略现代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风采,充分领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以孔孟之道立国,以男人扎大辫、抽大烟,女人束小脚、做小妾为典型形象的时代,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受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长期“妖魔化”报道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有许多未到过中国的人士依然对中国抱有相当的偏见,把过去传教士丑化义和团运动、今天一些电影描绘旧中国恶俗陋习的故事,当做今天中国和中国人所谓真实的写照。因此,人文奥运,就要把一个真实的、文明的、欣欣向荣的中国,通过外国人的眼睛,通过外国记者的报道(据估计,届时将有世界各地17000多名各种媒体的记者云集北京),向世界作出澄清,还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以公道。
第四,确定人文奥运的内涵,需要回答:如何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特别是基础文明素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堪称世界的一大奇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相比较而言,在社会的综合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社会的基础文明,包括基础的道德文明建设方面,这些年我国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较突出的是日常公共生活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比如,不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交通规则,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卫生,不讲究起码的公共礼节和公共礼貌,不顾及最基本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等等。
7月13日晚上,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7月16日,千龙新闻网就刊出了一位北京市民列举了北京市民的12个文明“小毛病”的来信,希望北京市民用7年时间改掉这些“小毛病”,维护“新北京”的良好形象。这12个“小毛病”是:①随地吐痰;②加塞儿;③“规则意识”淡;④出地铁车门太难;⑤过马路心太切;⑥乘出租车仍有不满意处;⑦“京骂”;⑧缺乏微笑;⑨路标不指路;⑩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11)对“老外”比对外地人好;(12)话太多。
其实,北京市民在文明方面的“小毛病”还可以举出许多,而且这些“小毛病”往往还是全国的“通病”。因此,这些“小毛病”,看似个人的生活小节,不值得大惊小怪,实则是衡量一个人全面的道德素质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公民道德素质状况的重要尺度。没有这些基础道德文明作为保障,社会就难以维持正常的公共生活。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有正常的公共生活作为保障,因此,失去了正常的公共道德秩序,也就难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人文奥运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体现基础道德文明的内容。应当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人文奥运为标准、为载体,加大北京、加大中国的基础道德文明的建设力度。从现在算起,还剩下的7年时间,对于基础道德文明的建设来说,实在是过于短暂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道德文明的养育,甚至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但是,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全体人民同心同德,知耻后勇,是完全可以用7年的时间,在基础道德文明的建设上大有作为的。2008年的奥运会,对于北京、对于中国来说,本身也只是一个契机、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更大的机遇,更宏伟的目标,是推进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因此,在人文奥运的问题上,在基础道德文明建设的问题上,既应当立足于2008年的奥运会,还应当着眼于奥运会之后的大发展。应当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和胸怀,来认识今天筹办奥运会活动的长远价值。
当前,应当考虑加大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必要的刚性约束手段(比如较大额度的罚款等),使行为恶劣而屡屡违规者,在受到重罚之后产生切肤之痛,轻易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人文奥运,概言之便是:弘扬奥运精神的奥运;塑造中国人自己价值观的奥运;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奥运;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奥运。
标签: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