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小学 830000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说到:“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
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方程》一课,我借助天平进行知识的学习。首先出示多幅图,学生依次列出多个算式。接着让学生去分分类,先独立思考,再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的学生会分为等号连接和不是等号连接的算式,还有的学生会分为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算式。这两种方法都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明确等号连接的算式是等式。你能给这些等式再分分类吗?学生就会再分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时候就抽象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接着让学生在另一种分类中找出方程,学生很快就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中找到了方程。这时候学生逐渐建立了方程的模型,既要含有未知数,还要得是等式,二者缺一不可。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会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二、证明知识结论的准确性
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有些知识他们已经知道了。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猜测结论可能是什么,再去验证。例如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中,课前老师让学生先尝试着用圆规画圆,初步感受一下圆的特点。课上,老师让大家画不同的圆,思考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同学们的作品五花八门。“光会画不行,要思考交流什么决定圆的大小。”进行小组合作。汇报时,有的孩子说到半径,老师让同学们在自己画的最满意的圆中画出一条半径,体会到底什么是圆的半径。接着阐述半径的定义以及字母表示。“什么决定圆的大小,有多少条,选择那一条?”学生认为圆有无数条半径,并且都相等。老师并没有立刻肯定,而是打了个问号,这个结论对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或推翻这个结论?接下来四人小组合作。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各显神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汇报时,有的孩子用量的方法证明所有的半径相等,有的孩子通过折一折发现半径都相等,并且有无数条半径,甚至有的孩子用到了极限思想,他想在圆上假如定两个点,我把它放大,这两个点之间还可以再画点,再选取其中的两个点放大,这两个点之间还可以再画点,这样不断放大,不断画点……可见圆上的点有无数个,圆上的这一点与圆心的连线也有无数条,所以圆的半径也有无数条。我想通过这节课学生一定收获很多!不但有知识上的,还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的。这样就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是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
三、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说:“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针对这一点,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六年级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通过情景选拔篮球队员,学生认识了百分数。接着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在生活中见过百分数吗?你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接着出现了用格子图表示:①2002年北京的绿化面积占40.5%。②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通过交流,学生再一次巩固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接着又出现:高铁速度:10份,动车速度:8份。请用百分数表示高铁和动车之间的关系。学生说“高铁的速度是动车速度的125%。”老师紧接着问:“为什么北京的绿化面积小于100%,而高铁的速度是动车速度的125%,超过了100%?”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对今后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联系前后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说:“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当天的内容,还要和前后知识形成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天所学的知识。例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只是以前是以一个物体,一个单位等为单位“1”,而今天要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所以课伊始,通过一个分数“ ”来回顾一下已经学过的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接着 “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 。分好后,四人小组说说你的想法。”因为学生用的学具不同,所以表示方式也不同。因此老师把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分的东西和数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这就与以前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同时有了延伸。不论是一个,还是很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这样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
论文作者:尹晓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学生论文; 百分数论文; 知识论文; 半径论文; 未知数论文; 等式论文; 算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