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为他们的孩子规划未来吗?_郑渊洁论文

父母想为他们的孩子规划未来吗?_郑渊洁论文

家长要不要给孩子规划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孩子论文,家长论文,未来论文,要不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专家问家长们:你们能想象得出自己孩子10年或者20年后的样子吗?家长们沉默了。的确,谁能预知未来,谁又能掌控人生?孩子是一张白纸,有着无限可能。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该往左还是该往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做家长的是让孩子自己走,还是帮他做一个人生规划?这对孩子的未来会不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3年,6岁的丁俊晖被发现有打台球的天赋。父亲丁文钧非常重视,1996年,他毅然关掉自己的商店,买了7张球桌开了一家台球室。此后,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教儿子打球。后来,他做出一个遭人非议的决定:让儿子休学练球。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便辍学。再后来,丁俊晖因打球一举成名。

十几年前,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不喜欢上学,郑渊洁放任孩子,由着他小学毕业后就退了学,自己在家教育。郑亚旗16岁的时候,郑渊洁给他打预防针:“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就该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了。”其实那时候郑亚旗已经开始赚钱,2005年1月,郑亚旗创办了《皮皮鲁画册》,发行量现在逾百万。

如果说丁文钧靠控制孩子,成功规划了儿子的未来,那么,童话大王郑渊洁则让孩子像野草般自由生长,同样为儿子赢得了光明未来。“控制派”和“自由派”教育方法迥异,但都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困惑了: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规划人生呢?

家长看法:有赞成,有反对

林海棠(某广告公司负责人):我觉得成功的人生都是需要规划的。比如霍英东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要继承家族产业的,所以孩子从小就被严格地规划,读什么样的小学,进什么样的中学,然后出国,在异国他乡勤工俭学,以增长才干和锻炼各种能力,然后回国继承家族生意。因为一开始就是抱着明确的目的培养的,所以孩子长大后就成了极具商业头脑、完全能继承家族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的人。

尽管我们是普通人家,但对孩子的人生做出规划同样非常重要。因为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要想赢得胜利,就必须“打有准备之仗”。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孩子的规划从早期教育就开始了。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喜欢画画。我是学美术出身,也许是继承了我的遗传基因,他在绘画上很有天分。他的画和同龄孩子比,明显强很多,孩子的老师也这么认为。看孩子喜欢,又有这方面的天分,我很自然地给他设计了未来的道路:现在,我给他报绘画班,让他提高绘画水平,留心各种美术赛事,多参赛,多锻炼,争取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和国际美术比赛中获奖。然后读美院,再出国深造,并最终在美术上有所成就。

我看到过很多颇有天赋的孩子,由于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做好规划,而让孩子长大后一无所成,我想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在我的孩子身上发生。

总之,孩子年龄小,难免三心二意,也容易半途而废。但是如果家长太心疼孩子,由着孩子自己的心意,撒手不管他,孩子身上的潜能很可能就得不到有效开发,这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更可能让孩子输掉整个人生。我不相信哪个家长愿意看到这个结果。所以,如果家长看准了,就应该适当引导孩子,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也是可以的。不然,孩子以后也会懊悔,说不定还会埋怨我们做家长的当时没有尽到责任。

胡颂莲(教育工作者):每个家长对孩子都抱有期望,希望孩子成为出色的律师、优秀的外科医生、著作等身的学者,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快发现,孩子不一定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前进。随着孩子长大,他的身上会慢慢出现一些潜质和智慧的萌芽。这时,聪明的家长不会抱怨孩子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给孩子规划好的路走,而会像园丁培育花草一样,关注这颗种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对他的兴趣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我是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儿子强强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喜欢吃糖,他希望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卖糖果的人;上了小学,他又梦想成为一个国际象棋大师,我们送他去少年宫学棋。可喜的是,孩子下棋时很坐得住,跟“大师”比起来有那么点形似,再后来他获得了“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看起来,这是一条光明之路,可很快他发现,周围的聪明人太多了,强手如林,而且总坐着下棋,似乎又很枯燥。于是,他当“大师”的梦想渐渐远去,虽有点遗憾,但我们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后来,他又迷上了魔术,我们同样给予热情的支持,有关魔术的电视节目我们都提醒他看。那年,著名魔术师David到成都演出,门票价格不菲,但我们还是想方设法带他去看,还给他找了许多关于魔术的资料,让他一边看,一边学习。

强强本来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但因为他会变魔术,尤其是玩扑克牌游戏,能把有的变没,没的变有,小朋友们对他刮目相看,小区里比他大的孩子也屁颠屁颠地跟在他后面,大家都很崇拜他。这让他很是得意了一阵子。然而,这也只成为了他众多爱好中的一个。读中学后,他又迷上了电脑,想当电脑编程员。这回,我们照样力所能及地支持他,而他也在这方面获得了一些奖。

说心里话,孩子到的奖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给我们这个家以及他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快乐,而且他不断变化的爱好不仅没有跟学业产生冲突,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这一路上,我们都是他有力和忠实的支持者,我们没有觉得当一个卖糖果的人多么没出息,也没有觉得当象棋大师有多么不可能,或者当魔术师有多么可笑,当编程员又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不管他想干什么,我们都对他满怀信心,爱他所爱,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结果孩子茁壮成长,大人也轻松、愉快。

孩子心声:

“喜欢”是坚持的唯一理由

李小露(某体校学生):当初父母送我去学游泳,只是为了让我强身健体,他们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喜欢游泳,并且因为喜欢游泳,偏离了他们对我的人生设计。

我8岁那年的暑假,父母为了让瘦弱的我能强壮一些,把我送到了市体校的一个游泳培训班。游泳对我来说,比学数学容易多了,也有趣多了。我每天自觉自愿地往那儿跑,而且进了游泳池就一刻也不想停下来,我不停地游啊游,觉得自己就是海里的一尾鱼,那种感觉既享受又惬意。因为这,我比同时学游泳的孩子游得快,游得好。

游泳老师觉得我条件不错,希望我能进入体校学习。而我也觉得泡在游泳池里的时光比坐在教室里愉快多了,因而很愿意,但我父母非常反对。

他们都是工人,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一心希望我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过上比他们更好的日子。这个愿望虽然好,但对我来说太遥远了。再说,我上学没几年,根本不觉得上学有什么乐趣,但游泳的乐趣我是已经体会到了。所以,我哭着闹着要去游泳。父母很生气,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搞体育的人千千万,能出头的有几个?最后还不是个个弄得一身伤,得不偿失!”

我气得第二天不吃饭、不上学,无奈,父母最后只得同意了。小学四年级,我进入游泳学校,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遇到比赛,文化课就得停下来。说实在的,这对我和我的父母来说都是考验——没人能担保我的未来。

我还算争气,初中时遇到了专业队选拔,顺利入选。进入专业队后,训练量很大,很辛苦,另外对文化课的冲击也很大。父母来看我的时候,觉得心疼,特别是我母亲,她用担忧的眼光看着我,说:“你自己一定要想好,要么尽快回到学校,要么留在这里继续吃苦。”

这时,我已经能够理解父母当年说的那番话了。体育界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地方,能崭露头角的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都逃不掉带着一身伤病黯然回家的结局,而且这个时候文化课铁定会耽误很多,想转方向学点其他的,也很难了。

夜深人静,我反复考虑自己的未来,最终决定留在游泳队里发展。因为喜欢,“喜欢”是我能够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

我想告诉父母,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朝着家长规划的目标前进,就算按照家长规划的目标前进,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与其这样,不如让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成功的可能性反倒更大一些。我有这个信心。

专家指点:规划要因能力而定

叶文芳(百分妈咪研究所副所长):从道理上讲,一个人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未来,也是一种管理,是人之常情。关键是如何理解并做出“规划”。

我觉得规划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孩子,尊重他与生俱来的性格、能力和兴趣,如果孩子不喜欢弹琴,你非得逼着他弹琴,牛不喝水强按头,只能落得两败俱伤;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实际,把孩子的个人成长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比如,社会现在需要创新型人才,如果父母强行让孩子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成长,一旦离开了这些框框,孩子日后就很难独立发展。

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规划有多种形式,“自由生长”也是一种规划。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规划”。在我看来,孩子的发展肯定是需要规划的,那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哪些是家长能够掌控的?哪些是家长不能掌控的?我认为,我们可去关注孩子发展的“底线”,也就是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比如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等,而不一定非得是他们的职业、学历、将来所要取得的成就,这是孩子发展的“上线”,一棵树有健康的根系就很好,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它每个月必须长多高,而是应该让它按照天性能长多高就长多高。

我希望家长不要对孩子有“上线”的规划,但要有“底线”的要求:身体健康,有良好的习惯,能够与周围人和睦相处。至于其他方面,就不要规划了,其实你想规划也规划不了。

我看到很多家长怀着极大的希望为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但问题接踵而至:真是气死人,花了那么多钱给他买了钢琴,还没弹出名堂,就不喜欢了,真是个没有耐心的孩子,将来会有什么出息!?类似这样的牢骚和抱怨,请家长们以后不要再发了。当我们决定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要抱这样一个希望:他能从中得到快乐,并在某个阶段有所收获,就行了。

他山之石:

国外孩子的人生规划从何时开始

胡立峰(某教育局局长):在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项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目标,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变化,它其实是对我们教育的重大挑战。

我曾到美国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当时他上初中的女儿Anna也在。很自然地,我与Anna聊起了她的未来,她明确地说,将来她要学医,而且要学儿科。

一个初中生能把自己的未来想得这么清楚,让我有点惊讶。其实,打开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所做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令人吃惊:五年级的小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一位小学生说,大学毕业后,他先要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研制,因为他不仅喜欢这个工作,还认为自己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

在国内,因为工作关系,我也经常向孩子们了解他们关于未来的选择,可每次我都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不仅对未来感到茫然,就连对眼前的自己有什么特长也说不清。一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很多高三学生都很“随便”,或者因为没有主见而完全听命于父母。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可以了解社会、可以选择理想的机会。尽管我们不赞成孩子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但很多家长还是“心向往之”,并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危害,没有从心底拒绝、排斥。

在美国,人们普遍重视孩子对社会的了解。在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教书的陈博瑞小姐,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大学读硕士,后来又到北京外交学院教了一年的国际关系课程。她说,从12岁打工算起,到今年32岁,这20年间她换了近50份工作:12岁,送报纸;18岁,给一位议员当秘书;如今,教书。她还说,在美国,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学习,而选择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审视自我、为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

在沃特福德高中,学校的责任声明指出:“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伙伴,我们的责任就是保证所有学生获得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时又进一步做出了阐述:学校一直致力于全国性的高中标准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恰当处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往大看、往上看、往前看,学校应该做好每一个孩子的整体安排,让学生走上社会时感到:我已经准备好了。在整个高中阶段,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自主做出职业和人生选择。

从很小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让孩子在体验中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未来。而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也正是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相比之下,中国的家长和学校需要好好地向他们学习。

标签:;  

父母想为他们的孩子规划未来吗?_郑渊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